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背景“洪流”浮雕墙表现了当时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等著名共产党人,引领着安源工人走上革命道路;安源工人在著名的大罢工和闻名中外的秋收起义中,前仆后继,撕破了黎明前的黑夜,以势不可挡的“洪流”和革命豪情,谱写了中国工运史和中国革命史上的光辉篇章,并以壮烈的革命实践向人们证明星星之火可成燎原之势。
序厅墙面上还有为数不多的文字,以传达给观众90年前在安源发生的大事件准确的时间信息。在左边墙上设立三个时间节点是:1898年3月、1899年1月、1908年3月,分别为萍乡煤矿开办、株萍铁路修建和汉冶萍公司成立的时间;右边墙上的三个时间节点代表着安源工运史上重大事件爆发的时间;1922年2月,中共安源党支部成立——中国产业工人中最早成立的党支部;1922年9月,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爆发,是我党领导下的全国第一次罢工高潮中,取得“绝无而仅有的胜利”的光辉典范;1927年9月,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在安源组建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毛泽东开始缔造新型的人民军队。
序厅中心雕塑,“洪流浮雕”,墙上大事件文字信息这三组可视的造型形象可以说充分地挖掘出安源路矿工运的特点,并以他的独特的工运内容在全国同类纪念馆中独树一帜。
3、精神内涵与艺术形式 在确定主题内容并挖掘特点的同时也多次思考了适合该主题内容的表现形式,最终确定在序厅中以雕塑的形式抽象地表现大罢工的内在力量,在背景上设立环形浮雕以具体形象的手法表现气势磅礴的工人运动和秋收起义。这种表现形式是在对众多的艺术形式进行筛选后确定的。首先是雕塑的造型语言简练,其形态的张力、视觉冲击力强。适合抽象地表现工运题材的精神内涵。其次雕塑和浮雕相对于油画、版画、影像、动画来说是较为永恒性的艺术新式。雕塑一般是以石料、金属、玻璃钢为主要材质,所以保存时间长,能经受潮湿的空气的腐蚀,也能预防温差产生的物理变化。在中外几千年的美术史上,雕塑作为人类的精神文明能够被保留下来,其数量之大、保存之完好是其他艺术种类无法相比的。从古希腊、罗马的史前雕塑到19世纪法国罗丹的“巴尔扎克”,其间虽说跨越几千年的历史,但是雕塑所表现出来气场的力量一直不变,雕塑所承载的精神内涵是永恒的。鉴于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的题材的特殊性,并考虑安源所处的地域环境的潮湿、高温的特点,选择雕塑和浮雕作为主要艺术表现形式是最为合适的。
作为背景的洪流浮雕在人物的造型构图方面经过了多次的推敲,人物的服装道具综合表现出了20年代安源特定的历史特点,经过真实细节的刻画,人物的精神、思想和内容方面达到了完美、统一和感人的程度。大罢工和秋收起义之间的有机联系也反映了“洪流”画面艺术结构的生动性、典型性、严密性和完整性。(见图2 背景浮雕泥稿局部;图3 安源纪念馆馆长黄仂与创作人员在洪流泥稿现场) 中心雕塑仅仅是苍劲有力的两只手,一手紧握岩尖,一手高擎着信号灯,这样简洁的造型,高度集中概括的语言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达到的。而且两只手从地底下冲天而起,象征着路矿工人打破了压迫阶级的桎捁,开创一片新的天地。虽然是简约的造型但是极其也充分地表现了工人运动的精神内涵。(见图4 中心雕塑泥稿)中心雕塑使用的道具也极其简单,一只手拿着铁路工人的信号灯,这信号灯是20年代铁路工人的工具,另一只手高举着岩尖,岩尖是当时井下采煤工的工具,两件道具除了代表铁路和煤矿两大意义外还具有时代的特点。被手冲破的石头喻意打破了封建的枷锁。创作素材的合理性真实性在增加了主雕塑细节,在背景洪流浮雕的衬托下在显示出序厅的精神内涵的同时其艺术形式也更加完美。 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序厅的设计创意寄托着我们的情感,希望能以它的革命性、艺术性去感染每一个观众,希望当年大罢工的精神得到弘扬。就在它即将破茧而出成为现实的时候我们期待着这一红色题材的艺术表现形式带给安源人民一种全新的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