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史料 |
2008-06-15 17:10:32 |
|
作者:本站 |
浏览次数: |
|
|
|
|
900—1970) 湖北黄陂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11月参加黄麻起义。历任中共区委书记,县赤卫军大队长,中国工农红军团长和师长,第25军、28军军长,中共鄂豫陕省委代理书记。参加第1次至第3次反“围剿”和长征。1935年9月任第15军团军团长,率部参加直罗镇、东征、西征和山城堡等战役。1936年12月任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红军南路军总指挥。卢沟桥抗战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15师344旅旅长,率部参加平型关战斗和晋东南反“九路围攻”,指挥町店战斗。1939年9月,随刘少奇赴华中,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指挥兼第4支队司令员,中共中央中原局委员,中共中央华中局委员。指挥周家岗战斗。曾九次负伤,1940年患重病后仍坚持随军指挥作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共第八、九届中央委员。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在病中主持编写了《红二十五军战史》。1970年3月25日在河南郑州逝世。著有《生平自述》。
七、罗炳辉(1897—1946) 云南彝良人。1929年加人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任团长、旅长,第12军军长兼福建军区总指挥,第22军军长,第9军团军团长。参加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两次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参加长征。抗日战争初期,曾以八路军副参谋长名义在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工作。1939年起任新四军第1支队副司令员,江北指挥部副指挥兼第5支队司令员,第2师副师长、师长兼淮南军区司令员,指挥三打来安城,半塔集保卫战,金牛山、大桥、六合等战斗,创造了对付日伪“扫荡”的梅花战术。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山东野战军第2纵队司令员,新四军第2副军长兼山东军区副司令员。1946年6月21日在山东兰陵逝世。1950年7月1日,遗体迁葬于山东临沂烈士陵园。
八、彭雪枫(1907—1944)原名彭修道。河南镇平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工农红军大队长、大队政治委员,第3军团师政治委员、红军大学政治委员、江西军区政治委员。参加反“围剿”和长征。后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第l局局长,第3军团师长,陕甘支队第2纵队司令员,第1军团4师师长。卢沟桥抗战爆发后,任八路军总部参谋处处长兼驻晋办事处处长。1938年春到河南确山县竹沟镇,兼任中共河南省委军事部部长,后任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新四军第6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八路军第4纵队司令员。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4师师长兼政治委员和淮北军区司令员。指挥了开创和保卫淮北抗日根据地的历次战役战斗。1944年9月11日在河南省夏邑县八里庄指挥作战时牺牲。主要著作收入《彭雪枫论抗日游击战争》。
九、陈毅(1901—1972) 字仲弘。四川乐至人。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1月参与领导湘南起义,任工农革命军第1师党代表。同年4月与朱德率部到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任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师长、军委书记、政治部主任、前委书记,参与领导创建和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历任第6军政治委员、中共赣西南特委书记、第22军军长、江西军区总指挥兼政治委员、西方军总指挥。红军主力长征后,他留下任中共中央分局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在赣粤边区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卢沟桥抗战爆发后,和项英一起编组红军游击队为新四军,任中共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副书记、新四军第1支队司令员。率领第1、第2支队挺进苏南,开辟了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任江南指挥部指挥,率部在南京、上海之间打击日伪军。继又率部北渡长江,任苏北指挥部指挥,指挥黄桥战役,同八路军南下部队会师。1940年11月,任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代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