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天立地的和气。张爱萍是一个原则性很强、非常严肃认真的人,但他同时又是一个慈祥可亲、富有大爱之心的人。爱憎分明,是非分明、公私分明,“和为贵”“温如玉”“性情纯真”“暖如春风”,在他身上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里略举几例。
红日照方巷。1965年张爱萍率领工作队到邗江县方巷大队搞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简称“社教”,又称“四清”。为了工作方便,他化名张平。他给自己规定了四条要求:“坚定的革命意志,顽强的战斗精神,火热的阶级感情,严谨的科学态度。”他一猛子扎到人民群众中间,同吃同住同劳动,直接听取群众意见,亲自掌握第一手材料,发现贫穷、落后、愚昧笼罩着方巷,急待改变面貌。张老有针对性开展了三项工作。一是组织大家学习毛主席著作,既提高了思想觉悟,又学到了文化知识,还提高了能力素质。二是教育改造不合格的领导和犯错误的干部。对游手好闲,流里流气,多吃多占的干部批评教育,通过教育改造,使其变为新人。三是抓生产、疏通河道、植树造林、科学种田、脱贫致富。概括起来,抓学习治愚昧,抓教育救干部,抓生产治贫穷,很快出现了一个干群团结、积极向上的新方巷,并成为全国的典型。由此,我想起了张老对我多次讲的一句话:“关键是人”。制度、体制当然重要,具有重要作用,但所有的制度体制都是人制定的,也是人执行的。任何因素和人比较起来,人是第一位的。旧社会也有包公,新社会也有贪官,不要把责任推到制度体制上去,关键是把人用好。方巷经验证明了人的决定作用。这里没有把犯错误的干部划成阶级敌人,而是教育培养为合格人才;这里没有把群众分成几派,而是亲密团结互相信任互相帮助;这里没有告密诬陷整人的现象,而是开诚布公开展批评自我批评。解放了思想,涵养了风气,提高了素质,创建了新方巷。老百姓把这一段历史作为最美好的记忆,专门立了碑纪念。同样是社教,是四清,许多地方搞成了阶级斗争的战场。方巷却出现了“东风浩荡”的气象。这是张爱萍人民情怀的真实写照。
再比如专家学者的知心人。1985年8月初的一天,九院院长邓稼先向张爱萍汇报工作。张老一见邓稼先人瘦了许多,气色不太好,马上劝他去医院检查,“我现在就给你联系”。说着就给301医院领导打了电话。邓稼先连忙推辞说,“我还没有汇报呢”。张老问,“有什么急待解决的问题吗”?邓说“没有”。张老说,“现在就去医院,我陪你去,坐我的车,有话车上说”。邓再三推辞,张老不依,就去了医院。医院领导和医生见张爱萍亲自陪一位病人检查,很是感动。20分钟就检查出结果,是直肠癌,已属中期偏晚,且有转移。张爱萍指示马上住院,并亲自审定治疗方案。邓稼先手术时,张老从开始一直守候到结束,感天动地。邓的夫人许鹿希说,”“张老对部下关心是真心实意的,丝毫没有赏赐的意思。张老曾柱着手杖,爬上了二层楼到我家看望我们,我们全家都很感动。他当时坐过的沙发及房间的摆设,我们至今没有动,也不想动,就是为了怀念张老,记住这份情谊”。
还有一件事,上世纪80年代,浙江有一位女画家康金梅,农村姑娘,自学成才。办画展时向张老讲了她的困难。张老马上写信给上海市领导,请他们给予关心帮助。由我派专人拿着张老的亲笔信,去上海找了有关领导,帮她解决了住房和进修的问题。她很感激,送了张老一幅她的作品。张老叫工作人员送到画廊,有欣赏者出2000元买走了这幅画。张老当即让工作人员把款寄给了康金梅。我知道此事,深为感动,效仿张老把康金梅送我的画也拿到画廊,很巧也卖了2000块钱,寄给康金梅。康说,“我长这么大,还没有遇到过像张老这样的好人,这不是活菩萨嘛”!
纪念张老,开始觉得无从下笔,提起笔来又收不住了,好像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完。
有人说,张爱萍不懂政治。我却认为他具有伟大政治家之风范。当然,他的这个政治既不是资产阶级政治,更不是封建主义政治,而是纯正的无产阶级政治,是人民大众的政治。佩服他的人有一个共同评语,他是“最有风骨的人”。我认为,他的政治风度就是顶天立地傲苍穹的正气、骨气、豪气、才气、勇气、和气。这是许多人难以比拟的。
攻击他的人可以编造谣言,给他扣多种帽子,唯独找不到他人品上的瑕疵。编造了,人们也不信。
有的人说他性格倔犟,有的人说他脾气古怪。张胜说他是一个刚烈的人,一个透明、率直的人,一个孤傲的人,一个天真的共产主义者。这些评价都有道理。但我更赞成原湖北省委书记、省长李尔重同志的评价:他是一个纯真的马克思主义者。如果再加一句:他是人生楷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