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碑下的基座上,附有金字的《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嘉奖令》:“军委赞扬三军团长彭、杨同志及三军团全体指战员在突破汝城及宜、郴两封锁线时之英勇与模范的战斗动作! 摘自《中共党史资料》第十四辑”。嘉奖令中的“彭”即彭德怀,“杨”及杨尚昆,“宜”即宜章,“郴”及郴州。
离开前,我们站在红军长征突破第二道封锁线纪念碑下,再一次眺望当年的战场遗址。
如今,在延寿瑶族乡境内已建立起汝城青石寨红色旅游景区,融红色、绿色、瑶族风情于一体。这里人杰地灵,孕育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李涛、宋裕和等杰出人物。主要景点有李涛(李湘民)将军故居;宋裕和故居;留富岩红军宿营地;青石寨阻击战遗址;凉亭伤员抢救点;红军烈士墓;红军借据收藏处;红五军团指挥所;李氏、宋氏、胡氏祠堂;红军长征突破第二道封锁线纪念碑等10余处。
借据的故事:
这是在汝城县延寿瑶族乡的官坑村发生的故事。1996年,村民胡运海准备在自家倒塌的民房里重修灶台,在墙上一个洞里意外发现了一个生满了锈的铁盒子,打开盒子,里面放着一张保存完好的、已经发黄的纸,上面写着:“今借到胡四德伯伯稻谷105担、牲猪三头重量503斤、鸡12只重量42斤.此据,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具借人叶祖令,公元1934年冬”。借据的签名处还盖有叶祖令的印章。借据里提到的胡四德是胡运海的爷爷。
这张借据的出现,重新勾起了村里一些老人久远却清晰的记忆:1934年11月,红三军团前卫部队到达汝城县延寿瑶族乡官坑村,当时他们已经几天几夜没进食了。看到红军丝毫不打扰村民,不取一钱一物,深受感动的村民们在胡四德的带领下,纷纷为红军筹来了粮食,一位姓杨的老大娘还特意将自己仅有的高粱、玉米做成糍粑干粮送给红军。就在红军准备撤出延寿向西转移时,司务长叶祖令找到胡四德,他万分感谢胡四德以及众乡亲们倾尽所有支援红军,同时也为一时拿不出钱物来还乡亲们的粮物感到十分愧疚,他写下一张借据,盖上自己的印章交给了胡四德。
红军走后,为防止借据被国民党军队和胡凤璋保安团搜走,胡四德老人悄悄地将这张借据小心地封存了起来,藏入墙洞,未外人透露半点风声,甚至连自己的儿子、孙子都没有告知。直到64年之后,这张借据才得以重见天日。当年跟胡四德老人一起给红军筹谷筹猪的老人那时还有健在的,他们仍能清晰地回忆当年的事情。
有香港收藏家闻讯来高价购买这张借据,胡运海认为借据是他爷爷的宝贝,也是历史的见证,不管收藏家出多高的价钱都不肯卖。后来,他通过县人大代表朱翠娇把这个借据的事情上报了县人武部、民政局,他们也给中央、省、市民政部门写了信。不久就收到了回音,说当年写借据的红军司务长叶祖令1934年12月在贵州作战中牺牲了,但当年红军的借据一定会如数兑现。
1997年5月17日,汝城县委、县政府和县人武部在官坑村举行了庄重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长征途经汝城借据兑现仪式”,按原价折款后,向胡四德的唯一继承人胡运海归还了15000元人民币,而胡运海却将13930元捐献给了村里新建的学校。
我们离开延寿瑶族乡后,往北上[S324]省道再往西去文明乡(文明圩)。
我们自驾已经重走了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六军团(红二方面军)的长征路,敬请关注微信公共号《重走长征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