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2月26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毛泽东主席诞辰122周年。在1928年4月28日,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与朱老总朱德、陈毅领导的南昌起义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根据中共湘南特委决定,两军会师后,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井冈山会师和红四军的成立,点亮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大大增强了革命武装力量,极大地扭转了中国革命形势,有力地推进了中国革命发展,是我党我军发展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一件大事。朱老总与毛泽东的交往和友谊历时整整半个世纪,这种同志感情、战友情谊为世所罕见,经历了血与火、胜利与失败、曲折与辉煌的严峻考验,形成了流传永世的“朱毛”之伟大称谓。
一、共同的理想
朱老总与毛泽东都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们确立共产主义理想的途径各异,却都殊途同归。
朱老总出身佃农,过着穷苦的日子。家人节衣缩食培养他读书。1908年,他从成都体育学堂毕业后,怀报“强身救国”理想,但无法实现。1909年7月朱老总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军事,从此走上从军救国之路。他随蔡锷发起讨袁护国战争,因身先士卒、英勇善战,成为滇军名将。辛亥革命所取得的胜利果实转瞬间被袁世凯窃取,“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朱老总此时十分迷惘。当他欣闻中国共产党已在上海成立,并学习了马克思列宁的文章,决心加入中国共产党。最终于1922年11月在德国柏林由周恩来和张申府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思想上完成了由一个旧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
毛泽东,1911年在长沙求学期间,参加了辛亥革命后的湖南新军,当了半年兵。1917年冬他发起组织新民学会宣传马克思主义并拥护俄国暴力革命,开始在政治上崭露才华。1920年时,毛泽东已经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1921年1月,毛泽东成立长沙共产主义小组,开始建党试验。6月间,他作为湖南代表,出席中共“一大”。
二、共同的寻找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大屠杀,血的教训使共产党人认识到军队与武装斗争的重要性,“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道理。党领导了8月1日南昌起义和9月的秋收起义。
虽然后来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都失败了,朱老总和陈毅保存了南昌起义军的余部,毛泽东则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跃上井冈山。同在武装起义中崛起的朱老总和毛泽东当时虽未曾谋面,但从一些传闻中彼此有所了解,心心相印。毛泽东派何长工相机联络寻找朱老总率领的南昌起义军余部。朱老总及时总结了南昌起义失败后的经验教训,认识到进行革命必须要有一个立足点,同时要有一个具有政治头脑的人来领导部队。当他们在井冈山会师后,经过反围剿等艰苦斗争的考验,朱老总认定,毛泽东是可以信赖的,他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把武装斗争与中国的现实农民运动相结合,是搞农村根据地,而不是盲目学俄国占领大城市。
“朱毛”会师使毛泽东强烈地感觉到对于壮大革命力量实现武装斗争的重大意义和基础。它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两支具有北伐战争传统和战斗力很强的部队聚集一起,不仅增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军事力量,而且对红军的创建和发展及以井冈山为依托扩大红色根据地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他们共同创造了“朱毛红军”,他们的建军经验,以及实行的战略战术被称为“朱毛战争经验与行动规范”。
三、共同的战斗与关爱
“朱毛”会师井冈山后,他们从此经历了半个世纪的血与火、生与死、胜利与失败和共同创建新中国的各种考验,始终战斗在一起。
朱老总与毛泽东的共同战斗首先表现在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从井冈山到瑞金,他们共同战胜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悲观论调;共同创建了游击战争战略战术原则的“十六字诀”;共同召开了历史性的“古田会议”;共同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第一、二、三次“围剿”。为了北上抗日,经过长征,他们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在刘志丹、谢子常和习仲勋、马文瑞等革命前辈的配合下,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移到了陕北延安。
抗战胜利后,在和平与内战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关头,他们共同向国民党反动派发起了战略决战,经过四年的浴血奋战,打败了蒋家王朝,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在共同的战斗中,“朱毛”成为摧不垮、打不烂的革命事业的整体,一方面他们有共同的理想、革命的意志,另一方面,他们有在斗争中结成的钢铁般的革命友谊。同样友谊表现出他们革命同志间的共同关爱。
长征路上,朱老总和毛泽东一直互相关心。毛泽东对康克清奶奶说:“他(指朱老总)也难呐!请转告朱总司令,他要多保重啊!”而面对张国焘另立中央,把红四方面军带入歧途的行径,朱老总凛然表明:“朱毛不可分的。你可以把我朱德劈成两半,但是不能把朱毛分开,更不可能要朱反毛。”朱老总曾经有句广为人知的“朱毛关系比喻”:“朱不离毛,毛不离朱。朱离了毛,过不了冬。”他通过耐心说服张国焘和对各级官兵的争取,使红四方面军顺利抵达陕北。毛泽东称赞朱老总:“临大节而不辱”、“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
新中国成立后,朱老总“平战结合”的主张受到毛泽东的重视,朱老总强调发展尖端武器,搞两弹一星,有力支持了毛泽东自力更生发展中国国防的主张,使中华民族受益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