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临西县中部,有一条横贯南北的大堤岗,名叫“鲧堤”,又叫“金堤”,相传是汉代为抵御黄河水害所建。东部,则是闻名于世的京杭大运河,当地人称为卫运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玉兰和临西县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又陆续兴办了大量的新型水利工程,终于使这里的人民摆脱了长期遭受的旱、涝与洪灾之苦。所有这些水利工程,都是我国历代劳动人民治水兴水奋斗史的见证人。
经过多年治理,如今的临西县形成了纵横交错的水利设施网络。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但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临西没有自己的化肥厂,所用化肥一靠国外进口,二靠外地调拔,远远满足不了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而对培肥地力、改良土壤具有重要意义的农家肥,当时没有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更利用得很不够。从小在农村长大的玉兰,深深懂得肥料对于农业增产增收的重要性。在她的大力倡导下,临西又打响了大积农家肥的战斗。
一些临西县的老领导、老干部告诉我,当年为了少烧秸秆,多搞秸秆还田,临西各乡村多次组织农民赶着毛驴,拉着小车,长途跋涉数百里,到西边太行山区拉煤。当玉兰了解到紫穗槐这种灌木能压碱,条子能编筐,叶子又能积肥,可以说满身都是宝时,几次在大会小会上号召人们大种紫穗槐。一时间,乡乡村村都忙着插扦繁殖,有的村多达10万墩以上,为农田积下了许多优质绿肥。为了广积肥源、提高肥效,他们还先后搞了高温积肥、沼气沤肥、腐殖酸肥,真是“什么法都试了”。
俗话说:“家里的土,地里的虎”。一次,有位老农向玉兰介绍,可以用旧房土、炕坷垃当肥料施,作用比速效化肥还好。她听后如获至宝,及时把它推广到全县。这个县姚楼乡马兰村有位农民这样向我回忆:“那阵子,家家户户拆旧炕、扫房土、就连茅坑、猪圈边上的破砖烂瓦,也都起了出来,在各村场院里堆成了小山,男女老少都去敲坷垃、砸碎砖。别看这些破七乱八,上到地里,那庄稼的旺劲儿,甭提了!”
临西县上化肥厂的经历,那真是历经曲折、几上几下。县上先是在远离临西的沙河县,买下海军某部的一家化肥厂,生产了几年化肥。为解决煤源,县里又在太行山区建了两座小煤窑。随后,玉兰向当时的国家计委主任余秋里“求援”,争取到一套出口的化肥设备,终于在临西的大地上建起了自己的氮肥厂。与此同时,县上还兴建了磷肥厂。经查阅临西县档案馆收藏县委办“永久案卷”,从1973年1月接收海军化肥厂到1977年4月临西氮肥厂建成投产,县委常委先后研究化肥问题多达50余次。
如今已发展为邢台恒达化工集团的临西氮肥厂,就是在1973年底开始筹建的。当时,由国家计委拔下指标,但各种设备、建设资金、图纸设计、土建工程等,都得由县里自己去联系。困难之多之大,令人难以想象。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临西县委第一书记、县革委会主任的玉兰持何态度,就成为这项工程是上马还是下马的关键。据临西县档案馆收藏县委办“永久案卷43号”203页记载,玉兰在1975年6月6日召开的专门研究氮肥厂建设工作的县委常委会上,这样慷慨激昂地鼓励同志们:“不能被困难吓倒。要具有越是困难越向前的雄心壮志,战胜万难的精神。对氮肥厂的建设,常委要定期研究,要在全县再动员一下。”
临西氮肥厂雄姿和它生产的化肥。
“玉兰为上临西的化肥,可费大劲了!”曾任临西氮肥厂筹备组组长和副厂长,后任县长、县人大主任的张金铸,向我回忆当年玉兰等同志克服万难筹建氮肥厂的情景时,不禁感慨万千,“当时,我拿着玉兰的信,去找陈永贵签字,又找国家计委、化工部等中央有关部委领导拿意见,再找厂家定购设备,先后跑了全国19个省市的几十个厂家,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整整筹建了3年半才投产。我不论走到天南还是海北,只要一提起是玉兰的县建厂子,没有一个不开绿灯的。开始,省上、地区都不愿意把化肥厂指标拨给临西,更不愿把化肥厂建在临西境内,要不是玉兰几次出面力争,靠她四处活动,咱们做梦也建不成啊!氮肥厂年产量起初是5000吨,1994年达到66000吨,另外还生产了大量的合成氨、商品液氨和甲醇,20年来能增产多少粮食!又为临西人民增加多少收入!1994年,临西县粮食亩产达到600多斤,农民人均收入超过500元,分别比1970年增长了2倍和12倍。”恒达化工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龚长芹在庆祝建厂20周年之际告诉我,到2000年,恒达集团将发展到拥有固定资产1.5亿元,年产值2.5亿元,年利税3000万元的现代化大型化工联合企业。
为了把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及时地引导到改善生产条件上来,临西县委、县革委还帮助各社、队制定了长远规划和短期安排,然后组织战役,一仗一仗地打,使农业“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管、工,一个字一个字地得到落实。 数字是枯燥的,但往往能说明问题。这里,我想引用一组摘自《临西县国民经济统计资料》上的数字,可从一个侧面来说明临西县这3年的变化;1975年同1972年相比,粮食总产增长了29%,棉花总产增长了17%,油料总产增长了36%,林地面积增长了50%,四旁植树增长了90%,果品产量增长了223%;农业总产值从8862万元增长到1.1亿元,增长了25%;农村经济总收入从1045万元增长到2169万元,增长了41%;人均纯收入从47元增长到57元,增长了21%。
1974年,吕玉兰陪同河北省委第一书记刘子厚(右四),第二书记、省军区司令员马辉(右三),参观临西县丰收的小麦。右一为省委常委王金山。
与此同时,工业、交通运输、邮电、电力、城乡建设、政法、文教卫生等事业,也获得了长足发展。新建的临西化肥厂、县第二机械厂、县石油库、县汽车站、下堡寺变电站等骨干企业和重点工程,以及数十座扬水站,如雨后春笋,遍布全县;崭新的县影剧院、县新华书店、县光荣院、县文化馆、县职业技术中学等文化设施在新县城拔地而起;重新整修和铺设的邯(郸)临(清)公路、清(河)临(西)公路等干线公路,伸向远方。
周总理当年嘱托玉兰开展的临西县3年东留善固化活动,终于取得了胜利。
一个新临西,已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