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荥阳市高山镇许村杨氏祠堂位于高山镇石洞沟村去往高山镇的许村路边
杨氏祠堂里供奉的是东汉著名贤臣杨震。“四知宗范”的门匾来自杨氏家喻户晓的“四知堂”,就出自东汉杨震“暮夜却金,清白传家”的故事
河南省荥阳市高山镇许村杨氏祠堂建于1938年,迄今约80年,目前祠堂管理略显落后,草木丛生,期望杨氏后人等有关各方共同努力,整饬颓废,早日建成廉政教育基地,大力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这里是陕西省潼关县杨震廉政教育基地大门
这里是杨震故里潼关牌楼
这里是潼关杨震廉政教育基地四知堂外景
中红网河南郑州2017年9月19日电(温新建)河南省荥阳市高山镇许村杨氏祠堂位于高山镇石洞沟村去往高山镇的许村路边,杨氏祠堂建于1938年,祠堂院长20米、宽12米,上房长6米、宽4米,厢房长8米、宽4米,石墙蓝瓦,砖木结构,上房脊兽以琉璃瓦装点,祠堂门上挂着“四知宗范”的门匾。据史料记载,杨氏祠堂里供奉的是东汉年间的杨震,是东汉著名贤臣。
“四知宗范”的门匾来自杨氏家喻户晓的“四知堂”,出自东汉杨震的故事。杨震五十的时候,是东莱太守。他曾经举荐的王密,担任了县令,王密就趁夜带了金银10斤,前来感谢杨震。杨震拒收,王密就说:“夜里没人知道,就收下吧。”杨震就说:“怎么没人知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杨震为官清正廉明,不受私谒,深夜拒收金银,把清白正直的品德传给子孙后代,得到了后人很高的评价,“为政以德,廉为政本,尚俭抑奢,选贤任能”的传统廉政文化也被许村人世代流传。
目前许村杨氏祠堂管理略显落后,草木丛生,比起陕西潼关杨震故里的规格建制不可同日而语,呼吁杨氏后人等有关各方共同努力,整饬颓废,早日把这里建成廉政教育基地,以大力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据悉,高山镇许村还有形似华盖,树干须两人才能合抱的“神柏”和赋传统文化于一身,供奉:文曲星、福神、禄神、寿神、财神的“灵山庙”。
杨震(?——124),字伯起,东汉弘农郡(今陕西省潼关县安乐镇水峪口杨坡村)人,他通晓经籍、博览群书,三十年间,他不分贫富、因材施教,培育出了近三千名弟子被众儒生称赞为:"关西孔子杨伯起。"他教了几十年的书,州郡长官聘请他去做官,他都没有应允。人们都说他年纪老了,想出来做官也迟了,而杨震却更安心他的教书生活。大将军邓骘听说后就召请他做官,那时杨震已经五十多岁了。屡次升迁,升到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在他调任东莱太守路经昌邑时,昌邑令王密为答谢杨震知遇推荐之恩,深夜以10斤黄金相送。杨震不受,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说:“暮夜无知者。”杨震说:“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何谓无知!”“四知拒金”的故事从此千古流传,后人称其为“杨四知”、“四知太守”、“四知先生”。 杨震一生刚正不阿,勤勉清廉。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杨震因“暮夜却金”的高风亮节,被浓墨重彩地载入了史册。
杨氏后人都以“清白传家”、“四知家风”作为祖训,制定悬挂了形式多样,内容相近的家规家训。以杨震“四知”典故命名的“四知堂”、“清白堂”,遍布海内外各地。如浙江、福建、广东、河南(今天介绍的荥阳市高山镇许村杨氏祠堂便是其一)、重庆,甚至在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等国都有杨氏后人为纪念杨震所建的祠堂,杨震精神早已超越了国界。期待着中华民族的高尚道德情操的传承和弘扬,也呼唤这古老的“清白家风”的发扬光大,使之代代相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