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广大人民群众在毛泽东的号召下积极投入文化大革命的洪流,但是他们从资本主义还未出现这一直觉出发,没有真正认识到文化大革命开展的必要性,没有真正认识到文化大革命的真正涵义,没有真正认识到文化大革命的成败与资本主义复辟之间的逻辑联系,没有真正认识到一旦文化大革命失败后,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权益就会受到资本的侵犯,他们也就会由国家的主人沦为雇佣劳动者。这表明他们对文革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感性阶段,而没有上升到理性阶段。
正是由于这种认识的局限,导致他们没有处理好自己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根本利益之间的关系。随着文革的深入发展,在走资派的小恩小惠和挑拨利用下,他们却发生了分化。不少人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成为保守派,成为走资派维护自身利益,“挑动群众斗群众”的工具。他们冲在前面,成为走资派的挡箭牌,“打倒一切”、“全面内战”的局面出现了。面对这些不明真相的群众,毛泽东分明意识到在这些群众的背后站着走资派,他不可能将打击的矛头对准冲在前面的群众,在这种情况下,他才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对文革的战略和策略做出调整。他一面苦口婆心地做工作,说“在工人阶级内部,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61]一面也只好等待着这部分群众的觉醒。
试想,在文化大革命中,如果有占全国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工农大众的觉醒,他们深刻认识到了文革成败与资本主义复辟及自身命运的逻辑联系,立足于工农大众的根本利益,从大局着眼,既敢于斗争,又善于斗争,能够及时揭穿走资派的伎俩,清除内部的败类,还会有谁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来发动政变呢?如果有人胆敢这样做,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就会风云聚会,不约而同地群起而攻之。这定会让他们在人民群众的铜墙铁壁面前碰得粉身碎骨,身败名裂。这样的话,文化大革命又怎么会失败呢?资本主义又怎么会在中国卷土重来,工农大众又怎么会由国家的主人重新沦为雇佣劳动者呢?这是一个永远值得我们汲取的沉痛教训。
5、毛泽东去世前回顾自己一生所做两件大事的谈话是真实的吗?
通过前面的考证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谈话的内容是有史实依据的,谈话的时间极有可能是在一九七四年至一九七五年九月下旬前。从考证中我们发现,毛泽东的这个谈话较早出现于叶剑英的讲话(谈话)。尤其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叶剑英是在毛泽东还在世的时候就开始讲述这个谈话的。但是由于叶剑英没有交待清楚(或交待有误)毛泽东谈话的对象与时间,同时后来又也没有找到这个谈话的原始记录稿,于是就使一些人对这个谈话的真实性产生了疑问:莫非叶剑英是为了避免“动荡”和“血雨腥风”的局面,为了说明对江青、张春桥、王洪文、姚文元进行隔离审查的合理性,而有意这样讲的吗?当然,这还有待于我们做出进一步的考证。
(郭建波系河北省行唐县龙州中学历史教师。此文写于二○一三年十一月十八日)
文献索引
1、《毛泽东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九九六年八月第一版。[51],第345页。 2、《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九七七年四月第一版。[2],第2页。 3、《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六册,中央文献出版社,一九九二年一 月第一版。[11],第1页;[33],第548页。 4、《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十二册,中央文献出版社,一九九八年一月第一版。[23],第144页,147页;[25],第148页;[61],第385页。 5、《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十三册,中央文献出版社,一九九八年一月第一版。[27],第487页;[28],第488页;[35],第487页;[36],第488页; 6、《毛泽东传(1949—1976)》(下),逄先知、金冲及主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二○○三年十二月第一版。[7],第1770页;[8],第1781页至1782页;[9],第1782页;[15],[16],第1768页至1769页,1777页;[17],第1752页;[18],第1645页;[19],第1645页;[20],第1610页至1617页;[21],第1666页;[22],第1691页至1693页;[24],第1451页;[26],第1740页,1752页,1756页;[29],第1469页;[31],第1401页;[32],第1042页;[37],第1679页至1761页;[38],第1704页;[46],第1768页;[49],第1777页。 7、《胡绳文集(1979—199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十二月第一版。[4],第181页;[5],第181页;[6],第188页至189页。 8、《居安思危—苏共亡党二十年的思考》,李慎明主编,陈之骅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二○一一年三月第一版。[34],第45页。 9、《十年一梦—前上海市委书记徐景贤文革回忆录》,时代国际出版有限公司,二○○五年一月第一版。[39],第346页至358页;[43],第419页。 10、《南风窗》,二○一○年第八期,《“文革”上海写作组的那些事?》,章剑锋著。 [44]。 11、《“文化大革命”简史》(增订新版),中共党史出版社,席宣、金春明著,二○○六年一月第三版。[42],第305页。 12、《吴德口述:十年风雨纪事—我在北京工作的一些经历》,访谈、整理:朱元石等。当代中国出版社,二○○四年一月第一版。[40],第242页至243页。[41],第244页至245页;[45],第251 页至253页;[47],第211页至212页;[48],第216页至217页。 13、《万里长征亲历记》,中共中央学校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九月第一版。[50],第185页至186页。 14、《王力反思录(王力遗稿)》(下),香港北星出版社,二○○八年一月第二版。[52],第408页。 15、《彭德怀自述》,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九八一年十二月第一版。[58],第202页;[59],第203页。 16、《叶剑英传》,《叶剑英传》编写组著,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一九九五年三月第一版。[53],第638页。 17、《叶剑英在非常时期(1966—1976)》(下),范硕著,华文出版社出版,二○○二年六月第一版。[54],第556页; 18、《邓力群自述:十二个春秋》(征求意见本),“反击右倾翻案风”中的国务院政治研究室。[55]。 19、《邓力群国史讲谈录》中《关于社会主义时期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的讲话》第六部分,《他看只有搞“文化大革命”才是办法(二○○○年三月三十日)》,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30]。 20、《庐山会议实录》(增订第三版)李锐著,河南人民出版社。[56],第192页至193页;[57],第336页。 21、《史记》,司马迁著,岳麓书社出版发行,二○○一年九月第二版。[60],第358页。 22、《忧患百姓忧患党—毛泽东关于党不变质思想探寻》(修订本•大字本),李慎明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二○一二年十二月第一版。[13],第37页至38页;[14],第38页至39页。 23、《党史博览》,中共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主办,二○一三年第三期,《李海文:毛泽东从未向华国锋谈过“血雨腥风”中交班》[1];[3];[1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