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沂蒙精神
蒙山沂水的记忆
2024-11-24 14:25:38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李业翠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蒙山高,沂水长,军民心向共产党”。一首《沂蒙颂》,咏颂出战斗在山东革命老区的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深厚情谊,记录下血与火铸就的“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走进历史深处,追寻蒙山沂水的记忆,倾听军民生死与共的故事,可以更深刻地感受红色文化的张力、领悟沂蒙精神的真谛。

    伟大建党精神是沂蒙精神之源。沂蒙精神伴随着中国共产党建党实践在山东的展开而开始形成。山东是我国建立党的组织较早的省区之一。五四运动后,王尽美等一批先进分子曾在沂蒙地区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和发展进步青年。1921年7月,王尽美、邓恩铭作为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的代表,在上海和嘉兴南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直接参与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党的一大后,他们回到济南,便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3年,中共济南地方执行委员会成立。1925年,中共山东地方执行委员会成立。此后,山东党组织进一步发展壮大起来。

    以沂蒙山区为核心区域的山东革命根据地创建是沂蒙精神的实践之源。大革命失败后,山东党组织遭到破坏,直到1936年5月1日,中共山东省委在济南重建。重建后的省委决定:加快恢复、发展山东各地党组织;大力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广泛组织各种抗日救亡团体;发动抗日武装起义,建立抗日武装。七七事变前,山东全境的党员近2000人,成为山东革命的火种力量。1938年,党中央根据革命斗争需要,决定“派干部到山东”“派兵到山东”,建立山东抗日根据地。1938年5月,党中央派遣郭洪涛率领50余名干部从延安到达沂蒙,山东省委扩大为苏鲁豫皖边区省委,郭洪涛任书记。1938年12月,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改为中共山东分局,归北方局领导。1940年7月,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进委员会成立,标志着以沂蒙为中心的山东抗日根据地正式形成。当时,在国民党主政下,山东日伪顽各种反动势力盘踞,形成犬牙交错之势。山东抗日根据地面临异常严峻残酷的斗争形势,1941年和1942年是抗日战争期间根据地最困难的时期。一方面日伪顽疯狂夹攻。从1939年夏到1943年底,日军对沂蒙山区发动万人以上的“扫荡”29次。1941年1月国民党制造了皖南事变后,开始在沂蒙根据地搞摩擦。另一方面,从1941年起,山东抗日根据地因为旱灾、蝗灾而出现严重经济困难。为保家卫国,担负起抗日救国的重任,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党群军民团结一心、同仇敌忾、顽强斗争。在抗战相持阶段,沂蒙军民与日军展开了无数次英勇作战,以大无畏的革命气概进行反“扫荡”、反“蚕食”、反封锁斗争。解放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山东解放区,山东军民坚决执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奋起反击,先后获得了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等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扭转了华东战局。正是在山东革命根据地创建和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实践中,诞生了沂蒙精神。

    沂蒙精神是党和人民群众双向奔赴、共同铸就的。发挥主导作用的是积极为人民谋利益、谋解放的党。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党领导下的广大党员干部战士甘愿牺牲一切。抗日战争中,山东八路军对敌进行了2.6万多次大小战斗,山东民兵进行大小战斗5.2万多次,主力部队伤亡154700余人,地方政府工作人员伤亡、失踪16900人。在根据地最困难的时候,与老百姓共克时艰,精兵简政、开展大生产运动。减租减息、实行土地改革,使人民从土豪劣绅如山的重负下得到喘息,极大地激发了广大群众的抗战热忱。党员干部战士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教导三旅九团开展了“三不走”活动,即群众家的水缸不满不走、地不扫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沂蒙大娘,您姓啥名谁?
·下一篇:无
·中国杂协“蒙山沂水情—精品杂技下基层”惠民演出走进山东沂南(组图)
·谈舒钰、平韵冉:爱撒红色革命区,心牵蒙山沂水情(组图)
·特稿:爱撒红色革命区,心牵蒙山沂水情(组图)
·“蒙山沂水”引领红色文化 感动华夏
·共和国从这里走来:蒙山沂水间 老区展新颜
·《蒙山沂水》成靓丽文化名片 欲将沂蒙精神传天下
·山东:蒙山沂水引领红色文化
山东红色旅游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山东红色旅游”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山东红色旅游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