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课、作报告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渠道,也是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讲课、作报告的目的,是为了通过授课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达到教育群众,引起听众共鸣的效果。要达到好的讲课效果,讲课的艺术是十分重要的。
在我党的历史上,毛主席创办过广州、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在井冈山、延安也无数次给红军教导队、苏维埃大学、抗大、陕北公学等学校和军民讲课,他的讲课和报告深入浅出,扣人心弦,获得了广大群众和有识之士的赞赏。
毛主席是一名博采众长、功底扎实的教员,他厚积薄发的知识和几十年来积累的讲课技巧,也是我党的重要财富。毛主席讲课的艺术值得继承和发扬。
一、亲自备课。毛主席讲课、作报告、写文章,从来不让别人代笔。毛主席说:“一切依赖秘书,这是革命意志衰退的表现。”不仅《毛泽东选集》和战争年代数以万计的电报出自他“独领风骚”的手笔,甚至讲课、作报告的文稿也出自他“妙笔生花”的杰作。他认为自己动手备课,是对听众的尊重,是自己真实思想观点的表述。
备课是讲课的前提,只有备好课才能讲好课。毛主席每次备课,都非常认真的精选材料,认真修改文稿,不放过一点瑕疵,经过精雕细琢,烂熟于心。毛主席的记忆力很强,讲课经常脱稿,讲的犹如行云流水,风趣幽默,扣人心弦。
毛主席有一次笑着对郭化若说:“别提讲课了,最近我在陕北公学讲了一次,折本了。”听者一愣,毛主席接着说:“我花三天四夜时间,准备讲课提纲,讲矛盾统一法则,哪知半天就讲完了,岂不折本了吗?”这段对话,说明了毛主席备课是多么细致充分。
二、针对性强。毛主席指出:“在教学方法上,教员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来讲课。教员也要跟学生学,不能光教学生。” 他强调: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要看不同对象说不同的话。他还经常参加学员座谈,向学员学习,进而增强讲课的针对性。
有一次,在给工人夜校上课时,毛主席先在黑板上写下“工人”两个大字,然后对工人们说:好些工友埋怨自己命苦,说工人没出息,其实,说起来工人的力量最大。他提高声音说,大家不是说天最大吗?什么是“天”?他指着黑板上写好的“工人”两个大字说:“大家看,‘工’‘人’两个字连起来就是‘天’。”他指着“天”字启发工人们说,大家都说工人没出息,我看工人是大有出息,关键是要团结起来,团结起来力量大如天。譬如一颗小石子,用脚一踢就踢走了,要是把许多小石子粘成一块大石头,那就搬也搬不动了。这些针对工农特点的极其鲜明而朴实的语言,很容易为工人、农民所接受。由于讲课的针对性强,往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善于用肢体语言。毛主席反对高高在上、高谈阔论、照本宣科的讲课方式。从历史的镜头中人们不难发现,毛主席站立讲课、作报告的场面居多,这也是毛主席讲课的特点。他有时站在听众中间,有时站在听众前面,总是近距离与听众接触,让听众感受到亲和力。
1942年毛主席在延安作报告
讲课过程中通过不断变化的肢体语言,增强口头语言的表述力和感召力,形成肢体语言与口头语言相得益彰的讲课艺术,往往能收到最佳的讲课效果。
四、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毛主席讲课总是以群众身边的事例,形象生动的语言,讲亲切的经验,寓意深远的道理,使文化水平低的感到通俗易懂,文化水平高的也不觉得粗浅。在语言运用上不仅深入浅出、且生动活泼、风趣幽默,深受听众的欢迎。
1926年5月,毛主席在广州举办第六期农民运动讲习所时,有一次在黑板上画了一座宝塔,一边画、一边讲:“你们看,最下层是塔基,有工人、农民,还有小资产阶级,人数最多,受压迫和剥削最深,生活最苦;压在他们上面的一层,是地主阶级、买办阶级,人数不多;再上一层是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人数更少;更高一层是军阀;塔顶是帝国主义。”毛主席接着说:“压迫、剥削阶级虽然很凶,但人数很少。只要大家齐心,团结紧,劳苦大众起来斗争,压在工农身上的几座大山都可推翻。百姓齐,泰山移,何愁塔之不倒乎!”这种形象化的教学方法,不仅分清了社会阶级,且讲明了团结斗争的重要性,给学员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五、内涵丰富。毛主席一生酷爱读书,知识渊博,日积月累形成了他厚积薄发,出口成章,循循善诱的讲话风格。他讲课总是从党的实际要求出发,善于归纳总结实践经验,使之合于客观规律的要求。
1942年2月1日,毛主席在中共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作《整顿党的作风》的演讲。毛主席在讲话中辩证的分析了主观主义、宗派主义的表现、危害和解决方法,用朴实的语言加以简明的例子进行阐述,不时引起听众的笑声。最后,在讲到解决主观主义、宗派主义的方法时,他巧妙的把古典的和人们耳熟能详的例子结合在一起,首次提出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他说:“惩前毖后,是指对以前的错误一定要揭发,不讲情面,要以科学的态度来分析批判过去的坏东西,以便使后来的工作慎重些,做得好些。这就是‘惩前毖后’的意思。但是我们揭发错误、批判缺点的目的,好像医生治病一样,完全是为了救人,而不是为了把人整死。”寥寥数语,简单明了的说明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目的。使学员感到受益匪浅,终生难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