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开完编辑部的党员民主生活会,我就上街花三百元淘到十二本红色书籍。尽管自己衣兜里的钱花了个精光,但是,我的头脑里的东西更丰富了,精神更充足了。
我喜欢买书、读书、藏书,每到亲朋好友家去做客,最关注的不是他(她)的装修多么豪华,电器多么高档,家具多么堂皇,而是看家里有没有藏书。如果主人家里有一些藏书的话,我会把做客的时间有意拉得长一些,并请求亲朋好友同意去翻阅那些书。要是口味相近,我则暗自庆幸:好样的,我又多了一位知音。
可惜,如今这样的人家并不多见,很多家庭没有给书留一席之地,甚至根本没有书。我向来就这么认为:家穷,哪怕穷得四壁皆空,但只要还有一些书,还有一个书架,就让人觉得穷而不穷、简而不陋,让人感到有希望、有底气、有生机、有内容。相反,哪怕一个家庭装修富丽堂皇、如宫似殿,如果没有一些好书做伴,就往往给人一种富而不实、华而不贵之感。
对于一个家来说,书是它的底气;对于一个人而言,知识是他(她)的底气。要知道,知识就是书籍的同义词。
书籍,是通过心灵观察世界的窗户;好书是空气和阳光,是思想之舟。读书是心灵的探险,思想的放牧。一个家庭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一个人没有被一本好书俘虏过,将留下终身的遗憾;心灵如果没有书香的滋润,精神家园会何等荒凉、寂寞。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种资讯铺天盖地,偌大的地球成为一个“地球村”。上网聊天、看电影电视、做动画、读报刊杂志、浏览小说、欣赏诗歌散文……然而读书却是不可替代的,读书仍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
愚以为,爱不爱读书,有没有读书习惯,不单单是个人的兴趣问题,也是关系着国家振兴、民族发展的大事。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是事业成功的决定因素。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的素质的竞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读书的人多了,谈何竞争?
我曾看到过一则资料:以色列人均拥有图书馆和出版社的数量居全球之首。在这个仅有500多万人口的国家里,持有借书证的就有100多万人。在俄罗斯,私人藏书近200亿册,每个家庭平均藏书近300册,有的家庭简直就是一个小图书馆。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曾就该市家庭藏书做过一次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天津市有40%的家庭藏书不到20本。天津是我国四大直辖市之一,也是北方大城市之一,家庭藏书数量严重偏少,不难看出,其他城市尤其是西部中小城市又如何呢?
灾后重建中,我们都江堰市得到了全国各地特别是对口援建省市——上海的大力援助。据我所知,上海市文化、新闻、出版、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都陆续为都江堰灾区捐赠了数百万册图书,帮助我市建起了板房图书室、职工书屋、农家书屋、爱心书屋等等。但是,在走访中笔者发现,不少书屋有书籍无读者,更多的农家书屋的开放时间与广大社区居民、农民群众的读书时间相冲突。在农村新盖起的农民新村楼房里,也很少见到有农家有书架、书柜。大人们闲时把大半时间用在了打牌、搓麻将、斗地主上,青少年学生则将空余时间花到了上网聊天、打游戏上。
对于个人、家庭、民族、国家,书都是第一重要的财富。对于你和你的家庭,家具再好也只能是家具,而书不仅仅是书,它可以是一杯浓郁的美酒、一首动听的乐曲、一位知心的好友、一位诲人不倦的师长、一把智慧的钥匙、一道美丽如画的风景。在书海里,家的概念将变得丰富多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