最后屏障,鄂东南道委三迁冷水坪
王文驿战斗失利,反“围剿”形势急转直下。1934年1月,湘鄂赣省委改组,调吴致民为省委特派员改组鄂东南道委,黄家高任道委书记,方步舟调省委另行安排工作。黄家高参加全苏第二次会议未归,由吴致民代理道委书记。
2月7日,道委在通山石门坎召开道委执委扩大会,作出决议:1.发展冷水坪根据地,尽快与省委取得联系,作好道委机关南迁冷水坪的准备。2.道委机关一律实行军事化,按军队建制,便于统一指挥。3.扩大红军,组建独立团、独立营,充实红三师。4.广泛组织民众开展反“清乡”斗争。会后,成启福、戴德昌返回冷水坪,召开各区委会议,传达道委紧急扩大会议的决议,将游击大队改编为红军独立团,肃清内奸,歼灭民团,加强对已迁入的鄂东南兵工厂、被服厂、红军医院、政治学校的安会保卫,迎接道委南迁冷水坪。
冷水坪
2月,黄家高归来,就任道委书记。3月中旬,鄂东南道委机关从兰田、黄沙南迁至崇山峻岭之中的冷水坪,冷水坪成为鄂东南人民革命中心。冷水坪当时为中共修武崇通县委、修武崇通县苏维埃政府机关驻地。
8月下旬,鄂东南道委在冷水坪召开了鄂东南工农兵代表大会,参加大会的有来自大冶、阳新、通山、鄂城、瑞昌、武宁、修水、咸宁、蒲圻、崇阳、通城、龙武、修武崇通13个县的工农兵代表。会上,道委书记黄家高传达省紧急会议精神,“最主要的是恢复与壮大红军主力,保卫与扩大苏区,”动员各地苏区军民作好游击战争的准备。
10月,中共湘鄂赣省委书记陈寿昌、省军区司令员兼第十六师师长徐彦刚、省军区参谋长严图阁等率领刚收拢的红十六师流散人员与地方游击队约400人来到冷水坪,与在冷水坪休整的红三师会合。是月,省委书记陈寿昌、省军区司令员徐彦刚等人在冷水坪召开了鄂东南党政军干部会议,吴致民、黄家高、曹玉阶、曹衍春、杨锡城、方步舟等人参加了会议,决定重建红十六师。会后,红三师1000余人与省委收集的部队约400人合编为红十六师,师长徐彦刚,政治委员方步舟,参谋长谭凤鸣,政治部主任袁洪国(后由钟期光接任),全师兵力1500人。这是红十六师的第二次组建,亦称为“冷水坪改编”或“冷水坪扩军”。这次改编后,自1930年7月创建以来,以“坚强苦战”的精神驰骋鄂东南屡建战功的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第三师的番号取消了,但是红三师的战斗功绩,鄂东南人民是永远也不会忘记的。
1935年春节,省委特派员吴致民在冷水坪牺牲。为了纪念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鄂东南苏区的杰出领导人吴致民烈士,省委将修武崇通县改为胡梓县(胡梓是吴致民的别名)。1935年6月,张藩继任鄂东南道委书记。夏季以后,道委与当地胡梓县党政机关实行一元化领导,流动游击,群众称之为“提包政府”,战斗在三界尖周围数十里山地间。这年秋,鄂东南道委改为湘鄂赣省委驻西北代表团,秦化龙、江渭清先后担任书记。
道委和西北代表团在冷水坪时期,是鄂东南革命最为艰难的时期。据当年曾在这里战斗过的老游击队员回忆:“在1935年至1936年间,有半年时间没有吃一顿饱饭。200多人一餐3斤米,把米磨成粉,用开水冲成糊汤喝。后来连这也吃不上,只能吃苦菜、竹头子、红薯叶子、芭蕉蔸、松子、茨子、小杨梅、野胡桃、鸡爪梨、野芹菜、糯米草等。用山上的五倍子花泡水当盐吃。白天烧饭不能冒烟,夜间不能露光,否则敌人就会跟踪追击。穿的盖的也全靠打土豪没收地主的衣服。在北风呼号的风雪之夜,只得用稻草和树叶当被子盖,或者找隐蔽的地方砍柴烧火取暖。向火的一面是夏天,烤得疼,背火的一面是冬天,冷冰冰的,冻得发抖。”
冷水坪人民全心全意支持革命,为鄂东南的革命斗争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革命老前辈萧克、张藩、钟期光、江渭清、王义勋、朱直光等都说:“通山人民对中国的革命事业是有贡献的,在红军最艰苦困难的年代,他们自己吃薯丝、薯片、野菜、草根,却把粮食、食盐省下给我们吃。如果没有老苏区人民的支持,就没有我们中国人民解放的今天。”
鄂东南道委和红军后勤机关迁入冷水坪后,胡梓县苏维埃政府主席戴德昌动员群众节约每一粒粮食和物资,以保障红军的供给。他唯一的女儿秀君高烧几天几夜,他手中虽然握有苏维埃政府十几万斤粮食,但没有为孩子动用一粒公粮。当县委其他领导知道情况后送来一碗米粥时,七岁的女儿已离开了人世。1935年4月,为减轻冷水坪根据地压力,他率二十余人战士到外围作战,途中与敌人遭遇,全部壮烈牺牲。
冷水坪是鄂东南人民革命的最后屏障,人民革命坚持到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战斗在冷水坪的鄂东南道委和西北代表团是坚强的战斗堡垒,是光辉的旗帜,革命红旗不倒,人民革命脚步不停!
兰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