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这样统一的文艺作品才是有力量的,只有创作这样作品的笔杆子,才真正抵得上“三千支毛瑟枪”。鲁迅就是这样的笔杆子典范,他的文章被人们尊称为“匕首”或“投枪”。 毛泽东以鲁迅为榜样,给出了中国文艺工作者未来奋斗的方向,他《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结尾中,不无激情地指出: 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知识分子要和群众结合,要为群众服务,需要一个互相认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而且一定会发生许多痛苦,许多磨擦,但是只要大家有决心,这些要求是能够达到的。
从笔杆子到枪杆子,是痛苦的经历;从枪杆子到笔杆子,又是一番彻骨的痛苦;然后,再从笔杆子到“战斗化的笔杆子”(以笔为枪),更是人生的涅槃。 毛泽东自己做到了,他让同志和战友们做到了,最后,他还让广大的文艺工作者做到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之后,根据地文艺运动开始蓬勃发展起来,迅速影响到全国。 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贺敬之、丁毅的《白毛女》,阮章竞的《漳河水》,孙犁的《荷花淀》等作品,就像一支支“毛瑟枪”向着黑暗的旧社会投射过去,成为文化军队的重要力量。笔杆子从此焕发出青春的活力。
(作者为生命型企业咨询师、毛泽东思想传播者、中国化管理探索者、红色心法的践行者、生态文明的拓荒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