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红色教育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红色头条>>正文
红色头条-《世界英才》杂志-江山:毛泽东与“为人民服务”——写在《为人民服务》演讲及发表80周年之际(组图)
作者:江山
浏览次数:
2024-08-12 08:52:43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毛泽东为邹韬奋先生逝世题词,第一次写到”为人民服务“

毛泽东给辽宁省公安干部杨颖的题词

张思德诞生地。唐嗣忠摄

张思德(左)和战友一起烧木炭。(资料图)

张思德纪念馆

    毛泽东的著名题词“为人民服务”,是出现在中国党政军机关最多、最显著的标志性政治书法作品。毛泽东生前曾经多次书写“为人民服务”,留下了无数佳话。他的名作《为人民服务》,更是一篇经典的议论文,家喻户晓,脍炙人口。

    “为人民服务”的提法是怎么来的?其最早文献是何时发表的?很多人并不知道。今年是张思德同志逝世80周年,也是毛泽东同志发表《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80周年。本文揭秘这个故事,有着特别的纪念意义。

    一个战士的牺牲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在张思德追悼会上的演讲。

    一个普通的警卫战士牺牲了,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为什么要亲自参加他的追悼会,并作重要讲话?他是何许人?

    1915年,张思德出生于四川省仪陇县一个穷苦农民家庭。1933年8月红军四方面军解放了他的家乡,那年张思德18岁。同年10月他参加了红军。1935年,他随红四方面军参加长征。在长征途中,他曾三过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历尽千辛万苦。为了救战友,他曾躺在沼泽地的泥水里,让班长踩在自己背上救出陷入沼泽的战友;为了挖野菜充饥,他抢先“尝百草”,自身中毒而不顾……

    1936年到达陕北后,在一次反国民党军队六路围攻的战斗中,张思德英勇杀敌,两次负伤不下火线,硬是一人夺得敌人的两挺机枪。由于思想先进,战斗英勇,工作出色,1937年10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0年春,调到中央警卫营任通信班长。1941年他随营参加了南泥湾大生产运动。1942年张思德调回延安,同年11月部队整编,他被调到中央警备团当战士。1943年春,中央机关需要从部队中挑选一批优秀战士担任中央领导的警卫工作。张思德因为表现突出,被选到中央同志身边,不久又被选为毛泽东的警卫员。

    到毛泽东身边后,张思德从毛泽东身上看到了共产党领袖的精神境界和人格力量。他认为,在毛主席身边做的每一项工作,都和中国革命事业联系在一起,和人民利益联系在一起,都必须尽心尽力做好。毛泽东白天工作,夜晚也工作到凌晨才睡觉。张思德了解毛泽东这一工作习惯,每天一起床,他就轻手轻脚地把毛泽东住的窑洞前的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毛泽东习惯边走边思考问题,往往不太注意脚下的路,张思德就把毛泽东经常走的路段用黄土垫平、踩实。毛泽东夜晚出去开会,张思德总是提着马灯,早早地等候在门口。张思德从不计较职务高低。和他同期入伍的战友在战斗部队提拔得很快,有的已经当上团长甚至旅长,而张思德入伍十年一直是班长,但他毫无怨言。

    1944年夏天,为了保障中央机关和领导同志冬天取暖,中央警备团决定组织一个小分队去烧炭。这是脏活累活,张思德却第一个报了名。他说,我是共产党员,越是脏活累活,我越应该去。领导同意了他的请求,任命他为副队长,让他带4个战士到安塞县石峡峪去烧炭。出发前,他对几位战友说:“烧炭也是为了夺取抗战胜利,我们一定要干好。”

    在张思德的带领下,战友们日夜苦战,一个多月就烧出了5万多斤高质量的木炭,超额完成了任务。完成任务后,张思德想起山上烧炭的地方还残留一些砍伐的青冈树,便想抓紧时间再多烧一些木炭。

    1944年9月5日,张思德带战友小白进山,一起开挖一孔新窑。快到中午时分,一孔炭窑眼看就要挖成了。为了保证质量,张思德钻进窑里,拿着铁锹细心地修整窑壁。就在这时,窑顶突然掉下几片碎土。张思德意识到有危险,大喊一声:“快出去,有危险!”边喊边一把将小白推出窑口。刹那间“轰隆”一声巨响,两米多厚的窑顶坍塌下来。小白得救了,张思德却被压在土里,献出了年仅29岁的生命。

    一位领袖的情怀

    张思德牺牲的噩耗传来,警卫班的战友个个失声痛哭。警卫队队长古远兴考虑到张思德曾是毛泽东的警卫员,决定把这一消息告诉毛泽东,他走进毛泽东的办公室,见主席正聚精会神地批阅文件,几次张口又止,最后才小声的说了出来:“主席,张思德牺牲了。”

    毛泽东闻讯后,惊讶地放下笔,详细询问了张思德牺牲的经过,听后默然良久,沉痛的说:“张思德是个好战士,站岗放哨,还陪我外出过,很熟悉。前方打仗是免不了要死人的,但后方搞生产出事故死人是不应该的。”

    他点燃一支烟站在窗前,深情的望向张思德牺牲的安塞方向,问:“张思德现在安放在什么地方?”古远兴答到:“还被压在炭窑里,正在组织人往外挖。”这时,毛泽东突然生气了:“怎么能这样呢?要尽快挖出来,放哨看好。山里狼多,要是被狼吃了,你这个队长就不要当了。”

    随后,毛主席又点燃了一支烟,数着指头对古远兴说:“第一,给张思德身上洗干净,换上新衣服;第二,找口好棺材;第三,要开个追悼会,我要去讲话。”

    不久,战友们把张思德的遗体抬到安塞当地村子里,毛泽东又指示警备团安排马车将遗体拉回了枣园。

    1944年9月8日,这天,延安枣园笼罩在一片肃穆悲痛的气氛中。中央直属机关和中央警备团1000多人,在延安凤凰山下枣园沟口的操场上举行张思德追悼会。操场的土台临时搭起的灵堂上挂着张思德的遗像,黑幕前安置着烈士灵位,灵位前放着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央社会部、西北公学、中央警备团以及各营连送的花圈,台前两边挂着挽联,中间悬挂毛泽东题写的挽词“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

    下午1点多钟,追悼会尚未开始,毛泽东就头戴八角帽,身穿粗布衣,在李克农、杨尚昆等人陪同下,从枣园的住所走出来。毛泽东的脚步沉重而缓慢,往日和蔼的面容今天显得严肃而庄重。走进会场后,毛泽东抬起上面有他题字的花圈,亲手放到张思德遗像前,默哀许久。

    在追悼会上,中央警备团政治处主任张延桢介绍了张思德的生平事迹。随后,毛泽东作了即兴讲演。毛泽东边讲边打着手势,当讲到“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时候,他就把双手往下用力一压;当讲到“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的时候,就把手卷成一个喇叭筒,放在嘴边一吹……

    毛泽东的讲话虽然是即席演讲,但显然经过深思熟虑的。他高度赞扬了张思德的崇高精神境界,认为张思德用行动践行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榜样。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主题,毛泽东深刻阐述了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为人民利益而死比泰山还重、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等重要观点。

    一篇经典的发表

    毛泽东在张思德追悼会上的讲话,对为人民服务的意义阐述至详,在场的同志无不受到深刻的教育和鼓舞。

    中央办公厅秘书处的人员,听了讲话后,都感到深受教育和鼓舞。速记室主任张树德对毛泽东的讲话做了速记,秘书处秘书长陈伯达、毛泽东的秘书胡乔木等人也都做了认真记录,他们一起参照记录整理出了毛泽东的讲话文稿。整个讲演时长约一个半小时,整理出来的全文约15000字。

    整理好的讲话稿由胡乔木呈送毛泽东审阅。毛泽东原来只是即兴讲演,讲后也没打算形成文字。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秘书们不仅把他的讲话整理成文稿,而且陈伯达还建议将讲话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发表。毛泽东说,这只是一个即兴讲话,事先也没有准备,想到哪里就讲到哪里,就不要发表了吧。但陈伯达一再说,这篇讲话中阐述的为人民服务的主题思想很重要,发表后会让更多的人受到教育。毛泽东略加思索,认为陈伯达讲的有道理,便说,先把记录稿放在这里,我看了再说。

    夜晚,毛泽东在油灯下把这份厚达几十页的文稿看了一遍,他觉得虽然讲话内容很重要,但15000字实在太长了,如果发表,还是以短文的形式出现为好,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毛泽东决定压缩、精炼这篇文稿,把讲话中的精华提炼出来。他提起毛笔,亲自进行删节。

    后来,经过毛泽东五次删改的讲话全文被压缩到757个字,不算标点符号只有688个字。

    定稿后,1944年9月21日,毛泽东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讲话的新闻稿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引题是“警备团追悼战士张思德同志”,主题是“毛主席亲致哀悼”,副题是“为人民的利益而死,是死有重于泰山”。这则新闻稿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最早文献。

    1953年,《为人民服务》正式成文,准备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参加编辑工作的陈伯达,把原标题为“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的讲话”的文稿送毛泽东审定。毛泽东觉得这个标题平庸无奇,便拿起毛笔,将原来的标题勾掉,然后在上方写下“为人民服务”5个大字。从此,《为人民服务》这篇光辉的文献名扬天下,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宣言。

    多次题写“为人民服务”

    毛泽东曾经多次题写 “为人民服务”,其中传播最广的是为《大公报》社职工题写的“为人民服务”。20世纪60年代以后,人们在全国各地党政机关驻地的门楣或影壁上,几乎都可见到这幅书法手迹。但很多人并不知道这幅题词手迹的来历。

    《大公报》,1902年由英敛之在天津创办的,曾是我国发行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也是1949年以前我国影响力最大的报纸之一。毛泽东很早就与《大公报》有过交往,他早年曾在湖南被《大公报》聘为“馆外撰述员”,发表过若干有影响的文章。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偕周恩来、王若飞前往重庆同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在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与各界人士和团体进行了广泛接触,其中与《大公报》有两次。一次是9月5日下午,毛泽东在桂园会见《大公报》记者并发表谈话。社长王芸生表示希望能有机会宴请毛泽东,毛泽东愉快应允。另一次是9月20日晚,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董必武等,应邀出席《大公报》总经理胡政之举办的宴会。宴毕,已备好纸墨笔砚的王芸生,请毛泽东题词。毛泽东当即挥毫写下“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

    毛泽东曾经在不同场合多次题写“为人民服务”,不断展现其丰富的精神内涵。1944年冬,他为党内刊物《书包简讯》题词:“书包简讯办得很好,希望继续努力,为党即是为人民服务。”1945年5月,他为八路军120师359旅719团烈士纪念碑题词:“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还多次题写过“为人民服务”。1950年2月17日,毛泽东在访问苏联期间接见中国留学生、革命烈士郭亮之子郭志成时,在他的笔记本上题写了“为人民服务”。辽宁省公安干部杨颖,曾在毛泽东身边做过保卫工作。1960年冬,杨颖出差来到北京,临走时,老人家挥毫泼墨,在洁白的宣纸上,给他写下了“实事求是,努力为人民服务”的题词。1965年8月,庐山疗养院护士钟学坤写信给毛泽东,希望得到主席的亲笔题词。毛泽东收信后,不仅回了信,还附上了亲笔题写的“学习白求恩,学习雷锋,为人民服务”。

    中南海新华门,是党中央、国务院办公所在地的正门。每当我们经过新华门前时,或是在电视新闻里,常常可以看到新华门前持枪肃立的解放军战士,战士身后的红色影壁上,镌刻着“为人民服务”五个金色大字,格外庄严肃穆。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红色头条:弘扬红色文化 讲好湖北故事——中红网湖北红色文化旅游网正式上线(组图)
·下一篇:无
·特稿:程志武神秘死亡(图)
·特稿:参观抗日名将左权将军纪念馆:赠送红色作品传承红色基因(组图)
·特稿:詹金宝:引龍新说
·特稿:不能忘记来时路 继续走好前行路——习近平总书记到过的红色革命之地(组图
·特稿:回顾走过的路,不忘来时的路——为新中国成立做出卓越贡献的十大红色之地
·中红网-者韩杰、刘伟、安海忠:中国现役和退役军人是最可爱的人——记毛主席住所
·特稿:赓续红色血脉 传承奋斗精神——大别山红色印记
·特稿:跨越97年的追寻 安庆师范大学记者团实践团队感悟延乔精神(组图)
·特稿:竹篙寨:不止凉一“夏”(组图)
·特稿:走进党史,实践中汲取奋进力量(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中红网-滕非:大运河边的村庄
程志武神秘死亡(图)
骆志勇:程志武神秘死亡(图)
特稿:程志武神秘死亡(图)
北京市前外交官李健生:中华体育健儿锦囊装
李学光:参观抗日名将左权将军纪念馆:赠送
特稿:参观抗日名将左权将军纪念馆:赠送红
中红网-李学光:参观抗日名将左权将军纪念馆
“重走长征路 共赴七夕节”首届百辆六六房车
特稿:詹金宝:引龍新说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
中红头条:刘松林(刘思齐)同志遗体告别仪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张洁清同志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
特稿:首都各界数千人送别万里同志(组图)
特稿:张震将军送别会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