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同与陈毅等合影。(中红网红色图库)
舒同与巴金等合影。(中红网红色图库)
舒同与陈丕显等合影。(中红网红色图库)
舒同与栗裕合影。(中红网红色图库)
舒同与毛泽东合影。(中红网红色图库)
舒同与毛泽东合影。(中红网红色图库)
舒同书法作品选:杖国延年。(中红网红色图库)
舒同书法作品选:中国抗日军政大学。(中红网红色图库)
舒同书法作品选:白求恩大夫追悼大会。(中红网红色图库)
舒同书法作品选:功在国家名留青史。(中红网红色图库)
舒同书法作品选。(中红网红色图库)
舒同书法作品选。(中红网红色图库)
舒同与聂荣臻等合影。(中红网红色图库)
舒同与聂荣臻等合影。(中红网红色图库)
舒同书法作品选:毛主席诗词《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红网红色图库)
舒同书法作品选:毛主席诗词。(中红网红色图库)
舒同书法作品选:毛主席诗词。(中红网红色图库)
舒同书法作品选:毛主席诗词《长征》。(中红网红色图库)
舒同书法作品选:毛主席诗词《江山如此多娇》。(中红网红色图库)
自左至右:1982年,舒均均、 任萍、 舒关关 、舒同、舒安、高光,在军科院家中。(中红网红色图库)
晚辈王晓云(右)在位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的舒同墓前,给年轻党员们讲述革命老人的故事。(中红网红色图库)
舒同与家人均均(左)、王征(右)的合影。(中红网红色图库)
舒同书法作品选:对联。(中红网红色图库)
中红网北京2018年5月27日电
中红网编者按:舒同(1905.11.25-1998.5.27),号宜禄,又名文藻,江西东乡人。现代自成一体的书法大师,舒体的创立者,中国书法家协会创始人、第一任主席,被毛泽东称为“马背书法家”、“党内一支笔”。舒体又称“七分半书”,即楷、行、草、隶、篆各取一分,颜、柳各取一分,何绍基取半分。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县委书记,红军师政治部主任,军团宣传部长,八路军总部秘书长,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主任,总政秘书长兼宣传部长,新四军政治部主任,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常委兼国军工作部长、社会部长,淮海战役军务委员会副书记,华东军区暨第三野战军政治部主任,华东局宣传部长、文教委员会主任、华东党校校长、华东党报委员会主任、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校长,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济南军区第一政委、 党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陕西省委书记,中央军委战史编辑室主任兼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中共八届中央委员,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职。2018年5月27日是舒同同志逝世二十周年的纪念日,特发表他写的文章,以及若干书法作品和生平照片,以资纪念。舒体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风行,胡耀邦、江泽民均为其爱好者。舒同的书法、文章、气节,将在中国历史上闪发出独特的光芒!
抗战时,晋察冀军区在一次战斗中捉到一个叫蒲田好雄的日军宣抚官,与日军高官东根清一郎是好友。蒲田好雄被俘后,不仅没有被八路军杀掉,而且还受到了优待,东根清一郎便提笔给当时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写了一封信,恳求八路军能释放其好友蒲田好雄。时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主任的舒同执笔、聂荣臻司令员签发,给东根清一郎写了一封特殊的回信,义正词严、浩气凛然,有力地斥责了日本鬼子的侵略行径,揭露了他们给中日两国人民带来的双重灾难,成为著名的讨日檄文 。1991年,新华社、《人民日报》重新发表,称之为“中日关系史上的备忘录”,是“一个民族与另一民族的对话”。(中红网编者按结束)
军区聂司令员舒主任致东根清一郎书致东根清一郎书
1939年9月17日晋察冀《抗敌报》
《抗敌报》编者按:浦田好雄,是敌军的宣抚官,我们在一个战斗面里把他俘虏过来了。东根清一郞,是浦田的朋友,是敌军的宣抚班长。东根清一郞知道浦田被俘后仍在我军优待中,特致函军区聂司令员、舒主任,请释浦田好雄。下面是聂司令员、舒主任给东根清一郞的回信,随此信发出的尚有浦田好雄安慰其家庭,述说在我们优待中的生活状况的家信数封。现在浦田仍在我们的优待下,受着教育,过着比较好的生活。(《抗敌报》编者按结束)
东根清一郎阁下:
书来,以释浦田好雄为请,并及中日战争因果,仆有不能已于言者,谨略陈其愚,幸以晓左右。
中日两大民族,屹然立于东亚,互助则共存共荣,相攻则两败俱伤,此乃中日国民所周知,而为日本军阀所不察。彼军阀法西斯蒂,好大喜功,贪得无厌,平日榨大众之血汗,供其挥霍,战时牺牲国民之头颅,易取爵禄。既掠台湾朝鲜、澎湖琉球,复夺辽宁吉林、龙江热河,遂以中国之退让忍耐为可欺,日本之海陆空军为万能,妄欲兼并华夏,独霸亚洲。故继“九•一八”之炮火,而有芦沟桥之烽烟。中国迫于亡国灭种之惨,悚于奴隶牛马之苦,全国奋起,浴血抗战,戮力同心,以御暴敌,惟在驱逐穷兵黩武之日本军阀,非有仇于爱好和平之日本国民也。是非曲直,人所共见,阁下竟谓出于误会,岂非淆混黑白之语?
中国人民之生命财产,虽横遭日本军阀之蹂躏摧残,然为独立自由而战,为正义和平而战,其代价之重大,非物质所能衡量,故不惜牺牲一切,以与暴敌抗战到底。
日本国民既无夙仇于中国,未受任何之侵凌,强被征调,越海远征。其离也,委厂肆于城廓,弃田园于荒郊,父母痛而流涕,妻子悲而哀嚎,牵衣走送,且行且辍,虽属生离,实同死诀。其行也,车有过速之恨,船有太急之感,见异域之日迫,望故乡而弥远,梦幻穿插,生死交织,心逐海浪,不知何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