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仲勋副委员长一九八一年九月在陕西考察工作时与中共陕西省委第一书记马文瑞合影。
习仲勋同志在一九四三年一月十四日在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中受到毛泽东亲笔题词表彰。
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中红网-习仲勋纪念馆网红色图库)
1958年夏,习仲勋在陕西关中考察工作时与农民群众亲切交谈。(中红网-习仲勋纪念馆网提供照片)、
1975年习仲勋在洛阳。(中红网-习仲勋纪念馆网提供照片)
1975年,习仲勋和夫人齐心与儿子习近平(右二)、习远平(左一)在洛阳。(中红网-习仲勋纪念馆网提供照片)
2013年10月15日是陕西人民的好儿子,西北人民和中国人民忠诚的勤务员,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人,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习仲勋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日。1943年1月14日,毛泽东为习仲勋题词“党的利益在第一位”。习近平同志要求我们继续挖掘延安精神这个宝藏。在纪念习仲勋诞辰100周年的时候,最好的纪念就是学习他的性格、作风和革命精神,继承他未竟的事业。无论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的赤字情怀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都是我们要挖掘、传承、弘扬的金子一般的宝藏。习仲勋同志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的赤子情怀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
一、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在革命战争中同群众建立起终生血肉相连、休戚与共、生死相依的密切关系。
1913年10月15日,习仲勋生在陕西省富平县习家庄(今属富平县淡村乡中合村)一个普通贫苦农民的家庭,他是农民的儿子,从小参加农业劳动,家里人口多,他是老大。除耕种数十亩地外,还要耕种别人家的地。懂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艰苦道理。农业劳动成为他一种本能,每到吃饭之前,就会念起这首《怜农诗》,提醒大家节约粮食。生在辛亥革命年代的习仲勋,从小就知道三原同乡于右任,富平老乡胡景翼的奋斗故事和精神。父亲习宗德是个心地非常善良的农民,总是对年幼的习仲勋说:“长大了不要做官,也不要经商。当官的欺压老百姓;商人唯利是图,为人狡诈。如果有了学问,就做一名教书先生,用自己的本事传书授道,受人敬重。”
1926年春至1928年8月,处在大革命时期的富平、三原一带,少年习仲勋勤奋好学,逐步卷入革命洪流。先后考入胡景翼创办的富平县立诚公学、县立第一高小、省立三原第三师范读高小、初中。1926年5月,不到13岁的少年习仲勋追随富平县立诚公学校长、共青团特别支部书记严木三,加入立诚青年社,参加了共青团。决心为绝大多数穷人翻身得解放、推翻旧社会闹革命。开始了70余年献身共产主义事业的革命生涯。他积极参加“三师”学潮,学习瞿秋白、蔡和森编写的《社会进化史》、《社会科学概论》。除了校内活动,开始走进农村。每逢革命节日、假日都分队下乡宣传组织群众。青年习仲勋这时认识到共产党好,反正要干革命到底。不久卷入“三师毒案”,1928年2月至8月,系狱半年的青年习仲勋被造就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由共青团员转变为共青团员跨共产党员分子参加活动,时年不满15岁。出狱后至1929年底,在中共武字区委领导下,追随黄子文等同志,积极在乡间青年伙伴中宣传马列,先后发展了革命战友周冬至、胡振清、姚铭路、刘铭世等人入党。为后来在富平西区发动群众搞分粮斗争和游击战争奠定了基础。
1929年,富平县与关中八百里秦川,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民国十八年年饉”。年饉发端于头年二三月间,时为春荒,继而夏绝收,再而秋粮种不上。连年干旱无雨,春麦不能下种。饥民遍野“草根树皮皆不可得”,全县每日饿死74人,多则218人。年饉春荒,日子格外难熬。这给年仅16岁的习仲勋留下了终生难忘的悲惨记忆。天灾人祸、饥寒交迫降临在习家。造成习仲勋全家父母双亡,两个妹妹也先后离世的悲惨困局。
1930年春节,陕西关中的老百姓在饥寒交迫中度过。正月初八,青年习仲勋泪别故乡,被迫逼上梁山,以共产党嫌疑犯被捕押过的社会身份,下定最大的牺牲决心,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付出生命。就是人们说的“提着脑袋干革命。”按照党组织的派遣,长途远行300多里地到陕西省长武县,寻找到陕西警备三旅第二团一营营长、老乡王德修部,毅然担任了中共地下队委书记,参与组织“两当兵变”。1932年4月,在陕西省委特派员刘林圃同志领导下,“两当兵变”暴动发生,诞生不久的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第五支队300余名官兵,在一夜之间被击溃、被遣散,遭“全军覆没。”1932年9月26日,刘林圃同志被国民党枪杀在西安习武园,年仅23岁。刘志丹同志为这位烈士写下了“英雄志向实伟大,勇气流血最光荣”的挽联,永誌怀念这位年轻的革命战友。
为了追随刘志丹、谢子长闹革命,在敌人不断追捕的极端困苦的情况下,锻炼出习仲勋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密切关系。习仲勋寻找陕甘游击队,得到了与他同村的贫苦农民周老四即周明德的热心帮助。周明德是习仲勋的战友周冬至的叔父。“民国十八年年饉”,周冬至随父母逃荒到照金山区的老爷岭定居,靠租种一些田地勉强糊口度日。1932年秋的一天,一辆装满锅板盐的人力独轮车在通往耀县北山的土道上艰难前行,后面推车的是周明德,前面拉车的是青年习仲勋。
1932年8月30日,中共陕西省委命令谢子长返回陕甘游击队,再任总指挥。陕甘游击队在谢子长、刘志丹率领下休整后,转入陕西耀县照金地区,坚持游击战争。习仲勋第一次到照金以西四五里的杨柳坪见到谢子长,之后又到金刚庙见到刘志丹。刘志丹鼓励他,失败是成功之母,干革命不能怕失败。指出:现在,最根本的一条是要有根据地。谢子长要求他在发动群众的基础上,成立农民协会,建立陕甘游击队第七支队,开展游击战争,利用他在这儿人熟地熟,工作条件好的的优势,建立根据地。从1932年12月始习仲勋先后担任共青团三原中心县委组织委员、县委书记;中共三原中心县委委员;1933年3月至10月任共青团陕甘特委书记,中共陕甘特委委员、军委书记。
1933年3月,在照金革命根据地,刘志丹殷切地嘱咐习仲勋说:“你是关中人,还种过庄稼,能跟农民打成一片,你一定要做好根据地的开辟工作。队伍走了,你们会遇上很大困难,但只要政策对头,紧紧依靠群众,困难是可以克服的”。按照刘志丹的嘱咐,习仲勋一村一村地做调查研究,一家一户做群众工作,相继组织起农会、贫农团、赤卫队、游击队。在白色恐怖下,敌人白天黑夜搜捕清剿,他们昼伏夜出,深入山寨,访贫问苦,吃住在群众家中,发动群众,分粮斗争地主的群众运动很快发展到旬邑、耀县一带,游击运动也随着扩大起来。4月5日,建立了陕甘边革命委员会。选举雇农周冬至任主席,习仲勋任副主席兼党团书记。。成为一名从群众中走来的群众领袖。革委会颁布了各种法令,实行分土地、分粮食、分牛羊、戒烟、戒毒、放足等群众欢迎的政策,党群关系休戚相关,生死相依,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热烈拥护。纷纷要求参军参战,发展游击战争,扩大根据地。5月,陕甘边区游击队总指挥部李妙斋任总指挥,组织起一支40多人的芋园游击队。1933年9月在薛家寨战斗中光荣牺牲。
1933年春,习仲勋与黄子文从薛家寨到党家山革命委员会政治保卫队带队去北梁开会,遭遇敌民团袭击,在战斗中,习仲勋腰部中弹负重伤死里逃生,多亏柳林村农民郑老四夫妇悉心照料,用土方为他消疼止血,连夜送到庵子村。找到黄子文、周冬至几天后组织群众用担架送回薛家寨养伤。1933年10月15日,国民党陕西警备三旅孙友仁部联合张彦宁民团联合进攻照金革命根据地,敌人攻占了薛家寨,杀害了农民领袖、边区革委会主席周冬至、土地委员王满堂、肃反委员王万亮等。照金失守后,习仲勋经牛村河、八里庄、马额镇辗转回到富平南里村丁茂达家里养伤、养病,多亏老干妈王俭辛勤照料。习仲勋白天钻进梢林躲避敌人追捕,干妈王俭半夜里把他从山上叫回来,在家里吃饭,给他做猪耳朵吃。有时还把白糖送上山。后来老太婆又给她做了一身买卖人穿的衣服。让南里村的秦老六背了一个褡裢,把他的短枪和子弹放进去,护送习仲勋到让牛村、高山槐、七界石找到张秀山、吴岱峰。在转战陕甘边过程中,习仲勋患了伤寒,养了一个月病,住在豹子沟李老五家里,李老五白天把他送上山,晚上接回家吃饭。1934年2月至1935年9月,习仲勋先后担任陕甘边革命委员会、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主席,中共陕甘边特委委员、西北工作委员会委员。时年32岁,逐步锻炼成为从群众中走出来年轻的陕甘、西北群众领袖。
在创造照金苏区、南梁苏区的革命战争年代,没有乡党周明德、柳林村农民郑老四夫妇、富平南里村丁茂达和王俭老干妈、豹子沟李老五等群众的掩护和悉心照料,习仲勋是活不下来的,很可能会同刘林圃、李妙斋、周冬至等无数革命战友一样成为烈士。也不可能继续革命到底。这就是人民群众对群众领袖的无限热爱的感情和无微不至的关怀的结果。人民群众是大公无私的,是真正的英雄,他们对为了绝大多数群众谋利益的群众领袖的热爱是朴素真挚无与伦比的。每忆起这些亲人们,习仲勋都会产生由衷的无限敬意。对他们的赤子之情是永远无法释怀的。这种在革命战争年代建立起的、终生的、血肉相连、休戚与共、生死相依的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是群众领袖们无穷的力量的源泉。
正是依靠着中国共产党、边区政府、党中央和边区人民、全国人民已经多年形成的血肉相连、休戚与共、生死相依的密切关系,形成保卫毛主席、保卫党中央、保卫陕甘宁边区的真正的铜墙铁壁。在胡宗南进攻陕甘宁边区不到4个月,毛泽东就领导我党、我军进入战略反攻。经过三年解放战争,打败了蒋介石800万军队,解放了全中国。跟随党中央、毛主席领导西北军民陕北转战是习仲勋同志的另一个人生亮点。
二、把屁股端端正正坐在老百姓这一面的中共关中、绥德地委书记。
从1936年1月至1942年7月,习仲勋先后担任关中地区苏维埃副主席、中共关中特委书记、专员。1942年8月至1943年3月任西北局党校校长。1943年1月至1945年7月任中共绥德地委书记;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警备第一旅政治委员。1945年10月至1949年9月任西北局书记、西北野战军副政治委员。领导陕甘宁边区土地改革;转战陕北协同彭德怀指挥作战;跟随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一直没有离开陕北。
1944年11月5日,习仲勋在陕甘宁边区绥德分区司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贯彻司法工作的正确方向》中指出,把屁股端端正正坐在老百姓这一面。他说:“司法工作是人民政权中的一项重要建设,和其他行政工作一样,是替老百姓服务的。这样,就要一心一意老老实实把屁股坐在老百姓这一方面,坐得端端的。”1947年10月18日,毛泽东为中共佳县县委题词“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都是同一个意思。一个说坐着,一个说站着。讲的都是共产党员做人做事的最基本的立场问题。习仲勋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自己就是一心一意老老实实把屁股端端正正坐在老百姓这一面的中共关中、绥德地委书记。
1943年1月14日,在西北局高干会闭幕式上,毛泽东亲笔题词表彰陕甘宁边区22位生产英雄之一的习仲勋“党的利益在第一位”。为什麽要表彰习仲勋呢?在1943年2月3日解放日报的报导中说关中分委书记习仲勋:“统一领导关中党政军民,巩固边区,使人民安居乐业发展生产。关心群众,在群众中有威信。在他七年如一日的领导之下,关中人民生活显著提高,现民众平均每人收麦四石。他在提高劳动力推广种小麦、种荞麦方面均有成绩。” 时刻把关中群众利益放在心中,以经济建设和农业粮食生产为中心,一刻也不停止群众生产,认真向群众学习,总结推广群众经验,仔细听取群众呼声,时刻掌握群众情绪。总是把群众的事情看作是自己的事情,设身处地地替群众打算,为群众谋利益。懂得群众的习惯和需要,站在群众的观点和群众的立场来解决问题。 这些领导者的责任,习仲勋都模范地做到了。
1937年关中分委住马家堡,有一天炊事员老李很神秘地告诉习仲勋同志:锁柱媳妇常常偷咱们伙房的面和硬柴,你说怎麽治治?仲勋同志却说:“把他们一家人搭在咱们灶上吃饭,也没什麽,群众穷嘛!我们吃的、穿的、用的都是群众供给的,离开群众寸步难行。群众吃点拿点不要紧,不要声张,免得引起他们家庭不和。”这就是他的群众观,是人民群众养活了我们,而不是我们养活了群众。不久,仲勋同志的话被锁柱家的人知道了,他们非常感激地说:“习书记真是宽宏大量,以后再也不偷机关灶上的东西了。”
习仲勋经常教育党员、战士、干部时刻维护群众利益,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严守群众纪律,同一切违反群众利益的行为作斗争。1940年4月3日,他以关中专员身份给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副主席高自立写了一封信:“由于关中生产条件的限制,同时又是战争环境,而部队却要急于生产,因此滥伐公树甚至群众私树的事情便非常之多。如独立二营在赤水一次就伐了几十颗,价值3000余元,八团在东区伐的公树、庙树亦属不少。这样对关中的保护森林及整个经济建设工作的影响,都是很大的。特请设法予以制止为盼。”他就是这样同滥伐群众的树的行为作斗争的。
习仲勋的工作方法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调查研究,抓住典型,以点带面,面面生根。在认真贯彻“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方针中,绥德开展大生产运动,1943年3月14日,他刚到绥德任职不久,就亲自率领有关同志下乡考察。结合当地实际,订出发展分区农业生产措施,改进农业耕作方法,组织妇女纺织小组、发放农业贷款,反对赌博,改造二流子,组织移民下南路。在春耕前夕,他率队重点考察了绥德县郝家桥村。该村在村民刘玉厚带领下,在有限的土地上,有组织安排生产、精耕细作、改善土地条件、选择优良品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农业生产水平大大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习仲勋帮助刘玉厚总结经验,召开地委会议,抓住典型,提出“村村学习郝家桥,人人学习刘玉厚”的响亮口号。在绥德全区范围推广刘玉厚和郝家桥的生产经验,很快在绥德掀起大生产热潮。绥德的刘玉厚同陇东的张正才等被评为陕甘宁边区特等劳动英雄。绥德地区陆续涌现了许多典型的先进的区、乡、村和模范人物。如城里的纺织模范刘老婆、工人模范郝玉亮、吉镇的农业模范王德彪和刘金英、四十里铺劳动模范汪丕应、佳县的阎开曾和吴堡的文教模范任逢华等。特别是培养了一批改造好的二流子模范。那真是在实践中,用典型说明了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