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1月,北平的冬季异常寒冷,毛泽东和代表团成员们为了“驱张”(驱逐湖南军阀张静尧)的革命事业而全力以赴。
此时,一封家中的弟弟寄来的信使毛泽东心情沉重,因为他得知父亲毛贻昌已经去世了!

弟弟毛泽民理解哥哥不能立即回家奔丧,为此感到遗憾。为了表达他们对父亲去世的悲痛和怀念之情,他们写下:“一百有一旬,血泪枯恩未报;七朝连七夕,念长男更念季子,儿曹未集去何匆。”
这些文字充满了他们对父亲的深深思念和不舍之情。在毛泽东的一生中,父母对他性格的形成和人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父亲。

尽管父亲毛贻昌和毛泽东之间也会有争吵,但更多的是父慈子孝的温馨时光。1919年11月13日,长沙的毛泽东住所内热闹非凡,毛泽东特意邀请亲朋好友前来为父亲庆祝生日。
看着满桌美食和围绕在身边的英姿勃发的儿子,毛贻昌心中充满了喜悦。

毛泽东和父亲毛贻昌在酒席结束后,一同来到了一家照相馆。除了他们,弟弟毛泽覃和伯父也一同陪同。在镜头前,毛贻昌特意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物,严肃地坐在那里,脸上充满了满足的笑容。
他的旁边是他的儿子毛泽东,穿着一袭长衫,笔直地站在父亲的身边。随着照相师傅的轻声引导,这对父子唯一的一张合影就这样完成了。

1919年5月起,毛泽东在长沙创建了“湖南学生运动联合会”,并在两个月后担任湖南学生运动会创办的《湘江评论》的主编。
他用笔作为武器,揭露社会不公,全力投身革命事业。毛泽东的母亲文素勤是一位善良的女性,她无微不至地照顾儿女,尊重他们的选择,因此对毛泽东来说,母亲是他最敬重的人。
在给同学邹蕴真的信中,毛泽东形容自己的母亲是无私奉献的人,对他有极高的评价。因此,母亲的去世让毛泽东深感悲痛。

从1910年毛泽东离家求学开始,母亲文素勤的身体状况便日益恶化。毛泽东远在他乡,对母亲的担忧时刻萦绕心头。
只要有空闲,他便会回家探望。即使不能回到母亲身边,他也将对母亲的担忧深深藏在心底,只在给好友的信中透露出一丝作为儿子的忧虑。
有一天,毛泽东收到了舅舅的消息,得知母亲的病情加重,他心急如焚,但手头又正负责安排新民会会员去法国学习的事情,无法立刻回家。

毛泽东致信舅舅,感谢他们对母亲的照顾,附带了他为母亲特意求得的药方,期望母亲通过药物治疗能康复。然而,母亲最终未能等到大儿子回来,于1919年10月5日在老家韶山去世,毛泽东未能见到母亲的最后一面。
当他风尘仆仆地回到家中,看到的只是母亲的棺材。尽管母亲病重时他未能在身边,但他记忆中的母亲仍然是温柔、慈祥的样子。

看着母亲的灵柩,毛泽东心中充满了悲痛,却无处抒发。他决定通过一首《祭母文》来表达自己的哀伤。在母亲的丧事中,父亲毛贻昌一直显得苍老而疲惫,失去了妻子的他似乎一下子老了许多。
这让毛泽东开始反思,或许是因为自己长时间不在父母身边尽孝,才没有注意到他们已经老去。现在,母亲已经离开了,还有父亲需要照顾。
看着父亲的苍老,毛泽东决定将他接到长沙生活,让他们能够团聚在一起。直到母亲去世,毛泽东和毛贻昌父子的关系才变得温情起来。

1936年11月,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历经艰难,终于踏入陕北,他即将与毛泽东进行一次深度访谈。在这次访谈中,毛泽东首次向外界披露了他的家庭经历,其中特别强调了父亲毛贻昌对他的深远影响。

毛泽东的童年记忆中,父亲毛贻昌的形象是严苛而要求严格的。那时,父子之间的关系并不和谐,常常引发争执,毛泽东被视为家中的"叛逆者"。
他回忆起与父亲的最大冲突,涉及到田地。毛贻昌的家族是贫农,年轻时生活极为艰难。为了生计,他参过军,尝试做些小买卖,最终积攒了一些钱。
毛贻昌不想再过给别人打工的生活,于是用这些钱购买了几亩地。结果,他发现种田挣钱的速度远远超出预期,几年下来,毛贻昌的土地不断增加。
家里的经济状况改善了,他雇佣了长工为自己工作。

毛贻昌一心想要扩大自家田地的规模,以期获取更多的收入。他看中了弟弟毛菊生的土地,认为如果能够将弟弟的土地买下,自家的田地规模就能进一步扩大。
然而,毛菊生并不愿意将自家的土地卖给哥哥,因为土地对他们来说就是生命,手里有田地就意味着能够种庄稼、换钱生活。
然而,命运无常,毛菊生突然生病,急需钱来治病。此时,毛贻昌便趁机以极低的价格买下了弟弟的土地。

毛泽东对父亲的交易感到十分不满,他强烈反对父亲趁人之危购买亲弟弟的土地,并且劝说父亲放弃交易。然而,毛贻昌固执己见,认为自己的行为合情合理。
面对毛泽东的劝说,他无动于衷。毛泽东的劝说没有起到效果,他感到非常生气,于是脱口而出反驳了父亲几句,然后离开了家。
听到儿子竟然敢骂自己,毛贻昌非常生气,追着毛泽东,并让他跪下道歉。他们两个人在池塘边争吵着,毛泽东威胁说如果父亲再走近一步,自己就跳进池塘。

他知道自己反驳父亲的行为与孝道相悖,虽然对父亲的行为感到愤怒,但仍对自己的行为表示歉意,但只接受单膝跪地的道歉方式。
他们两个的性格都十分倔强。毛泽东从小目睹了家乡农民的艰难生活,不仅要依赖天气吃饭,还要忍受地主的压迫。
而看到父亲乘人之危的行为,他的不满情绪彻底爆发。毛泽东不止一次提到自己与父亲的矛盾,这其实是他反抗压迫的“造反”精神的体现。
从这个矛盾的爆发中,我们可以看到毛泽东与父亲毛贻昌之间的紧张关系,这大部分源于父亲毛贻昌对毛泽东的严格教育。

毛泽东并非家中长子,而是第三个孩子,前两个孩子都夭折了。因此,在毛泽东眼中,父亲小时候总是让他接受各种训练,并且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
当他只有6岁的时候,家里种田需要劳动力,毛贻昌就让他去地里帮忙。毛泽东记忆中,每月十五,父亲会给雇工们鸡蛋吃,但自己和弟弟什么都没有,既没有肉也没有鸡蛋。

毛贻昌是毛泽东的父亲,他在毛泽东小时候就开始教他打算盘,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他继承家业。
毛贻昌对待毛泽东的方式有些严厉,他认为不善于言辞的他只能通过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所以当毛泽东不做农活的时候,他就会让他练习打算盘。
晚上,村里的人如果去毛泽东家,一定会听到算珠的响声,那是毛泽东在父亲的指导下练习打算盘。虽然毛贻昌的方式有些严厉,但是他的爱深沉而厚重,让毛泽东一直铭记在心。

毛贻昌认为毛泽东是家中的长子,长大后应该接手家族的生意。毛泽东除了在家帮忙,还会去周围的私塾学习。毛贻昌亲自送他去私塾,并且私塾的老师邹春培非常欢迎毛泽东的到来。

毛贻昌听从了他的话,坚信毛泽东将来一定能够大展宏图,为家族争光。毛贻昌在小时候家境贫寒,且学业未成。
有一次,他因为与人发生争执而被告上了法庭,面对对方的引经据典和指摘,毛贻昌虽然奋力争辩,但由于缺乏文化知识,反而陷入被动。最终,毛贻昌不仅输了官司,还赔了财物。

毛贻昌痛定思痛,决定让儿子接受教育,以避免因为文化匮乏而被人欺辱。对于毛泽东和他的弟弟,毛贻昌有时会显得过于严格,如果他们不听从他的教导,惩罚就在所难免。
在私塾里,毛泽东对老师教的封建知识感到不满,总是反驳他们的观点。有一次,因为毛泽东对私塾教育方式的质疑,老师和父亲又开始管教他。
毛泽东无法忍受他们的责骂和体罚,一气之下离家出走。然而,这一经历并没有改变毛贻昌的决心,他更加坚定了让儿子接受教育的决心。

毛贻昌心急如焚地四处寻找失踪的儿子。他跑遍了家附近和私塾附近,大声呼喊毛泽东的名字,但是没有任何回应。
经过三天的焦急等待,终于得到了一点消息,据说他在山沟沟里被看到过。毛贻昌听到这个消息,立刻出门,前往山沟沟寻找他的儿子。
在黑夜中,他终于找到了毛泽东。当他看到自己的儿子时,他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了,长舒了一口气。那个父亲找到儿子的夜晚,毛泽东记忆犹新。

父亲在山沟里找到了饿了几天的自己,他没有说什么,只是背起儿子,拿着火把,径直朝家的方向走去。毛泽东靠在父亲的背上,感受到他的单薄却又伟岸。
他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听着父亲的话。耳边传来父亲痛心疾首的声音:“你在外边过了三天三夜,一定吓坏了,饿坏了,身上还冷不冷呢?今后,你要听话呀!”

在背上的儿子瑟瑟发抖时,他停下了步伐,小心翼翼地把毛泽东放下,然后脱下自己的上衣,轻轻地盖在儿子身上,再重新背起儿子继续前行。
可能是因为这次儿子的出走,让毛贻昌受到了惊吓,他开始变得温和起来。父爱总是深沉而内敛,不会在人前轻易展现出来。
在毛泽东的心里,父亲毛贻昌一直是个严肃而不苟言笑的人,但他从未想过,有一天他会看到父亲流泪。那是1910年的春天,毛泽东即将离开他从小长大的家乡,前往湖南湘乡。

送别毛泽东的队伍浩浩荡荡,包括父亲、母亲、弟弟以及乡亲和老师。毛母文素勤红着眼眶,不断整理着毛泽东的衣服,反复叮咛他要保重身体,不要吃凉的东西,到了地方记得给家里写信。
毛贻昌默默听着,最后忍不住说道:“在外面要吃饱饭,钱不够了就告诉我,我去给你送。”毛泽东立刻答应,并用依依不舍的目光看着父母。
然而,离别终究还是来了,毛泽东含泪向父母告别,准备出发。

毛泽民挑着行李,悄悄告诉毛泽东,父亲的眼角泛起了泪花。毛泽东转过头去,看见父亲脸上滑落的泪珠。
毛泽东在广阔的天地中追逐理想,实现了自己的抱负,而年迈的父母却鲜少看到他的身影,无法在他们身边尽孝,这或许是毛泽东最大的遗憾。

母亲去世后,毛泽东将年迈的父亲接来长沙照顾,但父亲毛贻昌在母亲离世三个半月后因伤寒病去世,享年50岁。
父母的后事由弟弟毛泽民、毛泽覃料理,毛泽东遗憾未能在他们临终前见最后一面。尽管如此,毛泽东依然将对父母的爱深深埋藏在心中,继续自己的革命事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