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近日读网史,在纪念毛主席诞辰130周年的海量文章中,有一则关于毛主席反对铺张浪费的故事,对“国宴”中的浪费心疼至极,下决心要改变这种现象,进而为“国宴”制定出“四菜一汤”的标准,时至今日仍在延续着这一做法。
中华民族一向是热情待客的民族,认为从八大菜系到满汉全席,都给客人来上一桌,菜品越是繁多、越是可口,就越尊重客人。然而,国宴只有“四菜一汤”,而这一标准实际上是毛主席亲自定下的。毛主席并不是有意怠慢客人,也并不是当时中国做不出来好菜,他的这一举动,是深谋远虑的体现。
“开国第一宴”
1949年10月1日举行完开国大典之后,来自各行各业的代表达到了足足600人,他们来到北京饭店,正准备出席“开国第一宴”。
我国地大物博,各地的饮食,口味均不相同,酸甜苦辣咸,各有偏好,再加上还有许多少数民族代表,对于他们的饮食习惯,也要做到尊重。周总理想到了自己家乡的淮扬菜,地处南北交界,淮扬菜口味正好适中,既不会太辣,也不会太咸,独得“平和中正”这一妙。于是决定采用淮扬菜来招待那些代表们(如今的国宴,依旧是以淮扬菜为主)。
为了让国宴烟火气满满,一共上了八道冷菜,一道鲜汤,八道热菜,四道点心,其中作为宴会主菜的八道热菜分别是:红烧鱼翅、鲍鱼四宝、红扒秋鸭、红烧狮子头、红烧鲤鱼、干焖大虾、鲜蘑菜心、清炖土鸡。
尽管在我们现在看来,这些菜都是些日常的菜,但是在当时贫困的背景下,这些菜可以说是难得一见,许多参加国宴的工人和农民代表对此印象深刻,成为了新中国成立时难以磨灭的记号。
“不要学李自成”
开国第一宴的成功,毛泽东在庆贺新中国诞生的高兴之余,也对如此奢华的宴会忧心忡忡。他看到由于上桌的菜品过多,很多桌子上都留下了大量的剩菜,这样的浪费让他感到了心疼,毕竟全国还有很多人吃不饱饭。
他担心的还不止于此,在解放北平之前,他就多次强调,共产党人不要学李自成,他把进北平当作一次进京赶考,也在全党内部多次劝诫,“不要学李自成”“不要被糖衣炮弹所打倒”“还要保持共产党人的艰苦奋斗的作风”,而这次奢华的开国第一宴,他隐隐看到了不好的苗头。
在他的要求下,国宴开始简办,再也没有一起上过八道主菜,最多就上过六个菜,但是毛主席对这样的改动,还是感到不满意,常年生活朴素的他,还是觉得这样的国宴太超规格了。
但是在当时为了新中国外交的需要,北京还是少不了招待外国使节的宴会。而负责餐饮的同志,在“外交无小事”的要求下,往往大办特办,讲究排场,经常可以在外国使节的餐桌上,看到许多外国友人根本不吃的燕窝鱼翅等传统名菜。
价格不菲的浪费,让毛主席了解到之后,依旧是痛心疾首。党内的浪费现象让他整夜整夜地睡不安稳,但是为了外交工作的顺利开展,他还是没有继续减下去,直到1959年。
1959年,恰好是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人民大会堂也刚刚落成,中央决定将国宴的地点从北京饭店改到人民大会堂。这样的盛事,中央政府邀请了包括外宾在内的5000多人,从600人到5000人,这下子这个国宴更难开展了。再加上当时还没有精简完全的国宴标准,以及考虑到食品安全问题。中央政府在那几天可以说是十分忙碌,上千名厨师和服务人员也是几夜几日不得安睡。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消耗,一场国宴的成本甚至相当于一场军事演习。
毛主席意识到,如果再这样下去,越演越烈的国宴将会成为有些人谋财的工具,营造出官场上迎来送往、吃喝玩乐的不正之风,这让毛泽东是无法接受的。
精简国宴规模,势在必行。
“四菜一汤”,严禁浪费
国宴的铺张浪费尽管在当时还没有迎来质的变化,但是毛主席依旧非常重视。当时我国正处在经济建设的起步阶段,各行各业都在勒紧裤带支持重工业发展,而那些多余冗杂的服务人员,本来都是要支持经济建设的,现在却在国宴的不正之风里面被浪费掉了,越来越频繁地在国宴中累到不能合眼。
这不是毛主席理想中的社会。无论是过去的革命战争时期还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毛主席都非常严肃地指出过铺张浪费对于一个党的损害。1952年便在党内开展过“三反”运动,将浪费和贪污并列,并且因为刘青山、张子善案件,又是反复在党内强调。
特别是在三年困难时期,许多人别说吃不饱饭了,甚至连饭都吃不上,就连毛主席一天也看不到肉星,却依然有人在国宴上铺张浪费。劳动人民的节衣缩食,倒成了有些政府工作人员的面子、排场,被无情的浪费掉。
毛主席见微知著,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在宴会里面藏着的大问题。因为毛主席本身就是一个节约到不能再节约的人。吃饭的时候,掉在桌子上的一粒米,一根菜,他都要吃掉。在乡下调研的时候,也是不告知当地的领导同志,走到那里看到那里,也不接受宴请;而自己家的孩子,一直都在单位里吃大灶,从来没有搞过特殊化。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965年3月,毛主席正式在中央会议上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宴会规格高,且不看对象,如千篇一律上燕窝、鱼翅那些名贵菜,花钱多,又不实惠,有些外国人根本就不吃这些东西。我们请外国人,四菜一汤就可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