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任延安“保小”校长 打造红色摇篮
四十年代初的延安安塞,有一所著名的红色小学——陕甘宁边区第一保育院小学,被亲切地称为“延安保小”,梁金生被任命为这所小学的校长兼党委书记,真可谓人尽其才。
梁金生是教育科班出身,爱国教育家雷沛鸿先生的得意门生,在故乡创办过小学、中学,并担任过两所中学校长,不仅有丰富的教育经验,而且提出了适应当时环境和时代需要的教育理论。
著名八路军战地记者沙飞的长子王达理在回忆梁金生时说,“保小”的孩子们都非常怀念梁校长,是他使这所战火中的红色摇篮名不虚传。
梁金生提出的教育理论是:教育不但发展而且有生长;教育是动的东西,不是静的死物;学校的教育是有定式的教育,社会教育是无定式的教育,但都是教育,二者不能偏重;教育是一种民族行为。
作为供给制学校,由于经济环境极其困难,边区政府曾经几个月拖欠经费,梁金生将生存当作头等大事,开展生产自救,成立运盐队、豆腐坊、饲养队,规定三年级以上同学参加农业生产。
全校师生开荒种粮种菜,学生们领回棉花和粗布,自己动手缝制冬衣,高年级帮助低年级。梁校长还号召全校师生为前线战士织毛袜。
有个小学生的碗摔坏了,梁校长叫保管员去仓库里找,没有找到。他就把自己家的三只碗拿出一个给学生用。这个学生于心不忍,把厨房门口喂猫的一个破碗洗干净拿去用,这个学生叫高耶夫,这就是“保小”的传统和校风。
在没有电灯,每个班级只有一盏油灯的条件下,“保小”学生中走出了文学家、舞蹈家、歌唱家、作曲家、军事家、火箭专家,以及党和国家的领导人。
重返越南不幸遇害
抗战胜利后,中共中央接受胡志明请求,派洪水,黄正光,梁金生到越南帮助抗法斗争,出发前,中央给他们办了3天学习班,毛主席,朱总司令,周恩来分别和他们谈话,布置工作,后来和周恩来一起乘飞机到重庆,再转到越南。
临别延安之际,梁金生与妻儿照了最后一张全家福。在短暂的人生中,他为民族解放事业和自己心中为之奋斗的理想四处奔波,梁金生内心深处的情感是外人难以体会的,正如他在写给妻子的一首小诗中所云:
“六日相思胜似年,悄悄月夜踱窗前;英雄未必无情者,先后公私界线明!”
梁金生与另外两名越南籍战友洪水(阮山)、黄正光(阮庆全)一起辗转前往越南,参加抗法斗争。1946年初,受越南劳动党委派,梁金生参加与国民党代表的谈判,在宴会上,他被国民党特务暗下毒酒谋害。
梁金生牺牲后,胡志明主席亲自为他致悼词。1927年底中国革命陷入低潮,梁金生到越南避难,在其表弟的介绍下,他参加了共产国际越南支部(越南劳动党的前身),这时,梁金生与胡志明结下了战斗友谊。
1983年,民政部批准梁金生为革命烈士。梁金生从抗日战争爆发之际离开中国故乡,此后再也没有机会回来。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他的老家在土改时被打成了地主,被抄了家。直至今日,梁金生烈士创办的民族中学已经荡然无存,抗日战火中的教育品牌极具重建价值。他在草埔的祖屋已经毁损不堪,亟待重修。由胡耀邦题写馆名的“梁金生烈士纪念馆”,至今未能正式对外开放,触景伤情,情何以堪!(刘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