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85年秦昭王置县,因“东依梓林,西枕潼水”而得名。这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孕育了丰富多元的秦文化、汉文化、三国文化、唐文化。这里,红色文化独具魅力,不仅是中国两弹城旧址,更是红四方面军长征初期建立的红色苏区。
离开绵阳市游仙区东宣乡飞龙山,我马不停蹄地赶赴梓潼,继续探寻红军在梓潼的足迹。
长卿山红军战壕被埋没
在全国革命遗址普查中,梓潼共有8处革命遗址被登记并上报。其中,红军战斗遗址长卿山,80年后仍保存有三条红军战壕,共有四五里之长。
红军战斗遗址长卿山,位于梓潼县城西南面,距县城0.5公里处,与县城仅有一江之隔。
参观完中国两弹城后,我穿过坑道,找到了上梓长卿山最近的便道。听说我去探看红军战壕,一位在路边种地的妇女一脸疑惑地问道:“我地地道道梓潼人,咋不知道山上有红军战壕呢?”。这位中年妇女告诉我,她经常陪亲朋好友去长卿山玩,看到山林中有不少沟壑,但从不知这就是红军打仗时的战壕掩体。
峰烟荡尽,红军战壕多埋没。在长卿山半山腰,我看到一些年轻人在散步、游玩。“知道红军在这儿打过仗吗?战壕在哪儿?”经询问发现,约八成年轻人表示:“不知道”、“没听说过!”。一些年轻人还建议,这儿既然有红军战斗遗址,就应该增设一标识标牌,以供后人瞻仰。
随后,我在当地七旬村民张大爷的向导下,翻坡越坎,最终发现三条红军战壕。其分布大致如下:沿司马石室—线,主要构筑北南两端;司马石室庙后柏树坪一线,绕过南北山嘴;再就是柏树坪之上,山脊之下一线,从北至南,构筑战壕掩体。三道战壕,共有四五里路之长,至今虽已历八十年,经风雨剥蚀,仍历历在目,清晰可鉴。
据张大爷讲,当地年长的人,大多晓得红军曾在山上打过仗,也晓得这是红军打仗后留下的战壕。过去,当地人不管植树造林,还是耕地复垦,都没轻易动过它。
长卿山,位于梓潼县城西郊0.5公里,沿江西岸展布,与县城隔江相望。西麓山塆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两弹城旧址;东面山腰有司马相如读书石室,传为西汉司马相如读书处,始建年代无考。山体不高面积也不很大的长卿山,却极有名气而有神韵。
红军骑兵血战长卿山
长卿山不仅景色秀美,古迹朗朗,而且在军事上极为重要,为县城之屏障,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也留下了红军奇兵血战长卿山的红色记忆,红军当年鏖战长卿山的战壕,留存至今,赫然在目。
1935年3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突破国民党嘉陵江防线后,麾师西进, 四军、九军、三十军主力之一部,向梓潼挺进,从4月初起,进入梓潼县境。进入县境的红军,先占领了百顷坝(许州)、三合坝(自强)、大新场(乱石沟)、仁和场等乡镇及战略要地,进而扩展至黎雅庙、老观庙(观义)和扼据县城周围之制高点,形成对县城的军事包围和封锁。
红军兵分六路进军梓潼时,驻防梓潼的国民党川军二十八军军长,四川“剿匪”第一路军总指挥邓锡侯,惊魂不安,潜逃绵阳,又恐红军占据梓潼后,锋芒指向绵阳,危及成都老巢,殃及自身安危,急派所部第六旅旅长黄鳌率部星夜兼程奔返梓潼布防。黄鳌部以两个团的兵力,部署在梓潼县城及与县城隔江相峙的长卿山,城西周家大院子摆一个营,与长卿山守敌形成钳制火力。
长卿山是县城西南唯一屏障,占领长卿山,县城已处于枪炮射程之内,也即等于占领了县城。红军于4月18日攻占长卿山后,即在长卿山上构筑战壕,以防敌军反攻。共筑三道防线,沿司马石室—线,主要构筑北南两端;司马石室庙后柏树坪一线,绕过南北山嘴;再就是柏树坪之上,山脊之下一线,从北至南,构筑战壕掩体。
在红军奇兵4月18日血战攻下长卿山的当天,红四方面军红四军十二师于当天就顺利地占领了梓潼县城。次日即4月19日,红军以“西路军政治部”的名义, 向全军各部队和各地区印发了战斗捷报。
红军攻占梓潼城后,梓潼已与剑阁等县一起连片,成为川陕苏区的一个组成部分。红军领导机关的首长,继续调集部队,扼守紧邻绵阳沿线的石牛铺、卧龙山、黎雅庙等地,以防止绵阳与成都之川军反朴和袭击,为红四方面军胜利地进军江油、北川,继续西进开辟道路。而红军进军梓潼,血战长卿山的战壕,却留存至今,作为历史的见证和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教材。
许州红军桥今犹村
许州,位于梓潼县城北19公里,处潼江上游,是梓潼除县城外第二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梓潼、江油、剑阁三县(市)交汇之地。
来到许州,我在老街碳市巷发现,这里居然还有许州文史馆。抵达许州,突然倾盆暴雨来袭,我在碳市巷躲雨时,碰巧遇到了许州文史馆一位姓胡的老同志。他说,尽管馆长米清林不在,但可以设法找对门许州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工作人员拿到文史馆钥匙。
许州文史馆是许州镇上保留下来的唯一一处全木结构的古建筑,拥有上百年历史。进入馆内,第一感觉这个建筑有点像阆中的考棚,里面还有两个小天井,面积最大的一间房子就是文史馆。老胡说,解放后到改革开放初期,这儿遗址是许州区公所、乡政府的办公地点,用作文史馆展览室的这间屋子就是当年区公所、乡政府开干部会的会议室。
许州文史馆看起来很简陋,但是,经老胡一介绍,我还是对许州古镇的悠久历史和红色历史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许州原称“浒地”,源于夏商周。南北朝时,北阴平郡守李文智趁梁朝内乱,在蜀中自立为王,并在百顷坝置州(即今许州得名)。两宋时期,仍以百顷(因潼江冲积有良田万亩百顷故名)名置乡、镇、隶属阴平县。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后,因建于百顷坝东缘近潼江边之旧城被洪水冲毁,当地绅商沈、戴、熊、童等八姓集资,于百顷坝西北重新建场,取复而兴旺之意,改名复兴场。民国时期,亦名复兴。
1935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九军、四军、三十军主力各一部进入梓潼辖境,在百顷坝置川陕省百顷坝县苏维埃政府,下辖区、乡、村苏维埃政府,领导贫苦农民打土豪,分浮财,闹革命。红军离境北上长征后,国民党政权仍置复兴区,乡政府,隶属梓潼县辖,直到解放。新中国建立后,仍置梓潼县复兴区、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仍置复兴人民公社。1984年改名许州乡,1992年撤区并镇,改名许州镇至今未变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