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这样的一首歌吗:“渠江水呀弯又长,有颗红星放光芒,模范队员刘文学,你是我们的好榜样!”这首歌里的“红星”,指的就是曾被评为全国十大少年英雄的刘文学。
刘文学究竟为何许人?笔者曾在都江堰市随机询问了20名居民群众,其中仅有4人知道刘文学。他们当中,有10多岁的中小学生,也有年过半百的中年人。知道刘文学的人中,有2人是30来岁的青年,他们只知道刘文学是新中国第一个少年英雄,是因保护集体利益而被害的,而对具体情况,他们均说“不太清楚”。
另外,65岁的廖女士和51岁的周先生能清楚的说出刘文学的事迹。其余的青少年人面对笔者的询问,满脸的迷惑,连称:“刘文学?没听说过,不知道……”
针对当今青少年大多不知刘文学这种现象,2017年3月19日,我和都江堰市民政局副局长丁成贵、都江堰市档案局信息中心主任王克明在参观、考察了重庆市铜梁区邱少云纪念馆和邱少云故居后,马不停蹄地赶到合川区渠江之滨的刘文学家乡。
(一)
出合川城区,我们沿着合川-武胜高速公路方向前行,经云门街道(镇)朝渠嘉乡行使4.5公里,就到了刘文学的老家——双江村。1945年4月28日,刘文学就诞生在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子里。这一年,抗战迎来最终的胜利,但重庆和谈失败,国共战争烽火再起。与战争相伴随的还有天灾,据《合川县志》,刘文学出生前一年,全县夏旱60天,他出生后4个月,洪水淹至县政府大堂外,推算水位216米,洪水高度30米。
我们在一个三岔路口停下车来打听刘文学墓园的位置,一位憨厚朴实的农村妇女放下肩膀上扛的树条子给我们指路。原来,我们问路的地方,正是当年刘文学被地主杀害的地方。
这位大姐叫李义珍,他的父亲李树民曾经参与了审问凶手王荣学,对刘文学的家世比较了解。她边走边对我们说:“这块旱地就是公共食堂时期生产队种海椒的地,刘文学就是在这里发现地主王荣学偷摘集体海椒的,也是地主王荣学将不买账的刘文学勒死的地方。”李大姐还说,地主弄死刘文学后,将尸体抛进附近的堰塘里,至今不远处的那口堰塘还完整地保留着。
这口堰塘里的水常年浑浊,只见成群的鸭子在塘里游来游去。堰塘后面是一个拥有百年历史的老院落,竹林深处是一家地主的四合院,刘文学家的茅草房就在地主房子的背后。
78岁的郑开英大娘是当年刘文学两娘母的邻居,对余太贞、刘文学母子相当了解。她说:“那时因为房子是草房,又是篱笆壁头,他们两娘母说悄悄话隔壁都听得一清二楚。”
刘文学在战争与天灾的双重阴影下长大。他的父亲解放前是一个裁缝,解放后不久去世。村里人都喊他“刘裁缝”。刘文学的母亲余太贞解放前靠给人洗衣为生,刘文学还曾有一个早夭的妹妹。四五岁的时候,刘文学就要背着背篓上山去捡柴。
合川县是西南区第二期土改的地方,双江村有15个大大小小的地主。解放初,刘文学的母亲余太贞积极参与了对地主的批斗,有时她会带年幼的刘文学参加批斗大会。这些地主被戴上高帽,躬着身子,接受社员的轮番批斗,“打倒恶霸地主”等口号此起彼伏。
刘文学6周岁那年,他在双江村斗争地主刘云的大会上,“勇敢地站出来说:“我要斗争这个地主坏蛋。”之所以小小年纪就对刘云充满仇恨,据说是因为此前他父亲给刘云做了一年的衣服,但没有拿到工钱,家里无米下锅,刘文学的爸爸身体不舒服,就让刘文学去索要。结果刘云的小女儿放狗咬刘文学,在他腿上留了一个伤疤。
在保持对集体和阶级兄弟热爱的同时,刘文学用另一种情感来面对地主。“他很仇恨地主。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从旧社会过来,家里很苦,情感上又觉得受过地主的欺负。”郑开英说,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刘文学也和其他学生一样,每天背写有关“万恶旧社会”的内容,还被组织去旁听贫下中农的诉苦大会,对旧社会的这种记忆就很深。
1959年11月18日深夜,地主王荣学在公共食堂的海椒地里偷海椒,准备搭着运粪船到重庆私下贩卖,结果被刘文学撞见。王荣学拿出一块钱给刘文学,但刘文学说,“谁要你的臭钱”,坚持要举发他。已经被管制的王荣学担心自己受到更严厉的批斗,于是掐死了刘文学。
1959年农村正在吃大锅饭,家家户户都没有锅,只有收粪的船上才有锅灶。当时,那里每个大队有一、二艘拉粪船区重庆拉粪水,双江码头比较热闹。地主分子王荣学是个收粪工,天天收粪上船。那晚12点钟左右,刘文学在地里干完农活回家,刚刚走到这块海椒地,发现地里有一个黑影在晃动,原来是地主王荣学在偷海椒。
刘文学望着王荣学跟前的半背篼海椒,立即拉住他嚷着要向生产队长报告。王荣学从身上掏出一元钱递给刘文学,说:“小兄弟,这一块钱给你,你就放我一马嘛。”刘文学不肯。
王荣学就骗他说,又不是我一个人在偷,那边还有人在偷橘子呢。刘文学一听,这还了得,马上拉着王向更黑暗处走去。当他们走进一块红苕地里,刘文学才发现是王的诡计。
这时,王荣学起了歹心:“弄死你小子!”只是刘文学的力气够大,两人就打了起来,连红苕藤都被踩掉了整整六排。刘文学毕竟只有14岁,哪里是正值青壮年的王云学的对手,最后被他用背篼绳子勒死了。邻居郑开英说到这里,声音都有些颤动了。
王云学把他勒死后就跑回收粪船,船长见他蹲在地上卷叶子烟,向他喊:“王云学,恁个晚了,还蹲在那里干啥子?”船长哪里知道,此时的王云学正计划着,如何制造一个假象躲过这事。烟卷完后,王直奔红苕地,扛起刘文学的尸体扔进附近一个幽深的堰塘,制造刘文学在家门口堰塘里溺水身亡的假象。
刘文学一夜没有回家,邻居们四处寻找,终于在堰塘里发现了他的尸体。那天,刘文学的妈妈余太珍惊闻噩耗后,当即晕倒在地。合川公安局得知后,马上派人到双江大队调查。其实,当年调查的经过很简单:因为那个时候穿鞋的人少,几乎人人都打着赤脚,所以红苕地里到处是脚印。公安人员立即在村里召开社员大会,要求每个人都到地里去对脚印。可以想象,当时的王云学吓得魂飞魄散。
“他知道自己肯定跑不脱了,所以大家还没有对脚印前,他就主动自首了。十多天后,王荣学就在合川县体育场被枪毙了。”李义珍大姐告诉我们。不久,王荣学的妻子就带着两个儿子改嫁到别村了。亲属们也都因此受到影响,王荣学的侄儿王述成的两个弟弟很快都在饥荒的灾难中死去了。
刘文学牺牲后,合川体育场举行了万人参加的追悼会。从此,刘文学的事迹和名字,传遍中国大江南北。
当年,全国少儿开展了“学习刘文学,做党的好孩子”的活动;共青团合川县委员会追认刘文学为“模范少先队员”;1960年初共青团江津地委追认刘文学为“模范少先队员”,中共江津地委和行署并决定拨专款修建刘文学墓园,时任团中央书记的胡耀邦同志亲笔题写了“刘文学之墓”的碑文。
1982年4月、1983年10月,合川县人民政府、国家民政部先后批准刘文学为革命烈士。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二)
结束对刘文学牺牲处、出生地的考察、访问,我们接着驱车来到1.5公里外的刘文学墓园。
刘文学墓园建在今天的双江小学对面一个很大的馒头山上。我们缓步拾级而上,走进墓园,但见两侧的草坪内杂草丛生,刘文学塑像静静地矗立在山顶上一个空旷的坝子上。墓园四周密密麻麻的树木普遍已经碗口粗,有的甚至长城了参天大树。墓碑上有当时的团中央书记胡耀邦题写的碑文:“刘文学之墓”。
杨方福老人今年73岁,读小学时比刘文学高一个年级,曾跟刘文学时儿时的玩伴,还打过架。谈起对刘文学的印象,老人至今记忆犹新。“刘文学比墓园里的这个塑像瘦一点,个子略高一点。”他指着远处山顶上的塑像说,他和刘文学一起在双江大队小学读书,刘文学比他低一个年级。在他的记忆中,刘文学很善良,经常帮助孤寡老人捡柴、挑水;政治上也很积极,有时会在批斗大会上拿小棍抽打地主。
杨方福说:“这个墓园是1960年由合川县出钱,渠嘉公社的农民以挣工分的形式修建的,树木也是大家栽的。”
当天,我们有幸见到了一对夫妇开车带着孩子来刘文学墓园。原来,他们是从合川区另外一个乡镇来的。家长告诉笔者,他们小时候由学校组织来扫过墓,但如今孩子们对英雄人物淡忘了,关键是学校也不怎么重视红色教育了。所以,他们才利用周末代孩子来刘文学墓园祭奠,希望自己的孩子对少年英雄刘文学的事迹有所了解,长达像英雄人物学习,做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才。
在刘文学墓园附近,笔者了解到,刘文学牺牲后,每年11月18日,都有不少小学生来扫墓。特别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来扫墓的学生数以万计,密密麻麻的,整个墓园根本挤不下。到了90年代,人就少些了。现在就更少了,除了双江小学的人全部到齐外,其余小学都是派代表来扫墓了。
在场的村民们一提起刘文学,就很激动。“刘文学的爸爸死得早,妈妈对他非常严厉,把这个娃儿教育得听话得很,经常帮我们做事情,挑水呀、喂牛呀、捡柴呀,样样都做。”
黄婆婆是刘文学的老邻居,从小看着他长大。他回忆说:“记得有年夏天,不知道是为何事,他妈罚他赤着脚、裸着上身在院坝里顶着太阳晒,晒得他在坝子里直跳。可惜,为了大半背兜海椒就被地主掐死了!”
老邻居郑开英愤愤地说:“王荣学太坏了!这娃儿后来成了英雄,我们作为同村人,都为他感到自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