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5月4日十多个学校的学生上街,以及章宗祥在位于赵家楼的曹汝霖家里被打得“头盖上露骨”,警察总监吴炳湘下令抓捕没有来得及走掉的32名学生,“亿万”在文章中有翔实介绍,此处从略。
关于“四日事件”爆发后政府方面的反应,“亿万”在文章中写道:“亲日主战派因为他们的爪牙受了委屈,便迁怒到林长民蔡元培吴炳湘三人身上。他们的机关报说这回北京市民的公愤,全是外交协会林长民等煽动起来的。他们恨吴炳湘,是说他袒护学生,要政府把吴炳湘付惩戒,商民听了更是愤愤不平。他们恨蔡元培,是把所有学界的举动,都归到北京大学,把大学学生所有的举动,归到蔡校长一人身上。这里头自然免不掉那纲常名教派的人从中鼓励。国务会议时,钱对傅说:‘你说蔡的地位不能摇动,那么蔡死了又怎幺样?’于是外间盛传某上将已调廊房某军进京,已向政府提出以马其昶为大学校长。”
当时的中华民国大总统是徐世昌,内阁总理是钱能训,教育总长是傅增湘,军政大权实际上掌握在皖系军阀段祺瑞、徐树铮和他们的安福系手里,“亿万”所谓的“亲日主战派”,指的就是当时的“参战督办”段祺瑞及其安福系;“某上将”就是段祺瑞的上将参谋长徐树铮。段祺瑞的安徽同乡马其昶是孔教会会长,也就是所谓“纲常名教派”的代表人物。
与“亿万”的说法相印证,日本政府在1919年9月9日的内阁会议中,留下了这样的文字记录:“目前在中国最具势力的,是由全国中等以上学校学生所组织的所谓学生团体。这些学生多少有些新知识,节操、志向较为纯洁,其努力固不可忽视,今后我方亦应需给与相当的考虑。虽然他们的运动‘努力’实基于本身的自动而发,但除此之外,仍有林长民、熊希龄、汪大燮等政治家的唆使,乃至英美二国人的煽动。”
按照“亿万”的介绍,在“四日事件”中煽动北京市民的,主要是研究系的林长民以及林长民背后的梁启超等人;直接影响学生及学界的,主要是北大校长蔡元培。遭到中国民间强烈抗议的日本政府,最为关注的并不是北大校长蔡元培,更不是主编《每周评论》的陈独秀,而是研究系方面的“林长民、熊希龄、汪大燮等政治家”。
但是,上述材料并不意味着陈独秀及《每周评论》无所作为。早在1919年1月19日,陈独秀就在《每周评论》第5号发表《除三害》,其中认为中国如果不除去军人、官僚、政客,政治上就没有清宁的日子。要想除去三害,第一,“一般国民要有参预政治的觉悟,对于这三害,要有相当规模的示威运动”;第二,“社会中坚分子,应该挺身出头,组织有政见的有良心的依赖国民为后援的政党”。
5月4日当天,陈独秀又在《每周评论》第20号发表随感录《两个和会都无用》,指出中国的南方政府与北方政府之间的上海和会,与巴黎的国际和会一样是分脏会议,“与世界永久和平人类真正幸福,隔得不止十万八千里,非全世界的人民都站起来直接解决不可。”
5月7日,陈独秀给南下上海迎接杜威并且会见孙中山的胡适写信,介绍了北京的政治形势:“四号下午,京中学生三四千人聚集天安门,到东交民巷各使馆;适礼拜日,英美公使都出去了;学生即到曹宅,曹逃避,章宗祥刚在曹宅,受了一顿饱打,幸亏有日本人竭力保护,送日华医院竭力医治,现在生死还不能定。京中舆论,颇袒护学生。但是说起官话来,总觉得聚众打人放火(放火是不是学生做的,还没有证明),难免犯法。”进而还预测了政府当局将要采取的行动:“惩办被捕的学生三十多人(大学为江绍原等二十二人),整顿大学,对付两个日报,一个周报,恐怕是意中的事。”
五、梁漱溟的法律常识
与罗家伦和陈独秀的“直接行动”和“牺牲精神”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北大讲师、前司法部秘书梁漱溟,基于法律常识对于青年学生火烧交通总长曹汝霖位于赵家楼的私宅、痛打驻日公使章宗祥的公开质疑:
“我的意思很平常,我愿意学生事件付法庭办理,愿意检厅去提起公诉,审厅去审理判罪,学生去遵判服罪。检厅如果因人多检查的不清楚,不好办理,我们尽可一一自首,就是情愿牺牲,因为如不如此,我们所失的更大。在道理上讲,打伤人是现行犯,是无可讳的。纵然曹、章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时,他仍有他的自由。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纵是国民公众的举动,也不能横行,不管不顾。绝不能说我们所作的都对,就犯法也可以使得。……在事实上讲,试问这几年来那一件不是借着国民意思四个大字不受法律的制裁,才闹到今天这个地步?……我以为这实是极大的毛病。什么毛病?就是专顾自己不管别人,这是几千年的专制(处处都是专制,不但政治一事)养成的。”
同样是提倡牺牲精神,梁漱溟说的是在法律制度的框架之内从事爱国活动;陈独秀说的是直接到法律制度的框架之外去从事国民运动。这一点在陈独秀6月11日晚上散发的《北京市民宣言》中,有着更加集中的表现。陈独秀并没有公开征求包括北大师生在内的北京市民的意见,就擅自代表北京市民的公共名义,要求免除徐树铮、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段芝贵、王怀庆六人的官职并驱逐出京;要求取消步军统领及警备司令两机关;要求北京保安队改由市民来自行组织。这样的政治表态与文化大革命期间砸烂公、检、法的打、砸、抢、烧一样,在精神是与“几千年的专制(处处都是专制,不但政治一事)”一脉相承的。胡适没有及时有效地阻止陈独秀,反而帮助他翻译《北京市民宣言》,足以证明他当年对于欧美宪政民主制度和法律常识的理解,也同样处于幼稚阶段。
1925年8月10日,周作人也在自己编辑的《语丝》周刊发表《代快邮——致万羽的信》,反思五四运动说:“五四运动以来的民气作用,有些人诧为旷古奇闻,以为国家将兴之兆,其实也是古已有之,汉之党人,宋之太学生,明之东林,前例甚多,照现在情形看去与明季尤相似;门户倾轧,骄兵悍将,流寇,其结果——总之不是文艺复兴!”
*文载《民主与科学》,2009年第3期。录入张耀杰著《民国底色:政学两界人和事》,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