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四方面军是红军的三大主力之一,与红25军一样、主要诞生在我们安徽省金寨县。1935年10月开始长征,1936年10月结束长征。强渡嘉陵江、攻克剑门关,揭开了红四方面军万里长征的序幕。
八万雄师劲旅、浩浩荡荡西移,破坚阵、摧强敌,挺进川西北,最终在雪山脚下与中央红军胜利会师。但是,由于张国焘的阴谋夺权、导至红军一度分裂,红四方面军由此走上了一条漫漫的长征路。在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辗转长达一年之久,数万将士的鲜血洒满西北疆域……英雄的红四方面军最终用生命和鲜血战胜了恶劣的环境、反动的武装、错误的路线,夺取了红军长征的伟大胜利。因此,红四方面军的长征,更加艰难曲折、更加悲壮震撼、更加可歌可泣,并且鲜为人知、充满传奇和神奇。特别是后来的西路军奉命渡河西征之后,与马家骑兵展开了浴血奋战,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凯歌。
第一篇:红四方面军的发展历程
一、红四方面军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八件大事
1,红四方面军的成立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即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团。红军第四方面军是在1931年10月底,由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第四军、第二十五军开始组建的。11月7日,在湖北省黄安县(现为红安县)七里坪镇建立,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治委员,刘士奇任政治部主任,实际领导权由张国焘控制。方面军下辖第四军、第二十五军。第四军军长为徐向前(兼),政委为陈昌浩(兼);第二十五军军长邝继勋,政委为王平章。原第四军军部改为方面军总部,两军所辖各师归总部直接指挥。总兵力3万余人。时为中国共产党控制下仅次于中央红军的军事力量。不久,又建立了红九军,全军共有6个师。
红四方面军成立初期,在1931年12月下旬其攻克鄂东重镇黄安获重大胜利后,《红色中华》报道中即称红四方面军为“红军第四军团”。史载此时在鄂豫皖苏区活动和取得上述战绩的红军非四方面军莫属,故红四军团即是红四方面军。
2,鄂豫皖反“围剿”
1932年7月开始,国民党军队以30万人的兵力,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发起围剿,这是第四次反围剿战争的一部分。10月12日,红四方面军主力离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军部和主力红十师、红十一师、红十二师和红七十三师转战陕西南部,取消各军番号,12月转移到四川、陕西边界地区,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留下的红七十四师和红七十五师及各独立部队组建成新的红二十五军,由沈泽民负责领导、坚持游击战。
3,粉碎三路围攻
1933年7月,红四方面军击败川军的三路围攻,力量迅速发展,遂将所辖四个师升格为军,依次改编为红四军、红九军(军长何畏、政治委员詹才芳、副军长许世友、参谋长王学礼、政治部主任王新亭)、红三十军(军长余天云、政治委员李先念)和红三十一军(军长王树声、政治委员张广才),又将川东游击队改编为红三十三军(军长王维舟、政治委员杨克明、副军长罗南辉),共辖5个军,总兵力达8万人。
1933年10月至1934年8月,红四方面军再一次击败以刘湘为首的川军的六路围攻,歼灭大量川军部队,并缴获众多武器物质,大大充实了红四方面军的实力,使川陕革命根据地到达顶峰时期。
4,红四方面军长征
红四方面军的长征,从1935年3月强渡嘉陵江西进开始,到1936年10月与红一方面军会宁会师结束,历时1年零7个月,途经4个省,行程1万余里。
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奉命退出川陕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
5,嘉陵江战役
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为向四川、甘肃边界发展,并配合中央红军在川、黔、滇边境地区的作战行动,决定发起嘉陵江战役。国民党川军邓锡侯第28军和田颂尧第29军共52个团的兵力,布防于广元至南部长约300公里的嘉陵江西岸,企图凭借嘉陵江及其西侧后剑门关险要地形,扼住红军西进发展的通路。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决定集中方面军主力,分成第1、第2两个梯队,选择守军防御薄弱部位实施多路而有重点的突破,尔后向两翼及纵深发展,进占嘉陵江、涪江间广大地区,求得在运动中大量歼敌。
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夺取了嘉陵江渡江作战胜利后,随即对各部进行了充分准备,并于3月上、中旬攻克仪陇、苍溪,扫清了渡江障碍。28日晚,战役开始。红30军一部在苍溪城南塔子山附近秘密渡江,迫近对岸时被守军发现,突击部队在炮火支援下登岸,全歼守敌1个营,攻占滩头阵地。29日拂晓,红30军主力相继渡江投入战斗,攻占西岸飞虎山、高城山、万年山等制高点,并击退援敌1个旅。与此同时,红31军在苍溪城北鸳溪口强渡成功,一举攻占对岸险要阵地火烧寺,击溃守敌1个旅,直插剑门关。红9军一部在阆中城北涧溪口顺利渡江,于31日攻占阆中。第1梯队占领西岸要点后,迅速向守敌纵深及两翼发展进攻。第2梯队红4军从苍溪渡江投入战斗。红9军一部击溃守敌2个旅的阻击后向南疾进,并在红4军一部配合下,于4月2日攻占南部县城。红30军及红9军另一部于3月31日攻占剑阁后,红30军一部和红31军进攻战略要冲剑门关。4月2日抵达剑门关,经激战,全歼守敌3个团。接着星夜兼程,于3日攻占剑门关西北的昭化县城。
国民党军遭此打击后,其第29军退守射洪、盐亭、三台,第28军主力退缩广元及其以北地区,另以一部布防梓潼、江油、中坝等地。据此,红四方面军首长决定集中主力歼灭梓潼、江油地区之敌,并伺机向川甘边发展攻势。10日,红四方面军主力攻占梓潼,包围江油县城,前锋直逼战略要地中坝。邓锡侯急忙亲率10个团增援江油。红四方面军主力于14至15日,在江油以南击溃援敌,并于18至19日连克中坝、彰明。同时,红30军一部溯白龙江而上,于10日攻占青川,而后北上摩天岭,歼胡宗南部1个营,14日攻占平武。红四军一部于21日攻占北川。至此,战役结束。
嘉陵江战役历时24天,共歼国民党军12个团多约1万人,攻克县城8座,控制了东起嘉陵江、西迄北川、南起梓潼、北抵川甘边界纵横100余公里的广大新区,为红四方面军向川甘边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并从战略上配合了中央红军的行动。
6,红军主力会师
1935年6月,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与红一方面军会师。8月,两军混编共同北上,红四方面军主力和红军总司令部为左路军。不久,张国焘率左路军穿过松潘草地到达阿坝后,拒绝执行中央北上方针,擅自率领左路军重过草地,向南退却到天全、芦山、大小金川等地。南下途中,部队损失严重,付出了重大代价,红军由南下时的10万之众锐减为4万余人。在党中央和共产国际的一再电令下,1936年3月,南下部队陆续撤离天(全)芦(山)地区,向西康东北部转移。4月上旬,攻占道孚,炉霍、甘孜等地后,部队进行了整编。整编后红四方面军的序列是: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参谋长李特,政治部主任李卓然。辖5个军1个骑兵师,第4军辖第10师、第11师、第12师和独立师,各师直辖营,不设团部;第9军:辖第25师、第26师、第27师和模范师,师直辖营,不设团部;第30军、第31军仍各辖两个师;第33军番号撤销并入第5军:军长董振堂,政治委员黄超,副军长罗南辉,参谋长李屏仁,政治部主任杨克明,下辖第30师、第15师和两个直属团;第32军:辖第94师、第96师;红军骑兵师:师长许世友,下辖3个团,约3000人骑。还有红军大学:校长刘伯承、政治委员何畏;中共大金省委:省委书记何柱成(后为邵式平);大金省苏维埃政府:主席邵式平;“抗日救国军”总指挥部:总指挥王维舟;金川军区:司令员倪志亮,政治委员邵式平。
1936年6月,红四方面军与长征到达甘孜地区的红2、6军团会师。7月2日,根据党中央的指示,红2、6军团正式编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红军总部决定将第32军编入二方面军建制。这时,张国焘在党中央的耐心争取和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强烈要求下,同意北上同中央红军会合。7月初,红二、四方面军编成左、中、右三路纵队北进。左路纵队,由第四军第10师、第11师、第30军第88师和红二方面军组成,由朱德、贺龙率领,7月3日从甘孜地区出发。中央纵队,由第4军第12师、第4军独立师、第9军全军、第31军第93师和四方面军总部组成,由徐向前率领,7月2日,从炉霍地区出动。右路纵队,由第5军和第31军第91师组成,由董振堂率领,7月10日,从绥靖(大金)、崇化地区出动,负责后卫。7月27日,中央批准红二、四方面军组成西北局,张国焘任书记,任弼时任副书记。
10月,红四方面军同红一方面军在会宁地区胜利会师。11月中旬,在“前敌总指挥部”总指挥彭德怀、总政委任弼时、总参谋长刘伯承的统一指挥下,红四方面军第4军和第31军协同红一、二方面军,取得了山城堡战斗的胜利。12月2日,朱德、张国焘率红军总部到达保安同党中央及中革军委会合。7日,中革军委扩大组织,由毛泽东担任主席。此时第4军:军长陈再道,政治委员王宏坤;第31军:军长萧克,政治委员周纯全(后为郭述申)。“西安事变”以后,红4军、红31军向东开进,于1937年1月到达三原、淳化地区。
7,红四方面军西征
红四方面军总部率第5军、第9军、第30军,共21800余人,于1936年10月下旬,根据党中央和中革军委的指示西渡黄河。11月10日中革军委电令授予渡河部队“西路军”称号,指示组成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并指定陈昌浩为军政委员会主席,徐向前为副主席,统一指挥西路军的作战行动。西路军统率第5军、第9军、第30军和骑兵师。第5军:军长董振堂,政治委员黄超,副军长罗南辉,参谋长李屏仁,政治部主任杨克明;第9军:军长孙玉清,政治委员陈海松,参谋长李聚奎,政治部主任曾日三;第30军:军长程世才,政治委员李先念,参谋长黄鹄显,政治部主任李天焕;骑兵师:师长董俊彦,政治委员秦贤道。由于敌人的强大和处境的恶劣,虽经半年的征战厮杀,付出了重大牺牲,到1937年4月,西路军终遭失败,余部的一部800多人由李先念等率领转战祁连山,在中央代表陈云的接应下,至新疆后返延安;另一部900余人在王树声、李聚奎等率领下分散游击绕回陕北。徐向前与秦基伟在警卫全部战死的情况下,乔装商人艰难返回陕北。陈昌浩突围后,在当地一湖北老乡家隐藏近半年,寻找党组织未果,返回湖北老家,三年后返回陕北,遭批判,1967年被迫害至死。
8,奔赴抗日前线
1937年8月,红四方面军残部和红29军等整编为八路军第129师,红四方面军结束了艰苦的历程,广大指战员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和中革军委的周围,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投入抗日战争。
二、红四方面军的成长历程
1、1927年8月7日,党的“八七”会议召开之后,湖北黄(原黄安县、今红安县)麻(麻城县)两县的党组织以农民革命武装为主力军,于11月举行了著名的“黄麻起义”。起义攻占黄安城后,建立了黄安农民政府,并将黄安、麻城两县农民自卫军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这是鄂豫皖边区第一支党领导的正规武装,是红四方面军建军的起点。
2、1927年12月,鄂东军转移至黄陂木兰山打游击,1928年1月鄂东军奉命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军。
3、1928年4月,第七军打回黄麻老区。7月,第七军奉命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三十一师,吴光浩任军长兼师长。
4、1929年5月,安徽省金寨县爆发的立夏节起义(又称商南起义)胜利后,起义军在斑竹园组建成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三十二师,师长周维炯,政委徐其虚,这是鄂豫皖边区诞生的第二支红军,是红四方面军的又一个重要来源。
5、 1929年11月,安徽省六安、金寨、霍山等县爆发了大规模的“六霍起义”。起义军于1930年初在金寨流波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三十三师。这是鄂豫皖边区诞生的第三支红军,也是红四方面军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至此,红四方面军最初的三个重要来源,全部形成。
6、1930年2月,党中央根据鄂豫皖边区的发展形势,决定建立鄂豫皖特别区,组建中共鄂豫皖边特委,并将这三支红军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红一师、红二师和红三师,全军共2100余人。
7、10月底,红一军接到中共长江局指示,随即南下作战,拟打通与鄂东根据地和红十五军的联系。红十五军是由活动在鄂东蕲、黄、广地区的革命武装于10月中旬整编而成的,军长蔡申熙,政委陈奇,全军1500余人。因前几次战斗均遭失利,消耗很大,遂于12月初北上皖西寻找红一军以获得补充。
8、1931年1月,红一军与红十五军在湖北长竹园会师,胜利粉碎了敌人的第一次“围剿”,两军随即开赴麻城福田河,奉党中央命令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全军共12500余人。
9、10月,在金寨麻埠镇成立了红二十五军部及第73师。
10、1931年11月7日,红四方面军在黄安七里坪成立。总指挥徐向前骑着高头大马,检阅了这支由300人发展到30000人的部队。红四方面军的成立标志着鄂豫皖苏区红军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政委陈昌浩。下辖红四军和红二十五军,共五个师近3万人。1931年11月至1932年5月,队伍扩大为3个军(四军、九军、二十五军),共6个师。同时,红四方面军根据鄂豫皖苏区周边的国民党军新的“围剿”尚未布置就绪、部队处于分散防守状态的有利形势,连续进行了黄安、商潢、苏家埠、潢光等4次战役,共歼国民党军约6万人,使蒋介石准备对鄂豫皖苏区进行的第三次“围剿”未及开始,就遭破产。红四方面军在反“围剿”作战中,创造了避强击弱、包围迂回、围点打援等战法,为中国红军战略战术原则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苏家埠战役后,红四方面军在金寨麻埠组建了红二十五军第75师、第74师。潢光战役结束后,红四方面军连同新组建的独立第1、第2、第3、第4师和彭(湃)杨(殷)军政干部学校、少共国际团,总数达4.5万余人。苏区扩大到4万余平方公里,拥有26个县级政权。
11、1932年7月,国民党以30万人的兵力,对鄂豫皖苏区发起第四次“围剿”,由于担任鄂豫皖中央分局书记兼军委主席张国焘的指挥错误,战斗失利。10月,部队被迫转移。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和红四方面军总部率第10、第11、第12、第73师及少共国际团共2万余人越过平汉铁路,经鄂北、豫西,于11月到达陕南地区。留下红二十五军一部和第75师、第27师(原独立第4师改称)在苏区坚持斗争。11月19日,鄂豫皖革命军事委员会改称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张国焘继任主席。随后,曾中生任方面军参谋长(后倪志亮),张琴秋任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12月,红四方面军乘四川军阀混战及其在川北兵力薄弱之机,向川北进军。至1933年2月,开辟了以通江、南江、巴中为中心的川陕苏区。2月中旬,川陕边区“剿匪”督办田颂尧以近6万人的兵红军力分3路进攻川陕苏区,红四方面军采取“收紧阵地”的作战方针,经4个多月的机动作战,粉碎了川军的“三路围攻”,共毙伤国民党军1.4万余人,俘其1万余人,使苏区得到巩固扩大,红军得到很大发展。
12、1933年6月底,红四方面军在旺苍县木门镇召开军事会议,总结反“三路围攻”的作战经验,并决定将4个师扩编为4个军和恢复彭杨军政干部学校。7月上旬,红四方面军部队进行整训和扩编。徐向前、陈昌浩仍分任总指挥和政治委员,王树声任副总指挥,陈昌浩兼任总政治部主任,傅钟任副主任(后曾传六、周纯全)。以第10、第12、第11、第73师为基础,每师充实部分地方武装,依次扩编为第四军(王宏坤任军长,周纯全任政治委员,辖第10、第11、第12师)、第九军(何畏任军长,詹才芳任政治委员,辖第25、第27师)、第三十军(余天云任军长,李先念任政治委员,辖第88、第89、第90师)、第三十一军(王树声兼任军长,张广才任政治委员,辖第91、第92、第93师)。随后,曾中生等总结历次反“围剿”作战经验,编写出《与“剿赤”军作战要诀》、《游击战争要诀》等军事教材,对提高干部的指挥能力起了重要作用。
13、8-10月,为进一步扩大苏区,红四方面军乘川军新的围攻部署尚未就绪之际,举行了仪南、营渠、宣达3次进攻战役,共歼川军近2万人并新组建了红二十九军第26师。宣达战役期间,红四方面军同在达县、宣汉、梁山(今梁平)地区坚持斗争的川东游击军会师。随后,川东游击军改编为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三军,王维舟任军长、杨克明任政治委员,辖第97、第98、第99师。这时,红四方面军已发展到5个军约8万人。11月,四川军阀刘湘调集20万人的兵力,向川陕苏区发起“六路围攻”。红四方面军仍采取“收紧阵地”的作战方针,先后挫败刘湘部的4次总攻,历时10个月,奋战至1934年9月,共毙伤俘川军8万余人。11月上中旬,红四方面军先后在通江县毛裕镇和巴中县清江渡召开党政工作会议和军事工作会议,制定了加强政治工作的若干决定和军事教育计划,各部队开展了整训,提高了战斗力。为健全领导,充实连队,方面军进行了组织调整,李特任副参谋长,第11、第26、第92、第97师撤销师部,部队并入其他师,直属炮兵营扩编为炮兵团,各游击指挥部所属武装合编为独立第1、第2师,彭杨军政干部学校改称红军大学(倪志亮兼任校长)。
川陕苏区全盛时期,红四方面军由入川时的4个师1.5万人发展到5个军(四、九、三十、三十一、三十三军)11个师34个团,总兵力共8万余人。
14、1935年1月至2月,红四方面军发起了广昭战役和陕南战役。为策应中央红军北上,红四方面军于3月28日从四川嘉陵江畔出发,开始长征。这是红军第三支长征队伍,行程一万余里。
15、1935年3月28日-4月21日进行了嘉陵江战役,共歼川军12个多团,约1万人。之后2个月,经决战江油, 突破北川河谷,横扫岷江流域,占领嘉陵江以西大片地区。
16、6月,一、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地区会师。8月,分左、右两路共同北上。9月,领导左路军的张国焘擅自决定四方面军南下,另立中央,搞分裂党的活动。
17、1936年6月,在西康甘孜地区同贺龙、任弼时率领的红二、六军团会师。迫于各种压力,张国焘被迫取消伪中央。7月初,红四、红二方面军从甘孜、炉霍、绥靖(今金川)出发,克服重重困难,于8月1日抵达包座地区,在举行岷洮西战役,突破国民党军的封锁后,于10月9日和22日分别到达甘肃省会宁和静宁以北的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
此后,西路军在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同军阀马步芳部优势兵力进行了4个多月的浴血奋战,共歼敌约2万人,但西路军也损失严重,到1937年3月中旬终于失败。李先念率领的左支队400余人,历尽艰辛,于4月底进入新疆,后分批回到了陕甘宁边区。
红四方面军在土地革命战争中,先后创建了鄂豫皖和川陕两大革命根据地,战斗足迹遍及鄂、豫、皖、川、陕、甘、宁、青、新等省,歼敌三十余万。在浴血奋战中,创造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作战原则,取得了丰富的建军和作战经验,造就了一大批领导骨干,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第二篇:红四方面军长途中五场著名的战役
一、天险不险——强度嘉陵江(1935年3月28日至4月21日)
1934年末,红四方面军胜利结束了川陕苏区的反六路围攻战役。然而,经过10个月的战争,苏区已面目全非,到处是荒芜的土地、逃荒的人群、废弃的盐井,人力、物力、财力损失极大,伤寒、痢疾到处流行,满眼都是一片破败。在这样的情况下,10万红军如何生存,如何再应对国民党的下一次“会剿”,成为了必须面对的问题。
此时,红四方面军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南下川南,那里人烟绸密,经济富庶。但敌军力量也较强,立足不易。另一条是北上陕甘,那里国民党军力量较弱,但经济较差。相对而言,向北的方案更加现实些。因此,张国焘也制订了一个北上建立陕甘苏区的计划。就在此时,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不断来电,要求红四方面军派出部队南进,以策应中央红军北渡金沙江。能与中央红军会师,对于独立苦战七、八年的红四方面军来说,是一件大喜事。经过仔细研究,为接应中央红军,为打破国民党军的“会剿”,张国焘和红四方面军总部决定放弃川陕苏区,西渡嘉陵江,策应中央红军北上。
嘉陵江是四川四大江河之一,发源于陕西凤县的嘉陵谷,流经陕南和川北,向南注入长江。沿途多是崇山峻岭、悬崖峭壁,江宽水急,十分险峻。沿嘉陵江西岸布置了川军邓锡侯、田颂尧部共53个团,防线长达600余里,凭险固守,以图将红军堵在江东岸。攻击这样一条防线,必须要有充分的准备。
为调动和迷惑敌军,以创造进行强渡的条件,1935年2月,徐向前率12个团红军进行了陕南战役,于十几天内连克宁强、沔县和阳平关等地,歼敌4个多团,一时川陕震动。陕南地区的中央军胡宗南部和西北军杨虎城部都增兵布防,在蒋介石的严令下,川军邓锡侯部也将嘉陵江边的4个师部队向北移防,以阻止红四方面军从四川脱身。达到战役目的后,徐向前率部队南撤回到了嘉陵江东岸。
3月,红四方面军全军向嘉陵江边移动,连战苍溪、仪陇等地,歼灭川军5个团,占领了北起广元,南至南部的嘉陵江东岸地区。徐向前仔细察看江边地形,发现敌军虽多,但防线太长,到处分兵把守必然导致到处防守薄弱。徐向前看准了苍溪附近的塔子山、石家坝一带。这里前山陡峭,居高临下,利于红军进行火力掩护;后山则坡道较缓,草深林密,利于大部队进行集结隐蔽。而且这里河道弯向东岸,水流平缓,西岸又多是平滩,利于部队抢渡和迅速展开。据守这段江防的是川军田颂尧部,只有不到两个营,已是屡次的手下败将,战斗力不强。
为解决过江的舟桥问题,红四方面军投入了热火朝天的准备之中。造船地点要离抢渡场不能太远,又要隐蔽不被敌军发现。因此,选在了离塔子山30余里的王渡场。这里山高林密,林中又有大片空地,是隐蔽造船的理想地点。红军官兵亲自上阵,又动员了大量青壮百姓,日夜赶造不息。造船用的大木材要从上百里外用人力运来,造船用的钉子则用的是到处搜集来的废铜烂铁,工地上就地摆出了炼铁炉,很多乡亲捐出了自家用的桐油,以为工地夜间照亮。在人民群众的支援下,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终于造出了100多条船和3座竹扎便桥。红军战士们又和群众利用夜暗肩扛手推,将这些舟桥从高山上运到了渡江地点,完成了渡江的一切准备工作。
徐向前确定了强渡嘉陵江的战役计划:采用重点和多路相结合的突击战法,以余天云、李先念的红30军为抢渡主力,在塔子山地区渡江,然后直插剑阁、剑门关方向;副总指挥王树声率31军为北路,渡江后抢占剑门关,然后防堵邓锡侯的川北之敌和胡宗南的陕敌;陈海松的红9军为南路,攻击阆中、南部,保障30军的南翼安全;王宏坤的红4军为二梯队,担负战役展开的任务。总部炮兵营置于塔子山顶,火力掩护30军强渡。
为抢渡成功,李先念特意拿出了30军最能打的88师担任主攻。这个师的268团擅长进攻,号称“钢团”;“265团以突袭闻名,号称“夜老虎团”;263团则以攻守兼备闻名。师长是青年猛将熊厚发。89师担任辅助攻击的任务。
1935年3月28日夜,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战役开始。红军第1梯队各部队,以偷渡和强渡相结合,分别实施渡江作战。红军第30军263团在苍溪城南塔子山附近偷渡,263团突击队悄悄驶近对岸,然后突然发动攻击,红军在炮火支援下强行登岸,一举压制了敌人火力,全歼守军1个营,攻占滩头阵地。掩护后续部队源源登陆。29日拂晓,红30军主力相继渡江投入战斗,川军出动一个师前来防堵,正与88师的268团和265团相遇,双方展开激战。而89师部队也已过江成功,从侧后发起进攻,一举击溃了增援的敌军。与此同时,31军于苍溪城北鸳溪口强渡成功,击溃川军一个旅;一举攻占对岸险要阵地。红9军于阆中城北对岸涧溪口登岸,向南部县疾进。另一部于31日攻克阆中城。三路红军全部强渡成功,嘉陵江西岸的川军防线已开始崩溃。
(一) 夺取剑门关
徐向前和红四方面军总部也迅速过江。此时31军已扑向剑门关;30军突向剑阁;9军则与川军王致远部拼起大刀,夺下阆中和南部,歼敌3个团;红4军也已相继过江。下一步战役发展的关键则是夺取剑门关。剑门关位于剑阁县城东北60里的大剑山上,扼控川陕大道,七十二峰峰恋绵延,高耸入云犹如刀削斧砍。关口位于东西两峰之间,只有一条狭窄小路穿过,地势极为险要。剑门关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蜀将姜维曾在此抗拒了魏将钟会的10万雄兵。据说自秦惠王伐蜀后此关还从未被人攻克过。剑门关的要害在于它是联结江防的要点,向北可以与陕军呼应,防止红军进陕南;向南可以袭击红军侧背,阻止红军南下。此关如不克,则如痈在背,红军动转不灵。川军邓锡侯部3个团在此防守,明碉暗堡密布,吹嘘为“固若金汤”。
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王树声率31军担任主攻剑门关的任务。31军两个师在30军88师一部的配合下,一路急行,至4月2日,对剑门关形成了东、南、西的三面包围。根据川军的防守部署,王树声决定从南北两面攻关。他集中了4个主力团,在方面军迫击炮营和重机枪营火力的掩护下,开始实行强攻。红军勇猛冲锋,逐点攻击,一个碉堡一个碉堡地挤压川军的防御体系。到了中午,天空突然下起了雨,在漫天雨雾中,红军发起了一次又一次攻击,山道上很快就被血水染红。川军组织了兵力拼命发动反击,双方厮杀得极为惨烈。关键时刻,王树声将预备队拉了上去,重新组织了火力和攻击线路,在付出大量伤亡后,撕裂了守军的防线一翼。川军的抵抗本来十分顽强,但红军的这次冲击异常猛烈,一些川军部队陷入混乱,很快就四处逃散,影响整个防御体系变得乱七八糟。红军乘势集中火力猛打,击毙了守关主将川军团长杨倬云。失去指挥的守军终于崩溃,开始漫山遍野地乱跑。激战到傍晚,剑门关上升起了红旗,守军3个团被全歼。
剑门关被攻克后,红四方面军的部队联成一体,并力向西猛攻。经8天进攻,歼灭川军8个多团,攻占阆中、南部、剑阁、昭化4座县城,控制了400余里的嘉陵江西岸地区。川军后撤到盐亭、梓潼、江油、中坝地区,再次组成防线。徐向前指挥红四方面军马不停蹄,兵分四路穷追猛打。
(二) 中坝战役
这一次,徐向前又制订了一个围城打援的计划。江油位于成都以北的盆地边缘,土地富庶,城防坚固。这里是成都的北大门,当年魏将邓艾就是经这里奇袭灭了蜀汉。4月10日,红9军和30军88师兼程急赶,攻克中坝,包围了江油城。江油一失,成都就直接受到威胁。在刘湘的严令下,邓锡侯调动了18个团,自绵阳出发来救江油。徐向前命9军27师围住江油,9军25师和30军88师迅速进至江油以南的南塔坡、鲁家梁子一带隐蔽集结。同时,命令许世友率红4军紧靠88师布防,配合作战。
4月18日,邓锡侯的救援军大队进入伏击圈。一声令下,埋伏的红军一齐开火,打了敌军一个措手不及。很快,红军从四面发起冲锋,开始截断川军。这一路川军装备较好,火力很强。虽然被打了个冷不防,但很快稳住了阵脚,开始展开兵力抢占山头制高点。双方缠斗在一起,每个山头都打成了残酷的攻防战。江油城中的敌人也出动支援,但被红9军部队截断歼灭。川军在飞机的掩护下发动了一次比一次凶猛的反扑,红4军和30军88师联合奋战,连续击退了敌人的进攻,阵地经常进行了大刀纷飞的肉搏战,到处是尸横枕藉。战斗一直持续到了傍晚,88师部队发起了反攻,而9军25师也向敌侧后猛插,川军阵脚终于乱了。红军开始全线反击,“活捉邓锡侯”的口号声震天动地。川军溃逃而去,红军乘势进攻,占领了江油。这一战,红军歼敌4个团,俘虏300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和物资。
在江油激战的同时,红四方面军各部像弹钢琴一样不断发起进攻,全线攻进至涪江流域。至此,规模浩大的强渡嘉陵江战役结束。红四方面军战斗24天,攻克县城9座,歼敌12个团10000余人,打开了一个与中央红军会师的有利局面。
二、挺进川西——奇袭千佛山(1935年5月1日至7月14日)
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的长征自强渡嘉陵江战役开始,进抵川北剑阁、梓潼之后,陆续向江油、中坝地区转进。这时,红一方面军在党中央领导下,以惊人的毅力和神速的行动,长征进到了云南省北部的金沙江南岸,准备渡江北上,与红四方面军在川西会师。
1935年4月12日起,红四方面军分五路从江油、平武陆续进入北川。从江油经甘溪进入北川和从平武经豆叩先后进入北川的两路红军之部分人员于4月22日占领了北川县城。红军进入县境后,经过大小10多次战斗,打通了漩坪以上地区的峡谷通道,占领了以县城为中心的4个区、24个半乡,与平武、江油县的红军占领区连成一片。北面,红军拒胡宗南部于北川峡谷外30公里的马鸣;南面,红军占据了千佛山北麓和漩坪桐子坡至邓家渡小河口的湔江左岸一线,截断了敌军从安县至茂县的要道,保证了峡谷的畅通,为红军主力西进开辟了道路。
蒋介石为阻止红军在嘉陵江与涪江之间建立根据地和红一、四方面军的会合,重新调兵遣将,积极组织以江油、中坝为中心的新的围攻,企图对红四方面军实施东西堵截,南北夹击,各个击破。
1935年4月下旬,国民党军队开始出动:以刘湘主力王缵绪部13个旅为右路纵队,由罗江地区出绵阳、魏城,沿涪江左岸向漳明、两河口进击;以邓锡侯第28军和孙震第29军各一部为左路纵队,由三台、绵阳出动,沿涪江右岸经香水场、双合场,向中坝、江油进攻;以胡宗南部由碧口、文县南下青川、平武,配合左、右两路纵队的夹击;以刘湘主力控制嘉陵江以东广大地区,步步向西逼进;以邓锡侯一部由广元以北地区南下,向剑阁推进;以邓锡侯另一部封锁上门及北川河谷,堵截红军西进;以唐式遵一部守备昭化至阆中一线,阻止红军东返;以李家钰部防守阆中及其以西左壁垭、店子垭一线,防堵红军南下。
涪江流域的江油、中坝地区,枕山面水,紧邻川西平原,物产丰富,利于红军休养生息。但是,红军重任在肩,要打破蒋介石的围攻,要策应中央红军北上,就不能在这里久留。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在江油附近的任家坝召开高级干部会议,研究行动方针。会议决定:西进岷江地区,迎接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
要西进,必需首先突破邓锡侯在土门、北川河谷设置的防线,迅速占领岷江流域的松潘、茂县、理县、汶川等地。
北川河谷,是红四方面军长征西进的唯一通道,南面就耸立着海拔2900多米的千佛山,山峰陡峭,东西绵延百余里,是南扼川西平原、北控北川河谷的天然屏障。土门,地处北川河谷中段,也是东达北川、西进茂县的要隘。
邓锡侯为阻止红军西进,已凭险筑碉,封锁土门,全力守备北川河谷。为打破敌军固守北川河谷的计划,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决定发起千佛山战役。
战役分三步实施:第一步,由北川向南打,夺取千佛山、观音梁子等制高点,控制北川河谷,造成红军攻打成都和川西平原的态势,以吸引和调动川敌主力;第二步,突破土门要隘,主力乘胜西进岷江地区;第三步,坚守防御岷江左岸地区,牵制川敌西犯,掩护红四方面军与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会师,共同北上。
(一)千佛山战役概况
千佛山位于四川盆地西北边缘北川、安县、茂县交界处, 与伏泉山、帽盒山、东大垭口、观音梁子、横梁子等高山连成一片,东西起伏蜿蜒60余公里,被称为成都平原的“北边城墙”,最高峰千佛顶海拔2942米。千佛山南面为安县的茶坪、高川一带,西面为茂县的东兴、土门、干沟一带,北面则是东起漩坪、西至墩上长约40公里的“北川峡谷”。
1935年4月至7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北川生活、战斗了103天。其中在千佛山一线与国民党军队激战、对峙了73天,确保了“北川峡谷”畅通,掩护了红军主力顺利西进,策应了中央红军渡江北上,为红一、四方面军胜利会师懋功创造了条件。
4月底,红军开始出击。红30军第88师于漩坪突破,歼敌一部。5月1日,红30军第89师击溃敌陶凯部,占领墩上(千佛山战役纪念碑所在地)。5月2日,红9军、红30军主力,从蔡家咀、乱石窖抢渡前江,击溃敌第28军杨宗礼第15旅,攻占大垭口。
5月10日,红30军第88师和红9军第25师各一部,从千佛山两侧夹击敌军。千佛山主峰海拔2900多米,是北川河谷最南侧的制高点,山势险要,战略地位极为重要。红军攻占千佛山主峰佛祖庙后,追歼逃敌至西大垭口。
5月14日拂晓,红9军、红30军和红31军一部,分左、中、右三路向北川峡谷的咽喉——土门发起总攻,经激烈战斗,上门防线被突破。5月15日,红军占领茂县。5月18日,红军又在大垭口重创敌王缵绪部第3旅,击毙其第9团团长王三友,敌攻击受挫。
这时,徐向前总指挥率红四方面军主力,通过北川河谷,西进岷江流域。王树声将军指挥红4军、红31军各一部和红33军,继续坚守千佛山、土门一线,完成掩护主力、牵制和阻击岷江左岸之敌的任务,于7月中旬才由东往西逐次撤离战地。
5月2日至15日,红军与守军进行多次激烈的战斗,全面控制了东起伏泉山、西至横梁子的长达数十公里的千佛山一线阵地。5月15日晚,蒋介石参谋团电令刘湘饬一、二、六路军,限17日发起总攻,夺回千佛山全线阵地,截断峡谷,重新封锁土门要塞,阻止红军西进。邓锡侯、孙震、王缵绪接令,并在安县紧急会商后,决定18日发起总攻,由一路军游广居原七个团并增加第二十团从大坪山、皇宫山攻击2078高地和笔架山红军阵地;二路军王铭章纵队三个旅从擂鼓坪攻击伏泉山红军阵地;六路军王缵绪部为主攻部队,从高川坪攻击千佛山一线阵地。川军在飞机、大炮的配合下向千佛山一线红军阵地多次发起猛烈进攻,其战斗可以用“惨烈”两个字来形容。经过两天两夜的激战,红军打败了川军38个团的总反攻,千佛山一线阵地牢牢地控制在红军手中。确保了红四方面军长驱西进必经之地“北川峡谷”的畅通。
千佛山战役自5月2日打响,到7月14日,全面完成牵制敌军、掩护红军主力西进任务后撤离,历时73天,红军取得了辉煌战果辉煌:活捉川军团长1人,击毙团长4人,击毙营、连长40人,击溃23个团,歼敌1万余人,牵制投入一线作战的敌军89个团、14万多人(加上二线部队总计达20余万人),缴获大量枪支弹药和其他军用物资。
千佛山战役的胜利粉碎了敌军的围追堵截,使蒋介石企图消灭红四方面军于涪江流域的妄想宣告破产,为红四方面军顺利通过北川峡谷,向岷江上游地区挺进开辟了道路。
千佛山战役期间,红四方面军牵制川军89个团、14万多兵力,有效策应了中央红军抢渡金沙江、大渡河、抢夺泸定桥的战斗。红四方面军进驻北川,也揭开了红一、四方面军会师的序幕,也为两大主力红军会师后制定新的战略方针,赢得了时间和战略机动。
在这73天里,北川人民为红军修桥补路、打粮运粮。1500多人参加红军,3200多人参加红军游击队,上万名妇女、儿童为红军缝衣制鞋、站岗放哨,仅有4万多人的山区小县为8万红军和2万红军家属提供了给养保障。
红军撤离时,青壮年为红军运送物资西进未归者达3000余人,新中国成立后有名有姓的被追认为烈士者达1097人。在1936年,北川的人口从4万多人锐减至2.5万人。
(二)千佛山战役的伟大意义
据《历史的回顾》中收录的徐向前同志的回忆录记载,1935年5月初,红四方面军的主力集中在涪江地区,就地休补,发动群众,筹粮扩红。全军共有8万多人,加上川陕根据地撤出的党政机关人员,总计不下10万人。蒋介石为了防止红一、四方面军会合,调遣兵力,实行各个击破,企图以江油、中坝为中心,对红四方面军实施东西堵截,南北夹击。为了打破蒋介石的合围部署,红四方面军在江油附近召开了高级干部会议,张国焘在会上讲,撤出川陕根据地,是为了迎接中央红军北上。两军会合后,要在川西北创造根据地,赤化川、康、陕、甘、青等省,提出首先要占领北川、茂县、理县、松潘一带地区的军事行动计划,千佛山战役就是这个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千佛山战役顺利实施并圆满完成了既定目标,说明这次高级会议的决策是正确的。
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同志在红军长征之十七《从卓克基到黑水芦花》一文中,把徐向前同志在《历史的回顾》中谈到的红四方面军撤离通南巴,向西北方向转移的原因归纳为三点:一是蒋介石以200个团的兵力实行“川陕会剿”,红四方面军腹背受敌;二是川陕根据地民穷财尽,导致吃、穿供给不足,兵员补充不济;三是为策应中央红军的战略需要。并且认为“徐帅的这个分析比较合情合理”。
李先念同志在回忆录中说:五月上旬,党中央率一方面军已进入川西彝族居住区,准备经冕宁北上。这时,四方面军总指挥部决定,向岷江地区进发,继续向一方面军靠拢。我们从摩天岭撤下来,急速向西南前进。与此同时,徐向前同志指挥许世友同志率领的九军和程世才同志率领的三十军一部,经过多次激战,击溃邓锡侯部陶凯师和当地民团,突破敌人防线,强占北川河谷,夺取了墩上和土门险关,打开了进入岷江的门户。五月中旬,即两军将要会合的前夕,四方面军总部在茂县召开了各军领导同志会议,研究布置迎接党中央和一方面军的各项准备工作,决定一部开往小金川地区去迎接党中央,一部在松潘抵御北面的胡宗南部,另一部在北川、片口一线抵御东面的川军,以保证会师的顺利实现。并强调要大力筹集给养和制作慰劳品,以实际行动热烈欢迎党中央和一方面军。
由此可见,千佛山战役牵制了川军89个团、14万余人,使川军没有更多的力量去对付红一方面军,有效地策应了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北上;打通了“北川峡谷”,掩护了红四方面军主力顺利西进;为一、四方面军懋功胜利会师创造了条件(包括物资供应等给养保障),在红军长征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三、 绥崇丹懋战役(1935年10日8至20日)
1935年8月底,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四方面军长征通过草地到达四川省北部阿坝、巴西地区后,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红军总政治委员张国焘公开对抗中共中央,拒绝执行红军北上方针,强令红军南下。红四方面军各军和红一方面军第5、第32军先后从阿坝和巴西、包座地区南下,于9月下旬集结于马塘、松冈、党坝一带。国民党四川军阀部队得悉红军南下,立即沿大、小金川布防。其第24军两个旅,位于大金川沿岸之绥靖、崇化(今安宁)、丹巴一线;第20军4个旅另1个团,位于小金川沿岸之懋功(今小金)、抚边、达维一线;第28军1个团驻守抚边以东之日隆关等地,企图凭借高山峡谷,阻止红军南下。
10月7日,张国焘为了打开通往天全、芦山的道路,实现其在川康边创建根据地的计划,发布《绥(靖)崇(化)丹(巴)懋(功)战役计划》,令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王树声率红9军第25师、红31军第93师及红5军组成右纵队,沿大金川右岸前进,强占绥靖、丹巴;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率红4、红30、红32军及红9军第27师大部组成左纵队,出大金川以东地区,夺取崇化、懋功。8日,左右两纵队开始行动。右纵队红9军第25师在绥靖以北强渡观音河受阻,方面军随即调整部署,以左纵队红4军从党坝地区强渡大金川。11日,红4军渡河成功后即沿右岸疾进,12日克绥靖,击溃守军2个团,继向南发展,16日克丹巴县城。红30军亦于11日渡过党坝河,15日占崇化。红9军第27师于15日夜对绥靖以东两河口之第20军第7旅发起攻击,激战3小时将其击溃,并连夜追击,于16日克抚边,歼其2个营大部,19日夜又袭占达维,击溃第20军第4旅。20日,红30军一部攻克懋功,守军第20军2个旅向夹金山以南溃逃,进占达维之红9军第27师主动截击,俘获甚多,接着该师迅速向东南发展,连占日隆关、巴郎关、火烧坪、邓生等地。至此,战役结束。此役,红四方面军击溃国民党川军6个旅,毙俘其3000余人,攻占懋功、丹巴两城及绥靖、崇化、抚边、达维、日隆关等地。
此次战役是在地形十分复杂的条件下进行的。大小金川地区到处是深山绝壁和峡谷急流,易守难攻。红军在两过草地之后,减员很大,未得到休整。在这种情况下,红军能够取得这次作战的胜利,主要是各部队能够做到克服各种困难,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迅速果敢的行动,运用夜摸、奇袭和小部队大胆迂回的战术,出敌不意地通过峡谷,夺占要隘,抢占桥梁,强渡急流。有的部队还创造了七天五战,疾进500余里的突出事例。在红军疾风暴雨般的攻势面前,敌人常常弃阵而逃,不敢据险顽抗。广大指战员在这些战斗中,进一步表现出了革命军队不怕困难,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
四、天芦名雅邛大战役(1935年10月24日至11月25日)
天芦名雅邛大战役: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10月24日至11月25日,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四川省西部的天全、芦山、名山、雅安、邛崃、大邑等地区对国民党军的进攻战役。由于张国焘南下方针的错误,未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进行绥崇丹懋战役后,国民党四川军阀再次调整防务,以第24军防守四川省和西康省(今分属四川、西藏)边界的金汤镇及泸定至汉源、雅安一线;以第20军防守宝兴至大硗碛一线;以第45军防守宝兴东北大川场至水磨沟一线;以模范师9个团集中天全、芦山待机;另从绵竹等地抽调18个团向西增援。10月22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红军总政治委员张国焘下达《天(全)芦(山)名(山)雅(安)邛(崃)大(邑)战役计划》。24日,红四方面军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分左中右3个纵队向宝兴、天全、芦山守军发起进攻。11月1日,由红30军、红31军第93师、红9军第25师组成的中纵队攻占宝兴,击溃第20军之3个旅,乘胜进占灵关镇,继又挫败模范师1个旅另1个团的阻击,直逼芦山城下。总计沿途俘敌1000余人,缴获步枪2000余支,轻重机枪50余挺。与此同时,左右两纵队从两翼日夜兼程疾进。7日,由红4、红32军组成的左纵队攻占大川场,歼第45军1个旅一部,前锋抵进邛崃县境。由红9军第27师组成的右纵队攻克金汤镇后,继下天全以西之紫石关、大岗山,击溃模范师1个旅,10日攻占天全县城,随即向东迂回,协同中纵队包围芦山城。川军为解芦山之围,急令独立旅从名山地区西援。红30、红9军各一部当即分两路实施钳击,将其歼灭。继克名山西北之五家口镇,歼守军1个团。12日,芦山守军弃城撤逃,红军进占该城。至此,红军经10余日作战,攻占了邛崃山以西、大渡河以东、青衣江以北和懋功以南的川康两省边界大片地区,毙伤俘川军1万余人,击落飞机1架。随后,红四方面军乘胜向名山、邛崃地区进击,东下川西平原。此时,川军第21、第23、第44军各一部及第104师已赶至名山及其东北之夹门关、太和场、石碑岗地区集结,连同当地原有守军共达80余个团。11月13日,红四方面军以中纵队全部及右纵队红4军共15个团的兵力,由五家口向东攻击,14日攻占朱家场、太和场,击溃守军暂编第2师2个团。16日,攻占名山东北要镇百丈,打退川军6个旅的反扑,旋即沿百丈至邛崃大路攻击前进,相继占领黑竹关、治安场、王店子。19日拂晓,川军十几个旅在飞机、大炮支援下,从北、东、南三面向百丈地区的红军反扑,红四方面军浴血苦战7昼夜,毙伤川军1.5万余人,红军亦伤亡近万人。因众寡悬殊,补给不继,红四方面军遂于11月下旬撤出百丈地区,向其东北一带山地转移,转入防守,战役结束。
此次作战,是红军自9月中旬从草地南返后两个月来的第二次大的作战行动,广大指战员经历了种种艰苦,克服了重重困难,以英勇顽强的精神,取得了许多战斗的胜利。但是,由于张国焘南下方针的错误,尽管广大指战员英勇战斗,依然未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百丈一战伤亡近万人。这是红四方面军南下后从进攻转入防御的一个转折点。百丈战斗失利,教训是深刻的。一是对川军死保川西平原的决心和作战能力估计不足,口张得太大;二是红军高度集中兵力不够;三是战场选择失当;四是缺乏对平原、水田、村落作战的经验。这些都与战役指导思想上的急躁和轻敌有关。
此战,红军先后攻克宝兴、天全、芦山、百丈、荥经、汉源等地,歼川军两万余人,缴枪2000余支,击落1架。
五、川军死守成都大门 百团混战百丈大关
百丈关战役;是1935年发生在四川名山县百丈关镇的一场战役,是南下红四方面军与国民党川军之间的一场重要战役。
1935年9月下旬,张国焘不同意红军北上的方针,率红四方面军南下,提出要“打到成都吃大米”。 10月8日,南下红军发起绥崇丹懋战役,经过15天艰苦战斗,击溃川军6个旅,毙伤俘虏敌兵3000余人。
10月24日,红三十军、九军二十七师从阿坝州懋功出发,以迅猛之势,击溃杨森残部,穿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向宝兴、天全、芦山三县发起进攻。
11月1日,中纵队一举攻占宝兴,乘胜进占灵关镇,接着连续打垮敌刘湘教导师之一个旅一个团的阻击,直逼芦山城下。右纵队攻克西康金汤镇后,继下天全以西紫石关、大岗山,击溃刘湘模范师的一个旅,10日占天全城,随即向东迂回,协同中纵队包围芦山。12日攻克芦山。10余日内,红军占领了邛崃山以西、大渡河以东、青衣江以北和懋功以南之川康边广大地区,毙、俘敌10000余人,击落敌机一架。随后,红四方面军决定向名山、邛崃进击,乘胜东下川西平原。
南下红军的胜利给国民党极大震动,蒋介石为确保川西平原,命四川军阀刘湘阻止红军攻势。刘湘为保住自己的地盘,急调其主力王缵绪、唐式遵等部以及李家钰部,集结于名山及夹门关、太和场、石碑岗,连同原来当地敌军共达80多个团,在名山重镇百丈关阻击红军。
百丈关,是雅安通往成都的必经之地,自古就有“获百丈(关)者,必得成都无疑”之说。11月13日,红四方面军中纵队全部及右纵队第四军集中15个团的兵力,由五家口向朱家场、太和场之敌发起攻击,14日占领该地,击溃敌暂编第二师两个团。16日攻占百丈镇,打退敌6个旅的反扑。然后沿百丈通邛崃大路攻击前进,至下午4时,相继占领黑竹、治安场、王店子,但攻势很快就在敌优势兵力的阻击下受挫。
19日拂晓,敌10多个旅在飞机、大炮掩护下,由北、东、南三面向红军突出于百丈地区10余里长的弧形阵地反扑,广大指战员忍着疲劳寒冷在山谷、烂田和松林中与优势之敌展开浴血苦战。子弹打光了,就与敌人反复进行白刃搏斗。有的战士手臂打断了,就用牙齿咬着拉火索将手榴弹拉响,与冲到身边的敌人同归于尽。
经过连续七昼夜的激战,虽然毙、伤敌15000余人,但红军伤亡也近万人,主力受挫,主阵地丢失,被迫于21日撤出百丈。这次战役历时18个昼夜,仗愈打愈大,是南下以来最剧烈的一次战役。百丈战役后,全军于当月撤至天全、芦山、宝兴三县休整并准备过冬,1936年2月,红军又被迫后撤,于4月转移至道孚、炉霍、甘孜地区。至此,南下红军由8万人减至4万余人,南下行动遭到失败。
对于百丈关战役的失败,过去一直把原因全部归罪于张国焘,因为毛泽东同志曾说过“南下是绝路”的“正确论断”,所以说“百丈决战,不仅是四方面军从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的转折点,也是张国焘南下方针碰壁的主要标志。”但原国家主席李先念曾于1935年撰文对百丈关战役的经过进行了总结,时任四方面军总指挥的徐向前元帅也在《历史的回顾》一书中客观地总结了战役失利的原因:“我军百丈决战失利,教训何在呢?对川军死保川西平原的决心和作战能力,估计不足,口张得太大……我军高度集中兵力不够……战场的选择失当……如此种种,都与我们在战役指导思想上的急躁和轻敌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