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昆曲剧院是在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陈毅元帅和彭真市长的关怀下成长起来的。其中彭真市长以及在他领导下的北京市委,更是为建立、壮大、宣传、保护北昆做了大量具体的工作。今天,在彭真诞辰100周年之际,北昆的老艺术家们在回忆起这些往事时,仍充满了感慨。
新中国建立之初,彭市长不仅负责北京市的工作,还担负着国家的重要领导职务,日理万机,公务繁忙,但他始终关注北方昆曲的命运,关心昆曲事业的发展当时,北方昆曲的老艺人流落各地,无依无靠,生活没有保障,是彭市长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动员老艺人参加革命工作,参加革命文艺团体。彭市长亲自批准进京的老艺人有:侯永奎、韩世昌、白云生、侯玉山、马祥麟等等。从此,这些老艺人焕发出了新的艺术青春。据老艺术家丛兆桓先生回忆:当时还是供给制,一般文工团的学员是每月130斤小米的待遇,而老艺人们一进京,就是四五百斤,或六七百斤刁、米的待遇,再加上用具、服装、零用,也是一大笔开销,彭市长没有二话就批了。这些老艺人不仅在生活上有了保障,在艺术上也得到了许多施展才能的机会。
解放初期,北京还没有成立专门的昆曲院团,老艺术家们都在人艺“戏曲团”工作。1952年全国戏曲汇演没有昆曲剧种。1956年昆曲《十五贯》轰动全国,1957年决定成立了北方昆曲剧院,隶属于文化部,但很多具体的工作都是由北京市委落实的、由彭真同志亲自抓的。彭市长对北昆的成立非常重视,特将院址设在西单剧场,1958年又改在宣内大街(现中国木偶剧团旧址),演出场地定在长安大戏院,此后北昆始终就没有离开当时最繁华的西单长安街一带。1963年和1964年是北昆兴旺发达的两年,有时一天连演三场戏,经常是场场爆满。当时彭市长经常到长安大戏院看戏,为了不打扰看戏的群众,他总是去观众较少的二楼看戏。在一个时期内长安大戏院二楼一排几乎成了彭真同志的专座,演员演出时总是不由自主地往那里看一下,如有人,就很可能是彭市长。彭市长自己也曾经说过:北昆的戏,无论老戏、新戏没有一出我没看过。彭市长不仅了解剧情还对演员了如指掌。1962年白云生的《霞笺记》在长安大戏院上演,青年演员周万江在开演前几分钟,看见彭市长来了,便主动打招呼:彭市长您看戏来了彭市长一下就认出了他,亲切地握住他的手说:万江同志,你今天没有演出任务?没有就多看看老师的戏,多学习学习。1964年,侯少奎在长安大戏院演《夜奔》和《飞夺沪定桥》,演完戏后彭真同志高度赞扬了演出的成功,非常激动地握着他的手说:少奎演的《夜奔》我是非常满意,我在怀仁堂几次看你父亲侯永奎演的《夜奔》,真不愧是“活林冲”,希望你继续努力,好好向你父亲学习、继承,使昆曲的艺术一代一代传下去。侯少奎当时说:我一定听您的话,好好继承刻苦练功把戏演得更好!那天随彭真同志看戏的还有记者在场,他亲自指示写一篇宣传侯少奎的文章。没过几天北京晚报就登了,并且还附有一张《夜奔》剧照,这是他有生第一次“上报纸”。这篇文章他一直珍藏着,后来“文革”时期这篇报纸和他父亲的一些珍贵像片资料都被烧掉了。一位日理万机的市长,一位老一辈革命家对北方昆曲事业的关心呵护,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北昆人。
(刘海鸥 方彤彤整理)
北京党史2002年第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