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四方面军指挥部遗址》的金属说明牌上说明得很清楚——“1935年11月至1936年1月中旬,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设在这里”。该说明牌还写明——“红军诗的作者彭家模,当时即是总指挥部的干部之一。”并且,诗作的落款还表明彭家模的籍贯是涪陵。
我百思不得其解,随手在网上做了一些查询,没有任何线索。由于忙于写书、出书,我把查证的事就撂下了。
两年后,在微信上的微友“吕国宾、芦山吕家坎”特意告诉我:自称彭家模孙子的彭澜于2016年10月22专程到了双石镇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这条信息让我感到高兴,彭家模不仅有后人,而且他的后人还知道他的诗作留在了双石镇。
“北纬网”刊载的彭澜提供的信息:彭家模,1909年出生,1931年在涪陵参加贺龙部红军,曾任直属警卫团文书,1941年回到涪陵县,1958年病逝于家乡。
但是,最让我惊愕的,是微友“吕国宾、芦山吕家坎”得出的一个推断:有没有可能,双石镇的题壁诗是彭家模从红二方面军被派到红四方面军做联络时写的啊。
信息都非常珍贵,但我把各种可能来回排列,至今也没有理出个头绪。以下几点都起着作用。
——重庆涪陵,曾经是贺龙率部(红三军)活动的区域。红三军在长征前恢复为红二军团。彭家模在涪陵参加红军完全成立,随之成为二军团一员。 ——二、六军团长征时已经和党中央断了联系(因为张国焘任红军总政委后,收缴并更换了电讯密码,二、六军团只与红军总部保持着联系,而红军总部正与四方面军在一起),因此,二、六军团派人联络四方面军,有此可能。 —— 1936年2月,二、六军团在贵州黔(西)、大(定)、毕(节)一带活动(距离四川芦山上千里)。同时期,四方面军撤离四川天全、芦山、宝兴一带,向北翻过夹金雪山,随之翻越折多山脉之党岭雪山,于3月中旬抵达道孚,不久四方面军总指挥部进驻炉霍。 ——1936年3月23日,朱德(红军总司令)、张国焘(红军总政委)致电二、六军团贺龙、任弼时、关向应,提及二、六军团渡金沙江北上(入川)事宜。30日,朱德、张国焘电报指示二、六军团北渡金沙江,(入川)与四方面军会合,一起北上。 ——1936年4月初,二、六军团进入云南境内。4月底,在石鼓、巨甸一线渡过了金沙江,随后进入四川阿坝境内。 ——1936年6月3日,六军团在四川理化(今理塘)以南之甲洼,与前来迎接的三十二军会师。6月30日,二军团到达甘孜附近的绒坝岔,与三十军会师。7月1日,二、六军团全部到达甘孜,与红军总部、四方面军大会师。随后,二、六军团与三十二军合编为二方面军。紧接着,二、四方面军开始共同北上。
以上的几点,关键是无论时间、地点,二、四方面军在双石镇没有交集,缺乏可信的联系。
所以,最大胆的推断是:彭家模千里迢迢到达双石镇时,四方面军总指挥部已经撤离,彭家模在人去楼空的总指挥部旧址内抒发情感,留下诗作。
可是,若要此推断成立的前提是,彭家模到来时,敌军没有把双石镇及其进出道路控制起来。
后来呢?我当然不可能知道后来的事。按照彭家模后人提供的信息,彭家模1958年病逝,生前没有留下他写下的双石镇题壁诗的回忆。因此故事没有完结。也许,我这篇文章能够引来新的信息。
无论故事的结局是什么,芦山县委党史研究室已经将该诗改编成了《红军诀别诗》大合唱,成为了芦山、雅安乃至四川全省有些名气的本土红色经典歌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