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39年3月,罗荣桓与陈光率八路军一一五师主力到达山东以后,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坚持战斗7个年头,其中,在莒南县驻扎长达四年半之久,如今,70多年过去了,谈起一一五师在莒南那些往事,当地的老人还记忆犹新。
军民亲如一家人 在莒南县大店镇有一座气势雄伟的明清地主庄园——庄氏庄园,八路军一一五师司令部旧址就坐落在这片庄园里。从1941年3月起,八路军一一五师司令部和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便长期驻扎在这里。大店一度成为当时山东党政军指挥中心,被称为山东的“小延安”。那时候对莒南县的群众来说,后来闻名全国的革命家罗荣桓、朱瑞、陈光、黎玉、肖华、谷牧的身影,就像普通街坊邻居那样寻常。 现年91岁的莒南县医院退休干部宁学武,1937年8月由总后勤部调入八路军一一五师,曾任罗荣桓的医务护士,和罗荣桓在一起工作了两年多。他告诉记者:“罗荣桓经常教导我们要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群众,不管住哪个村庄,年纪大的就是自己的父母,同年龄的男的就是亲兄弟,女的就是亲姊妹,小孩就是自己的孩子,我们和老百姓永远都是一家人。” 大店九村80多岁的王玉香,当时还只是个十五六岁的少女。她回忆说,部队上的干部和战士都没有丝毫的架子,见到谁都点头微笑,“经常帮老百姓干活,扫院子,挑水。每当战士外出执行任务,总是把老百姓家里的水缸灌得满满的。” 莒南县筵宾镇下河村位于大店镇南五公里处。1945年六、七月间,罗荣桓夫妇、黎玉、肖华等先后两次住在下河达40多天。罗荣桓夫妇曾经住在滕东余家里。据滕东余老人回忆,1945年夏季反“扫荡”期间,罗荣桓因疲劳过度,尿血症加重,医护人员用甲鱼汤为其滋补身体。一天,罗荣桓看到房东滕东余的母亲病了,身体很虚弱,立即让医护人员为老人看病,并把为他做的甲鱼汤盛了一碗,亲自端给老人喝,老人十分感动,说什么也不喝,最后还是在罗荣桓的再三劝说下,把甲鱼汤喝了。事后,滕东余的母亲逢人便讲:“我这次的病,多亏了罗司令,才好得这么快。” 军纪严明,爱民如子的优良作风,让八路军一一五师很快便得到了人民衷心的拥护和爱戴。抗日战争时期,莒南30多万人口不仅长期供养着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后方机关等工作人员,而且还供养着上万人的人民子弟兵,出人、出钱、出粮,无怨无悔。在莒南工作战斗,时任滨海军区作战科长,新中国成立后任福州军区副司令员的石一宸,于1942年3月作了一首《难忘老房东》的诗,这首诗写道:“朔风吹寒屋,血衣刺心骨。新嫂取新被,洗拆忙翁姑。夕阳西山落,温暖如新初。一碗鸡蛋汤,情深透肺腑”。这也是老区人民支援革命的真实写照。
妙用竹竿歼顽敌 莒南县李家桑园村是抗日战争时期久负盛名的“堡垒村”,罗荣桓曾带领一一五师师部七次留驻该村。1942年初冬,一一五师师长陈光、政委罗荣桓及朱瑞、肖华等军政领导来到村里住下。为彻底消灭盘踞在相邻30里之外甲子山上的国民党顽固派孙焕彩部,他们住村达半个多月,研究部署第三次甲子山战役。在前两次甲子山战役中,因敌军盘踞山头居高临下火力很猛,给我军造成了很大杀伤。 有一天,时年16岁的李家述在河边放牛,远远地看见罗荣桓正在河岸竹园边散步,竹涛阵阵,翠竹入云,罗荣桓凝视着竹园,不时驻足沉思……后来,一一五师召集了全村几十名竹匠用竹竿研制送炸药的小车,经过竹匠和八路军干部的巧手妙思,终于用竹竿做成了专炸敌人火力点的炸药车。车子全用竹子做成,前面用一根长竹竿绑着炸药包,竹竿可以调节长短。全村竹匠和八路军战士连续干了一天一夜,制作了30多辆这样的炸药车,还用竹竿做了80多副轻便担架。 1942年12月,第三次甲子山反顽战役打响了。战斗中,由36名村民组成担架队,用自制的轻便竹担架运送军火、抬伤员。爆破班的战士们推着竹制炸药车在甲子山的山坡和沟底行动如风,迅速接近敌人的火力点,伸出竹竿做的“长手”将炸药包和手榴弹束塞进敌人的碉堡,随着“轰!轰!”的爆炸声不断响起,敌人的火力点被一一摧毁。我英勇的八路军战士迅速冲上山头,用较小的伤亡取得了战役的胜利。甲子山战役的胜利,使莒南成为当时全省惟一的一个既无日伪据点,又无顽军战区的稳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 据统计,八年抗战中,山东八路军作战2.6万余次,歼灭51.4万人,约占我军歼敌总数的百分之30。
一一五师里的“洋大夫” 1943年秋,罗荣桓尿血症复发,国际友人、奥地利医学博士罗生特被派到山东为罗荣桓治病。从此,莒南的老百姓就经常看见在八路军一一五师队伍里多了一个大鼻子的“洋大夫”。罗生特在莒南与山东军民同甘共苦,并肩战斗了八百多个日日夜夜,给当地成千上万的人民群众治过病,挽救了无数生命,与山东人民结下了深厚情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