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吕玉兰那样听毛主席话 读毛主席书 做毛主席的好学生——在“纪念毛主席逝世35周年暨《红色人物》画卷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 |
2013-01-29 15:17:54 |
|
作者:江山 |
浏览次数: |
|
|
|
|
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大家好! 首先,要感谢“纪念毛主席逝世35周年暨《红色人物》画卷出版座谈会”组委会组织的这次活动。这是因为,今天这个会的主题很有意义,为大家提供了一个见面交流的机会和展现红色情怀的平台。昨天,9月9日,是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逝世35周年纪念日。在这个特别的日子,我来到天安门广场和毛主席纪念堂采访,看到四面八方的人们,排着长龙似的队伍,来到毛主席纪念堂。他们怀着无比敬仰的心情,以各自不同的方式瞻仰和纪念这位世纪伟人,用心倾诉对毛主席的无尽哀思,集中地表达了世界各国人们思念毛主席品德、学习毛主席思想、继承毛主席事业的情怀。 现在,我应组委会的要求,向大家介绍一下我爱人吕玉兰的永远听毛主席话,读毛主席书,做毛主席的好学生的情况。 毛主席说:“你的名字我记下了” 这是一幅珍贵的历史照片:毛泽东主席站在主席台上,宽大的右手向前远伸,同玉兰亲切握手,慈祥的目光注视着这位头裹白毛巾的农村姑娘;玉兰的手紧紧同毛主席的手握在一起,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这是在1969年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主席亲切接见玉兰的情景。 这年春天,玉兰第一次坐飞机,从石家庄来到北京,参加即将召开的中共“九大”。不久,她作为主席团成员,光荣地登上了人民大会堂的主席台。然而,这次大会给玉兰留下的最为激动人心的时刻,是毛主席对她的亲切接见。 那是在4月24日下午举行的选举中央委员、候补委员的闭幕式上,玉兰幸运地被划分到与毛主席同一个选区的第一票箱投票。会议就要结束了,她多么想多看一眼敬爱的毛主席和周总理啊!投完第二次票,她往座位上走去,可眼睛仍然紧盯着他们。 忽然,周总理的目光同玉兰的目光相对而视,总理笑着向玉兰招招手。玉兰看到总理向她打招呼,赶忙走上前去,站在了毛主席、周总理的前面。 总理向毛主席介绍说:“她是吕玉兰,河北的代表。” 毛主席高兴地站起来,亲切地同玉兰握手,说:“你就是河北的吕玉兰?你的名字我记下了!” 吕玉兰激动得热泪盈眶,好像有许多话要向毛主席他老人家倾诉,但一下子又说不出来,只是使劲地点点头。多年来,吕玉兰常常拿出毛主席同她握手的这张照片,细细端详,表达了对人民领袖的深切怀念。 就在这次大会上,年仅29岁的吕玉兰,光荣地当选为中央委员。她后来在一篇文章中,记述了自己当时的心情:“党的‘九大’选举结束了,我们这些工农基层干部能当选为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这是我们做梦也想不到的事情啊!特别是,毛主席还同我握了手。我的心跳得厉害,想的很多很多。我想,是光辉的毛泽东思想指引我迎着大风大浪往前闯,使我从原来不懂得革命和建设的普通农村姑娘,成长为带领干部和群众改变家乡贫困落后面貌的带头人。要不是毛主席和共产党,我这个旧社会压在最底层的黄毛丫头,哪能有今天?我还想,毛主席把这么重的担子交给我,我能担得起来吗?大会结束了,我怀着战士出征的心情,跨出雄伟的人民大会堂。我默默地想着:敬爱的毛主席,请您老人家放心,您哺育成长的后一代,永远听您的话,为您老人家争气!” 吕玉兰曾这样向我回忆她学习毛主席著作的故事:“1960年冬,‘整社整风’期间,几个犯错误的下台干部,用吃吃喝喝等手段,拉拢了一些人,到处贴俺的大字报。在整风会上,又嗷嗷地喊叫,给俺凭空捏造了许多罪名,一连开了3个晚上的会,天天开到半夜。俺回到家里,脑子乱哄哄的,拧了灯,坐在小桌边,学习毛主席的《关于重庆谈判》。当看到毛主席说的‘什么叫工作,工作就是斗争’这句话时,俺感到格外的亲切和有劲,觉得从来没有这回领会得深刻。回想这些年,哪件工作没有斗争?干革命,就是要经过斗争,要经受曲折。毛主席啊,您这不是冲着俺说的吗?俺这么看着、想着,不禁趴在桌上睡着了。俺又梦见了毛主席。只见他老人家穿着灰大衣,走进了俺们家,微笑着朝俺招手。俺心想,毛主席,您老人家可来啦!俺顿时觉得浑身上下热血沸腾,俺真想和毛主席说几句心里话,就是说不出来,着急得一下子醒过来了。俺当时想:‘毛主席啊,我一定听您的话,坚决同各种困难斗争到底。俺要是没有办法了,就到北京找您老人家去!’” 玉兰梦寐以求见毛主席的夙愿,终于实现了。那是1966年国庆节,她第一次见到毛主席……当时,我的心好像要从胸中跳出来了,眼里滚动着泪花。毛主席啊,是您的光辉思想哺育我成长,您的革命路线为我们指引了胜利前进的方向!要不是毛主席的教导,我这个普通的农村青年,哪能有今天?敬爱的毛主席,我将永远记住您的恩泽!”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宁当一辈子大傻子” 吕玉兰去世后,我向新华社请了三年的创作假,先后走访了她工作和生活过的十几个地方和单位,与二百多位她的同事、领导交谈过,光录音带就录了三百多盘、整理的文字记录稿有上百万字。 “玉兰是在毛泽东思想哺育下,健康成长起来的我国优秀知识青年的代表。”一位先后担任过《河北日报》记者、花山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的祁淑英,与玉兰交往多年,可以说对玉兰的成长过程比较了解的祁淑英,这样向我回顾,玉兰在1955年回乡参加劳动,是响应了党和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抱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远大理想去的。这年底,已担任合作社副社长的玉兰,到县里开会,学习了毛主席的《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报告。从此,她努力学习毛主席著作。1958年,玉兰买了《毛泽东选集》,长年坚持学习。正如祁淑英所说的,在改变家乡贫穷落后面貌的过程中,玉兰总是从毛主席著作中吸取智慧和力量,认真按他老人家的教导去艰苦创业、奋斗不息,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着自己。 1940年2月6日夜,吕玉兰诞生在邢台市临西县东留善固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重重的灾难,从幼年起就横在了吕玉兰的生活道路上。四十年代初,侵华日军不断加紧对东留善固这块抗日革命根据地进行“扫荡”,各种水灾、虫灾、雹灾又接踵而来。饥饿的人们,不得不以糠菜充饥,有时甚至连这个也吃不上。一次,吕玉兰一连吃了好几个糠菜饼子,没想到给“烧”住了,大便下不来,把小玉兰撑得直哭。吕玉兰母亲就用那种旧式的长把铁钥匙,从她肛门里往外掏。大便竟硬得如同铁石一般,钥匙碰着它,不断发出“咝拉─咝拉─”的声响。 从小在黄土地上滚大的吕玉兰,还在三四岁的时候,就经常跟着父亲下地了。五六岁上,开始割草、捡麦穗、看西瓜,啥也干。十岁左右,就干地里的重活了,如耩地,父亲扶耧,她撒种。她还学着纺棉花,处处模仿大人的样子。 新中国成立后,吕玉兰进入本村的初小学校上学。后来,她又到离村七八里地外的高小小学上学。在上小学的这几年时间里,她感悟到了新中国和党的温暖阳光,特别是受到了光辉的毛泽东思想的抚育。正是从小的艰苦生活的磨难和党的思想教育,使吕玉兰对党和毛主席产生了强烈的敬慕、爱戴之情。 1955年7月,她从下堡寺高小毕业时,坚决响应党当时提出的知识青年回乡务农的号召,回到自己的家乡──东留善固村,参加农业生产劳动。 那时正是中国实行农业合作化的时期,领导上强调各合作社要有一个妇女社长,也叫副社长,大家就推选爱劳动、有文化的吕玉兰当了。可吕玉兰真干了起来,全身心地投入了这项工作。不久,领导上又让吕玉兰当了正社长。当时,许多人看不起她,甚至有人在工作上处处刁难,好几次把她气哭了。可性格倔强的吕玉兰,想到妇女在旧社会受欺凌的情景,想到解放后共产党给妇女指出的光明大道,坚定了信心:“干,一定要为妇女争口气!”当时,这个村的妇女还没有下地劳动的习惯,吕玉兰就挨门挨户地去动员。 有一家新娶了儿媳妇,吕玉兰去叫她下地。不料,她老公公坚决不同意,插上了大门。吕玉兰想了想,就拿上鞋底子来到她家。她老公公在家,她们就做针线活。她老公公不在家,吕玉兰就给她讲道理:“妇女只有参加劳动,才能彻底解放,男女真正平等。”这位新媳妇听后,心眼儿动了:“俺是愿意参加劳动,就是家里不让去!”吕玉兰又给她出主意:“只要你愿意,这好办。俺在集合的时候,专在你家门口吹两下哨子,你就一下子跑出来,钻到人群里,你老公公不会好意思把你拉回来。”后来,这位新媳妇思想通了,经常主动参加劳动,慢慢把她家的人也说服了。 当时,东留善固共有10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县、区领导来村里检查工作时发现,就数这个由唯一的女社长吕玉兰领导的铁球合作社,人多心齐,妇女出勤多,农业生产和副业生产都搞得好,真是“小丫扛大旗──与众不同”,就表扬了他们。 1956年春,吕玉兰被选举为新成立的下堡寺区张三寨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副社长。虽说成立了高级社,可东留善固村北那片白茫茫的沙荒依旧肆虐,全村穷困落后的面貌仍没有改变,还是依靠国家救济过日子。吕玉兰在外出开会时,听到外地介绍的植树造林可以防风固沙的经验,就准备学习推广。 在数千亩沙荒地上植树造林,真是困难重重。首先是没有树苗,又没钱买,怎么办?吕玉兰就串连了七八个小姑娘,带头登梯子,攀墙头,上树采榆钱。衣服挂破了,一脚蹬空摔下来,伤口钻心地疼,她全不在乎。这时,有人却在一旁吹冷风:“叫俺媳妇去爬墙上树,你不嫌丢人,俺还嫌丢人呢!” 吕玉兰就对同伴们说:“植树造林,是为大伙儿造福,这不是丢人,而是光荣!”一个春天下来,她们采了满满的一大囤榆钱。 到了秋后,她们又参照外地的经验,开始了冬季造林,专门成立了有40多名姑娘和中青年妇女参加的“妇女造林队”,由吕玉兰当队长。每天,玉兰和妇女造林队队员们清早就起来,带上两个窝窝,背上树苗,顶着寒风,来到几里地外的沙滩上造林,一气干到日落西山才回家。饿了,啃几口窝窝,咬一口咸菜;渴了,咽几下唾沫,喝一口凉水。寒风裹着飞沙,把她们打得透心凉。就这样,她们谁也不肯休息一天。 那是造林的紧张时刻,为了抓紧封冻前的大好时机,展开植树大突击,吕玉兰好几天顾不得梳头,顾不上洗脸。凛烈的北风无情地刮着,她的眼被打红了,手冻裂了,有人叫她“红眼老马猴”,有人叫她“土地奶奶”。可她说:“不管是个啥,只要能把树栽起来就行。”一天、两天……时间一长,脚上冻出了疮,流出了黄水,沾上了袜子,袜子又和鞋粘在了一起,一动弹疼得钻心。吕玉兰干脆睡觉也不脱鞋了。这个秘密被她母亲发现了,不让她下地。吕玉兰说:“娘,脚冻了不要紧,过几天还可以治。地冻了,栽不了树,就得等下一年了。”从此,人们在背地里喊她:“傻玉兰”、“傻妮子”。吕玉兰听到了后说:“俺宁当一辈子大傻子,也不当一天小精人。” 那几年,吕玉兰和同伴们每年春天采种育苗,冬天植树造林,大地作纸,绿树当墨,用自己的双手,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创业歌!到1959年,一共栽了11万棵树,有的长到碗口粗,在村北那片沙荒地里,形成了长达八华里的林带,象一道绿色的屏障,挡住了风沙的危害。如今,在吕玉兰的家乡,她生前倾注无数心血改造的沙荒地,已变成绿色的海洋,全村的森林覆盖率达到65.97%,成为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几代人绿化沙荒的梦想,终于开始变成现实。 “甘于当个吃苦、吃亏、吃屈的‘三吃’干部” 后来,吕玉兰入了党,担任了本村党支部书记、临西县委书记、省委副书记、省委书记,还当选中共中央委员;可无论工作岗位怎样变化,她那种“宁当一辈子大傻子”的人生准则始终没变。 “玉兰这辈子真是吃苦、吃亏、吃屈,三样都摊上了。”这是东留善固老干部对吕玉兰几十年干部生涯的总结。 “玉兰是累死的!”许多人这样向我说。这位赤诚的农民女儿,从小就承担了过于繁重的担子,而且担得又太认真,总是拼着命地干。 三夏大忙,地里热得像蒸笼,玉兰割麦打场,棉花打杈,样样干在头里。那年夏天,为了抢收抢打麦子,吕玉兰吃住在麦场,几天几夜顾不得洗脸梳头,闹得头发里的麦粒,在汗水的浸泡下发了芽。三九天,玉兰领着大伙儿开荒植树,挖河引水,平整土地,脚上冻疮化脓流水,鞋子都脱不下来。 1961年初春的一天,冰雪还没融化。正在忙着积肥的玉兰,突然听到从村北传来一阵喊声:“决口了!决口了!”她急忙拿起铁锨,朝村北奔去。呼呼的北风迎面扑来,她穿着厚厚的棉衣,还觉得透心凉。一到村北,果然是东风渠决口了。只见渠水带着薄冰,直往麦田里灌。几个社员站在渠堤上,不知所措。玉兰想,决口堵不上,这一大片麦田就完啦!她顾不得脱衣解鞋,“扑通”一声,就跳进了冰水里。 玉兰一带头,在场的20多名社员,也纷纷跳进冰水里。一场向冰水要麦田的战斗,紧张地开始了。只见玉兰站在冰水里,一面抢堵决口,一面大声地喊:“加油干呀!坚决保住咱们的麦田哪!”“党团员同志们!对咱们考验的时候到了!” 玉兰热情地鼓励着社员们,大家更是干劲十足,不一会儿浅水处的决口就堵住了。接着,她又领着大伙儿奔向深水处。水一步比一步深,眼看快没顶了,她两腿发麻,全身发酸,手脚有些不听使唤,只觉得脚底一滑,一头栽倒在冰水里。队干部吕世周急忙扑上前去,紧拉一把说:“玉兰姑,快上去吧!这里有俺们在,你只管放心!” 玉兰挺住身子,大声回答:“共产党员在战斗时刻,哪能离开阵地!” 到天黑工夫,大伙儿终于把决口堵住了。玉兰在冰水里,足足坚持了两个多小时。玉兰上得岸来,光着两只脚,跑回家去。当她盖上棉被,才觉得浑身阵阵酸痛。原来,她当时正带着“例假”。由于受了风寒,竟然一病不起,在炕上接连躺了好几个月。吕世周最近在向我讲述这个故事时,神情感动地对我说:“玉兰为了维护群众的利益,连命都豁出去了!” 在“吃亏”方面,几十年来,吕玉兰从不沾公家一点便宜,反而一次次为公事贴钱:出差贴路费,上级来人在家吃饭贴饭菜……于是,人们又送给她一个“外号”——“赔本干部”,可吕玉兰却说:“当干部就得这样。” 那是一个初春的日子,临清县委召开四级干部会,后天就要集合了。去参加会议,来回坐车要花钱,会上吃饭要花钱,也无可非议,可玉兰不愿这么做。从1955年当干部后,从来没有因为外出,拿过队里一分钱,不是用自己的一点日常积蓄,就是让家里变卖点鸡蛋什么的。 可是,在这青黄不接的时候,鸡还没下蛋,手里又没有钱,怎么办呢?玉兰坐在堂屋里,两眼望着门外出神。忽然,她看到两只叫着往外跑的羊羔,便对母亲说:“娘,给俺只小羊,卖几个钱,作路费吧!” 母亲不高兴地说:“你当干部,老是出门开会,也不能光自个儿掏路费!几十斤鸡蛋给你搭进去了,3窝小猪又给你赔进去了。一个旧套子,你也送到收购站换了钱。今儿,你又要算计这两只小羊,办不到!” “叫你当干部,哪能‘赔了夫人又折兵’!”父亲更不满意,“从你当干部,家里的事不问一句,自留地不看一眼。说声出门,自行车的气儿给你打好了。说声吃饭,碗给你端上了。全家人,都跟着你忙活。这样干下去,啥都得赔进去。” 玉兰笑了笑:“俺不早说过,俺能做点工作,爹娘给了很大的支持吗?你们叫俺‘赔本干部’,为革命,把人都搭上了,几只小猪小羊,还有啥舍不得的?” 父母听着她说得是这么回事,不吭声了。第二天,父母就把羊羔拉到街上卖了,把钱给了女儿。 “玉兰不但能吃苦,还能吃屈。当一把手难,难就难在有啥事你都得顶着,委屈、埋怨、误会,都能受得了。”东留善固的村干部给我讲了好几件事情。如发生在“三年困难时期”的一场“误会”。 那次,玉兰到县上开会,“老黑”一伙以为有机可乘,就在村里到处散布流言蜚语。 “喂!听说了吗?那粮食的事?”说话的人,是“老黑”一伙的。只见他一手掐着腰,另一只手伸着,手指头还比划了个“八”字,面部表情颇为神秘:“上边给咱们大队拨了八万斤救济粮,吕玉兰硬是不要,一句话把粮食让给了别的村。” 一些私心重的人,听到这个消息,顿时气红了眼:“眼下正是困难时候,上级给咱,咱就要呗!”“老黑”一伙人,见到有人开始发牢骚,不禁喜出望外,接过话茬,继续煽动:“唉,这只是管自己当模范,不管咱一村人的死活呀!” “吕玉兰的胳膊肘,尽往外拐。有她,就没有咱过的啦!”一些人又随声附和道。 玉兰开完会回村。往日,她开会回来,干部和社员们总是问这问那,非常亲热。可是,她这天走进村来,气氛却有些不一样。 她走到村东头,看到几个小孩子坐在牛槽里,学着大人的样子,一边捏着鼻子哭,一边诉说:“傻玉兰,傻玉兰,你为啥不让俺吃白馍馍呀?” 玉兰停下来,弯着腰,和气地问道:“谁说俺不让你们吃白馍馍呀?” 那个孩子扬着头说:“俺娘!” 有个妇女正切菜,见玉兰走过来,一边使劲剁菜,一边恨恨地说:“剁死你,剁死你!” 这是怎么回事呢?玉兰很纳闷。 当天夜里,玉兰在路上碰到社员吕天明。他半信半疑地对玉兰说:“傻闺女,听说区里拨下几万斤白棒子,你为啥不要啊?人家说你想当模范,图露脸,坚决不要救济粮,当真有这回事儿吗?” 这时,玉兰才恍然大悟,知道这又是“老黑”一伙传出的谣言。她为了避免群众对上级党组织产生误解,就没有向吕天明作更多解释,只是坚定地说:“天明大爷,咱们要相信党。” 在这以后,玉兰一面妥善安排困难户的生活,一面反复向社员宣传应该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 那天,她到五嫂子家里去串门。五嫂子劈头就说:“人家说啦,再选举,长短不叫你当干部了!你当谁的干部?有你这么傻的人吗?上级救济咱8万斤粮食,你都不要!” “嫂子,你别急!俺先问问你,你怎么知道上级救济咱村8万斤粮食?” “俺怎么知道?他们在全村都嚷遍了!” 玉兰知道她上了别人的当,又不便讲明,只是安慰她说:“嫂子,俺知道,你为粮食的事儿生气。你知道,全国连着两年灾荒,国家还要建设,城市需要粮食,工人需要粮食,解放军也需要粮食。咱们是种地的农民,咱村一人合四五亩地,还向国家要粮,国家哪来那么多粮?咱们还能给国家担担子,也该给国家减少点困难。就是有救济粮下来,也得先给比咱们更困难的生产队。嫂子,咱们要相信党。” 玉兰又说:“如果咱们真的过不去了,就是不要,国家也会给咱们的!” 五嫂子拍着玉兰的肩膀,笑着说:“俺以为玉兰傻得不透气了呢,这不是不傻吗!” 但是,村里仍有一些人在责怪玉兰,以为是她捣的鬼,使大伙儿分不到救济粮。玉兰一点也不责怪社员。她相信党,相信群众,相信总有一天,这事会弄清楚的。 两个月过去了。在一次大队群众会上,临清县委来的一位负责同志告诉大家:“前些日子,上级拨下6000斤粮食,因为南边几个村子灾情重,都拨给他们了。至于说什么8万斤救济粮,那是没影儿的事。”这一说,大家才明白了。 有的社员找到玉兰,道歉说:“玉兰哪,你受冤了。” 玉兰还是那句话:“咱们要相信党。” “参加劳动不能忘,艰苦朴素最高尚。全心全意为人民,保持本色第一桩。” 党的“九大”期间,周总理向与会代表们转达了毛主席对工农中央委员的指示:“要注意,要他们不要脱离群众,不要脱产,又要工作。”这对吕玉兰是个很大的教育。她后来在回忆自己贯彻落实毛主席这一指示的行动时,这样写道:“我在‘九大’后,满怀领袖的殷切期望,带着人民的重托,先后走上了县和省的领导岗位。岗位变了,工作和会议也自然变得多了一些。但是,毛主席的教导,像警钟一样,时刻在我心底鸣响。我暗暗激励自己,是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我们走上了领导岗位,如果一旦脱离劳动,脱离群众,脱离基层,就会辜负伟大领袖的殷切希望,就是变质的开始,甚至会成为骑在劳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吸血鬼,变成贫下中农的革命对象。几年来,我千方百计地挤时间深入基层,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春天锄地,夏天割麦,总愿意和小伙子们争个高低。我坚持同贫下中农在一块地里干活,在一本账上记工、参加分配。我深深体会到,身上有土气,工作起来才有朝气。帝国主义的预言家们,不是把‘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我们党的第三代、第四代身上吗?我一定要认真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永远和人民群众心连心,永远做毛主席希望的赤脚书记,以实际行动彻底粉碎那些资产阶级老爷们的复辟美梦!”
|
|
|
|
|
|
|
吕玉兰纪念馆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吕玉兰纪念馆”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吕玉兰纪念馆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吕玉兰纪念馆”。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