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纪念文章
吕继光:吕玉兰之照片里的故事(9):中国共产党为何培养吕玉兰(组图)
2020-05-11 10:41:19
作者:吕继光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中红网北京2020年5月11日电(吕继光)

    时年25岁的东留善固村党支部书记吕玉兰,1965年3月27日,带着三任省级劳模和全国三八红旗手的荣誉桂冠,由山东省转入河北省。到河北后,又受到三任省委书记重视: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就战斗在河北大地的首任省委书记林铁、中央政治局后补委员华北局书记李雪峰、毛主席信任的刘子厚等省委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悉心培养。河北省委领导班子核心成员,参加革命,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党龄,比吕玉兰的年龄都大。对她这位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农村女孩,投入了充分的革命热情和耐心,进行了悉心关怀培养。包括之前的山东省委,从山东跨省传到河北,又经河北三任省委书记,如接力跑一样,把培养吕玉兰的接力棒,一省传一省,一任传一任。培养到中共中央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成了主席团成员,坐在了大会主席台上。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和表扬。

    中国共产党,从中央到地方首长们,这是怎样的一种共识?怎样合力培养起来的!?

    这要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目标,建立新中国说起;从新中国建立后党和国家对农业、农村、农民以及对河北的高度重视说起;从革命家前辈们革命生涯,与河北农民建立起来的生死与共,军民鱼水情说起。

    林铁在河北的革命生涯

    林铁开国河北省委第一书记。中国共产党优秀的马克思理论家,革命家,实践家,杰出的党务活动家。同时也是建国初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者,实践者。在《中共河北省委四年(1958--1961)来工作的初步总结(初稿)》中专门说到加强基层组织和干部培养:……“培养和选拔干部,加强基础支部的工作,增强党的团结。”

    林铁(1904.11 -1989.9.17) 四川万县人。1925年入北京中国大学,国立北京中俄大学,法政大学学习。1926年11月入党。任法政大学党支部组织委员,代支部书记。1928年赴法国巴黎大学学习。1935年冬回国。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始终与英雄的河北人民,战斗在一起,领导河北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

(1944年林铁在领导冀中根据地建设:左林铁、杨成武、金诚、李志民、罗玉川)

    1944年秋,中共中央决定恢复冀中区党委,林铁调任区党委书记兼冀中军区政委。在冀中,他抓了"反黑地"运动,农民有了地种,也就有了积极性。他与军区司令员杨成武,在冀中人民配合下,率部创造性地运用地道战、地雷战、水上游击战等多种人民战争的方法和战术,开创平原游击战争的新局面,为大反攻作战建立战略基地。他放手发动群众,领导冀中军民加强了根据地党的组织建设、政权建设、军队建设。…进行大小战斗530余次,毙伤俘日伪军1.1万余人,收复12座县城,拔出碉堡800余处,使根据地完全连成一片,沉重地打击了日伪军。8月,遵照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命令,向日伪军开展全面反攻,歼敌1.6万余人,收复县城17座,一度攻入天津,保定,石家庄等城市,切断了北宁、平汉、津浦等铁路交通线,最终取得了冀中平原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对解放战争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作用。巩固革命成果。

    解放战争时期,林铁仍任冀中区党委书记兼冀中军区政委,他与行署主任罗玉川、军区司令员杨成武、参谋长孙毅等一起,对国民党军队的进攻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仅在四五月间,共作战72次,歼敌3000多人,……取得了重大胜利。 11月,冀中军区组建第七纵队,林铁兼任政委。1948年10月,林铁、孙毅指挥第七纵队在雄县北部歼灭了冀中区最大一支国民党地方武装--河北保安第七总队精锐第一旅,连克新城,定兴县,彻底打开了大清河北的局面。辽沈战役结束后,指挥七纵解放并接收了保定。林铁等同志做了大量工作,把冀中解放区建设得更加巩固,取得了除奸反霸、土地改革、发展生产的重大成果,最大限度地动员人力物力支援前线。在平津战役中,林铁率冀中党委和行署机关从饶阳迁到霸州胜芳镇,亲临一线成功组织了上百万民兵民工支援人民解放军,动员大小车辆32.8万辆,牲口25.2万匹,昼夜不停地支援了平津战役,为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为建立新中国作出了巨大贡献。

    建国后的十几年里,林铁一直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大力发展农业生产。1959年在庐山会议上,一片喊声都是"大炼钢铁"、"大上工业", 林铁的发言还是"以农业为基础",钢、铁、煤,粮、棉、油,指标订得最低。当时不少人反对他的发言,说他与会议精神唱反调,……然而他坚定不移,实事求是。实践证明,农业的基础地位始终不能改变。

    1961年开始,在林铁和中共河北省委的领导下,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制定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全省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达到和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林铁以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对"左"的错误进行了自觉地识别与抵制,并在调整农村政策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1962年七千人大会之后,林铁要求省委各部、委、各口,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全面检查1958年到1961年四年中各方面工作,并亲自主持起草了《中共河北省委四年来工作的初步总结(初稿)》。内容包括三个部分:(一)四年来工作的经验教训。在充分肯定工业、农业、财贸、文教、科技等八个方面的成绩和指出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的错误之后,总结了五条经验教训:1. 要坚持进行调查研究,决不可放松或丢弃了它;2. 要坚持正确的思想方法,力求全面、辩证,决不搞主观主义和片面性;3. 坚持群众路线,决不搞强迫命令、瞎指挥;4.要坚持谦虚谨慎的作风,决不可滋长骄傲自满情绪;5.要坚持不懈地学习理论,理论联系实际,决不可让盲目性取代了按经济规律办事的自觉性。(二)在当前形势与任务部分,尤其强调要抓紧 "千方百计回复农业生产,努力增加日用工业品生产,改善市场供应状况"。(三)在党的工作部分,要求认真实行民主集中制,发扬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发扬和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如实反映情况,遇事跟群众商量;做好党的经常工作,包括对政策、决议执行情况的检查,培养和选拔干部,加强基础支部的工作,增强党的团结。经过这次总结,河北的工作出现了转机,推进了河北的政治,经济形势较快地向好的方向发展。

    在对"大跃进"以来的"左"的错误进行反思的基础上,1962年5月,林铁主持制定了一系列鼓励社员发展副业生产和多种经营的政策措施。这是林铁一年多来经过深入实际反复调查研究决定的。 1961年7月的省委书记处会议上他提出:自留地再加一点,一户可以有一亩或一亩半自留地;小部分土地可以包产到户;在灾区,在荒地多,生活困难的地方,可以采取临时性办法,搞"借地渡荒",每个劳动力分一二亩地,定产部分顶口粮,多产归自己。8月又再次给省委书记处写信,再次强调:在很困难的地区,迅速明确"保命田",不要再拖。在林铁的倡议下,1962年5月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做出了放宽农村政策的若干规定。具体政策有10项:1. 加强农村基层领导核心,加强支部工作和开展以团结群众、克服暂时困难、坚定社会主义方向为内容的思想教育;2.继续落实核算单位下放到生产队的各项政策;3.夏收口粮及其他实物的分配,采取基本口粮与按劳分配相结合的办法;4.对于少数队出现的"单干"问题,待秋后经过调查研究,再做处理;5.自留地增加到占生产队耕地的百分之十;6.社员开垦小片荒地,超过自留地数量的,现在不要收回;7.允许户养大牲畜;8.养猪,继续贯彻"公养私养并举,私养为主"的方针;9.适当放宽家庭副业的范围;10.允许农村手艺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或交款记工参加分配。被人民群众称作"十项小自由"。这些具体措施是林铁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突破"左"的禁锢,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的产物,是符合河北实际情况的。虽然由于"左"的阻挠,未能全省贯彻到底,但是对一些地区摆脱困境、渡过困难起到了积极作用,对后来探索农村改革之路起到了开创性作用。林铁本着对人民负责的精神,支持河北省张家口市的"三包"到组生产责任制的试点工作。这为1979年改革开放,农村包产责任制在全国的推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66.2.15日吕玉兰当选河北省贫协副主席,照片右4闫达开、6林铁、7刘子厚、8张承先、10吕玉兰等合影)

(河北省农协合影缩略图:前排从右向左1林铁、2刘子厚、3张承先、5吕玉兰)

    1966年2月15日,吕玉兰当选河北省贫协副主席,与省委第一任省委书记林铁、省长刘子厚,及副书记副省长闫达开等领导合影。这是吕玉兰照片资料中唯一一张与有林铁书记的合影照片。林铁对吕玉兰有从山东省接续培养之功。

    李雪峰革命生涯简介

    李雪峰,(1907.1.19—2003.3.15)山西永济人。中共中央第七届代表,八届委员、中央政治局后补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央政治局后补委员,九届委员,中央政治局后补委员。1968.2--1970.12任河北省委第一书记,省革委会主任。

    (1970年9月3日,在庐山参加完中共中央九届二中全会后,第九届中央委员、河北省革委会主任李雪峰,中央委员河北省革委会副主任刘子厚、中央委员基层党支部书记吕玉兰。后排右1中央后补委员、河北省军区司令员郑三生,后排右2中央委员王国藩。)

    1925年参加革命,1933年入党。1925年考入太原国民师范学院,在青年学生中组织和领导了读书会和书报合作社。1933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2月至1970年12月任河北省革命委员会主任、河北省军区第一政委。“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四人帮”迫害,被隔离审查8年之久。1983年6月李雪峰被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会委员。1985年9月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被补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李雪峰是第一位到东留善固考察吕玉兰模范事迹。关心鼓励吕玉兰的地方首长,省委书记,省革委会主任。

    刘子厚革命生涯简介

    刘子厚,(1909.12--2001.12.22)河北任县人。中共中央第八届后补委员、九届、十届、十一届中央委员。

    1958.4--1981.1年任河北省省长,1971—1981年任省委书记。主政河北时,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业发展模式方法进行了反复实践和探索。


            
(吕玉兰与省委第三任书记刘子厚【前排右2】)

    刘子厚1929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革命工作,河北任县人,师范文化。……1958年4月至1964年3月任中共河北省委书记处书记,1964年3月至1966年8月任中共河北省委第二书记,1966年8月至1967年1月任中共河北省委第一书记;1958年4月至"文化大革命"初期任河北省省长。1960年11月起任中共中央华北局委员,1961年9月至1966年12月任中共中央华北局书记处书记。"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1968年2月至1971年2月任河北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71年2月至1979年12月任河北省革命委员会主任,其间:1968年3月至1971年5月任省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组长;1971年5月至1979年12月任中共河北省委第一书记,1972年5月至1975年10月兼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政治委员,1966年11月至1967年5月曾兼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河北省军区政治委员1971年2月至1980年6月曾兼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河北省军区第一政治委员。1977年12月至1980年2月兼任河北省政协主席。1979年12月至1982年4月任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1986年4月增选为政协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刘子厚与吕玉兰在河北省委合作长达近十年之久。对吕玉兰尽传帮带,悉心培养之谊。
   
    吕玉兰革命生涯简介

    吕玉兰(1940--1993.3.31)中共中央第九届、十届、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四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 求真务实,实干奉献。

    吕玉兰1940出生在河北省临西县下堡寺镇东留善固村农民家里。1955年高小毕业,回乡务农,当选农业初级社副社长。1956年被评为山东省劳模,1958年第二次评为山东省劳模,同年入党。1960再次评为山东省劳模,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同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

    1966年发表了闻名海内外的《十个为什么》的人生体会文章;同年,参加共青团中央九届二中全会,作《不管风吹浪打》报告。

    1969年当选中共中央委员;1970年任临西县委书记,提出了著名的"农业要上去,干部要下去"的口号;1971年任中共河北省委副书记。1974年兼河北省农委副主任。1977年任中共河北省委书记、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81年任中共正定县委副书记。1985年任河北省农业厅副厅长,农业厅党组成员。

    郑三生革命生涯简介

    郑三生(1916--1990.1.11),江西省石城县小松镇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参谋长、副军长、军长兼天津警备区司令员,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河北省军区第一政治委员,新疆军区副司令员,济南军区副司令员。

    1951年2月22日,郑三生参加抗美援朝,任志愿军第65军193师师长、军参谋长。参加了第五次战役、1951年夏秋防御战役、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和秋季战术反击。1953年10月回国后,郑三生任第65军副军长。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从1969年起任河北省委副书记、省革委会副主任,省军区第一政委。中共中央第九届、十届、十一届中央后补委员,第十二届中央委员。郑三生是吕玉兰崇拜的人民解放军英雄。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心中有榜样 信仰有力量——关于临西县玉兰小学加强政治启蒙教育的调查
·下一篇:无
·心中有榜样 信仰有力量——关于临西县玉兰小学加强政治启蒙教育的调查
·三朵玉兰赞
·吕玉兰之照片里的故事(8)(组图)
·吕玉兰——临西人民的信仰
·吕玉兰之照片里的故事(7):河北省委书记李雪峰、闫达开先后来东留善固视察(组图)
·吕玉兰之照片里的故事 (6)东留善固二十世纪五六七十年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卫生活动中
·吕继光:吕玉兰之照片里的故事(5)老房子(组图)
·吕继光:吕玉兰之照片里老房子的故事(4):舍小家顾大家(组图)
·吕杰:玉兰永远飘香
·吕继光:家乡谱就的党员英雄曲(组图)
吕玉兰纪念馆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吕玉兰纪念馆”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吕玉兰纪念馆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吕玉兰纪念馆”。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