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侯,经常听姥姥讲起抗日年代她亲身经历桩桩往事………..
姥姥出生在1925年,娘家是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山城街道的驳山头村。这个平凡的小村庄在抗日战争年代却有着不平凡的故事,1939年2月至1941年10月,这里曾是中共滕东县委驻地,滕东的共产党及志士们开展在此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得到了广大驳山头百姓的支持和帮助。
因滕东共产党的核心力量隐匿在驳山头,日军来村子里扫荡便成了家常便饭。据姥姥回忆:日本鬼子太坏了,端着明晃晃的刺刀到处抢东西,还爬到屋顶上搜寻‘花姑娘’,村里的媳妇、大姑娘都吓的整天往脸上抹锅灰。她曾亲眼见到同村的一叔父被日本人用刺刀挑了脖子,鲜红的血喷了很高。老百姓一听到日本鬼子来了,就吓的拖家带口往山里跑,等回来之后,家里的锅碗瓢盆全部被翻个底朝上,一粒粮食也不会剩下。
杨继瑞,就是我姥姥的祖父,是当时十里八村有名的中医大夫。他早年曾参加科举考试,考中秀才,但并未入仕途,遂回家乡钻研中医当起了“先生”,为贫苦的老百姓治病疗伤。姥姥小时侯经常跟着祖父去山上采草药,一跑就是几十个山头,回来后晾晒、分类、煎药她都帮忙。在当时,气管炎、天花、发烧等“小病”都可能使人丧命,但高祖父总能用陈皮、甘草、芦根等中草药将病人医好。有的人半夜来敲门看病,他总是及时的开门,耐心的医治,并将煎好的药送到病人嘴边;很多人来看病却没有铜子,高祖父就让他们先拿回去,治好病再说;时间越久,帐单越来越多,这时姥姥的小弟弟出生了,高祖父就为小么孙取名“大让”,意为把之前那些帐单全部“让”去,从此不再提了。其实,他的初衷就是为穷苦的村里人治病,并不要报酬。
杨继瑞先生是村里的文人,也信奉天主教,他的大药房因此成了同“滕县工作团”共产党的地下联络站,他们软硬兼施,共同对付日军。日本人也曾多次登门药房,但是,杨继瑞似乎并不怕他们,而且和鬼子成为了“朋友”。日本人一进村,杨继瑞就拿着鸡蛋、粮食到村头去迎,用日语同他们对话,有时也写字同日军交流,大概是说:“请黄军先吃饱,我们再谈别的吧.....”随即,就点柴火烧锅煮粮食,杀鸡,煮鸡蛋。那时,家还养了很多羊,就是为了填饱日本人的肚子。通常,日本人大吃一顿便走了。但一次次的安抚,一次次的给餐,却从未从杨继瑞这儿得到任何他们想要的信息,鬼子们就不满了,将刺刀架在杨继瑞的脖子上,嘴里依里哇啦的逼问。因为他本人是天祖教徒,有盖神父讲情,高祖父才幸免一死。
1939年,庄里街开设了“延益堂”大药房,杨继瑞是重要的技术支持人,从自家药房里拿去很多中草药,夜以继日的用毛笔书写、分类、布置。他希望能尽自己的心力为当时滕县县委的地下党的抗日斗争做出力所能及的帮助。滕东县委从驳山头撤走之后,他依然非常关心抗战的进程。1945年听说,日军战败回国,他欣喜若狂;之后,就是解放战争,他总是给他的子女、孙辈讲战争进程。姥姥曾回忆说:“俺老爷每天都要说好几遍,日本鬼子走了,国民党蒋介石退到哪儿哪儿了,毛主席追到哪儿哪儿啦。他还总是拿白纸教我写字,可当时哪有闲空学,就知道每天上山拾羊屎蛋子烧锅。”
1948年的冬天,这位73岁的老人在那物质贫乏的年代,未能熬过那个寒冬,在三天不吃不喝后与世长辞。他的两个儿子是“皮影戏”的行家,却似乎对从医没有太深造诣。从此,杨继瑞先生苦心经营的药房关门了,未能等到新中国成立,这或许是他一生的遗憾。他曾用过的中药橱柜、药勺等孤单的矗立在老房子中又是20多年。据舅爷爷杨金平回忆:祖父用的药厨是黑色,大约1.2 x 1.0m见方,还存有两三箱子书,《本草纲木》、四书五经之类,他小时侯经常翻看。可惜的是,后来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这些宝贵的财富同村东的天主教堂一样,均没有逃过这一劫,被破坏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