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红色头条>>正文
特稿:北京晚报,二分钱一份——纪念老红军蒲文清逝世一周年(组图)
2012-06-25 17:25:24
作者:何丽(老红军蒲文清之女)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收藏】 E-mail推荐:

老红军蒲文清

永垂不朽照片

服务站照片

讲革命传统照片

北京晚报,二分钱一份

    “北京晚报,二分钱一份”,这带有浓重四川口音的叫卖声,多少年来始终在我耳边回响。声音是那么响亮、那么生动、那么有吸引力。尤其在2011年6月26日,我敬爱的母亲猝然离世后,这声音连同她叫卖北京晚报的故事,就更让我感动万分、回味无穷。生命中总是有一个声音在鼓励和催促我:把它写出来,用以纪念老同志逝世周年,同时让北京晚报知道,60年前就有这么一位铁杆读者和卖报人,更是唤起当年曾经在交通部大门口、从老同志手中买过晚报老人们那一刻的回忆。

    好吧。我怀着对母亲无比崇敬的心情,将当年的老照片和它的真实故事,奉献给母亲终生敬爱和服务的百姓群众。回忆,就是缅怀;回忆就是纪念;回忆就是对母亲那一辈红军战士、革命战士革命精神的传承。

    母亲蒲文清,她和北京晚报的情分可长了。从北京晚报一创刊她就订阅,至今足足60多年了。她在交通部大门口叫卖北京晚报的照片,距今也已经整整55年了。虽然半个多世纪过去,但往事在我心中依然历历在目。

    北京晚报,用现在的话来说,是一份“亲民”的报纸。因为当年从它面世的那一刻起,就受到社会方方面面、尤其是广大社会群众的抢看。即使生活比较困难的家庭,也都会舍得挤出二分钱买份晚报看看。

    我的父母也不例外。从《北京晚报》创刊的那一天起,对于我们这个清平而又有些生活困难的家庭来说,它就成了我家的当家报纸。全家人只要下班、放学回来,不管大小都是顾不上吃饭,先抢着晚报。

    那时的晚报没有现在这么多广告,所以从头到尾都值得好好看。关键是各种消息多、尤其是反应老百姓的事儿特别多,感觉很亲切。后来“文革”的种种遭遇就不必提了。代替报纸的,是每天铺天盖地的各种小报和五颜六色的传单。不管这些多么热闹,它也代替不了北京晚报在我们家人心中的位置。所以天天下午期待的,就是3、4点钟到手的北京晚报。

    当父亲没有逃过四人帮的浩劫被迫害致死后,弟弟妹妹相继当兵,最小的弟弟农村插队,我也离家工作,家里只剩下母亲一个人的时候,她狠心把所订阅好些年的北京日报、参考消息等都退了,只留下了北京晚报。于是晚报,就成了母亲学习、生活和精神最亲密的伙伴。后来晚报被迫停刊,母亲心中的那份情感和因此的失落,实在是无法言表。因为忙碌、劳累了一天的她,失去了每天晚上唯一的安慰与陪伴、每天各种消息的来源彻底没有了。这让母亲失落的内心,甚至有了些她从未有过的痛苦感觉。
 
    而当北京晚报复刊的消息一经证实,母亲兴奋得立马亲自快步到地安门邮局,去恢复了我家晚报的订阅。这一订又是40多年过去了。

    母亲对《北京晚报》,为什么这么喜爱和感情这么深?这要追述到60年前的1961年了。

    1961年,交南居委会建成的服务站大大方便了群众。可是,怎样才能让群众得到服务的实惠呢?总不能等着群众上门吧。母亲觉着,办服务站是为了方便群众。现在办起来了,就要主动地、热热闹闹地为群众服务。她找大家一块商量,怎么让服务站运转起来。母亲知道,这对于刚刚走出家门的妇女们来说不容易。但是这第一步总得走出去啊。做任何事情都是“只怕站,不怕慢”,总得要动起来才行。于是,母亲首先把我家的破旧被套拿到服务站来弹,又动员同院儿的邻居。她还向父亲介绍服务站能做这做那,并让父亲向行政处和部里的双职工介绍介绍。
 
    其实啊,母亲的心里早就打好了主意:她准备带领大家从卖北京晚报着手。因为那时的人都知道,北京晚报是群众最喜欢的报纸,很多人都说它是为老百姓专门出的报。当时人们都不富裕。按月拿出来钱来订报,而且一份要5、6块钱,这可不是小事。因为那时一个人每月的生活费也就8、9块钱。可是又都喜欢并且想看这份报,怎么办?就天天舍着二分钱买。所以每天一到上报的时候,你看吧,满大街都是卖晚报的。

    所以,母亲打定主意:服务站从卖晚报热闹起来。她认为这是无论如何都会得到群众拥护的。于是,她走白天赶晚上,把交道口、北新桥、十条、宽街路口,以及北京中医医院大门口的一些卖报摊、点,都走到了。她看得清楚:哪个地方儿都有等着买报的。只要北京晚报一到,等着的和过路的,全都抢着买,一摞一摞的晚报,转眼就卖光了。

    谁都承认北京晚报是大受群众欢迎的报!交南大街虽然有个点,但因为卖报的老人不开嘴喊叫,总是等人来买,所以每天卖出的报纸很有限。所以母亲提出到街市去买卖晚报,而且她自己带头去叫卖。母亲还想好了,她就去离服务站最近的交通部大门口的空场儿了。

    交通部是个大单位。在这里上班的人特别多。他们下了班不用着急费劲,不用往别的地儿赶,在下班的大门口就能买份晚报回家,这有多好啊。再说,大楼坐西朝东,下午的太阳根本晒不着大空场儿,所以在这里聊天、乘凉的人好多。好些看孩子的老人,也喜欢在这儿扎堆凑热闹。再加上在这里等车、歇脚来来往往的人们,这里着实在是个好卖晚报的好地方。

    母亲不但看上地方,而且还不顾众人相劝、阻拦,执意要自己带头上阵。她说:“我是从交通部退休的,我爱人又在部里工作,没有人比我就在这里买晚报更合适的了。”“再说,我嗓门儿大,喊叫声音高,保证来买报的人多。”

    郝佩珍、陈玉梅、小刘等几个委员都不同意。她们说母亲是主任又是站长,又是从交通部退休的,况且我父亲当时还是办公厅副主任,哪能让我母亲上部门口去买晚报呀。还有人说:“一张晚报两分钱,老红军去买报,还是在她原来工作单位门口,还不够寒碜呢?就是卖上100张又怎么样。快拉倒吧!钱赚不回多少,让老红军丢失面子的事可不能干。”

    母亲则不以为然。她说:“这面子多少钱一斤?面子再重再大,也没有我们服务站的事业重大。我们只要大大方方地把晚报卖起来,就有自信了。” 母亲还说:“我还觉得卖报挺光荣呢。现在咱们讲的不是能挣多少钱钱,也不是我老蒲脸面好看不好看, 而是我们大家白手起家、共同努力、排除万难打开局面的问题。万事开头难,卖报的事就从我开始了!”母亲力图说服大家,就接着说:“卖一张报就方便了群众,挣一分钱也是站里的。我怎么啦,我怎么就不能站在交通部门口卖晚报?我要在交通部门口好好地卖报纸才对。让大家听听我老蒲的大嗓门!”
 
    于是乎,母亲在交通部门口卖北京晚报的消息,一下子就在群众中传开了。从这一天开始,每天下午,部里下班的职工,都抢先买母亲手中的晚报。南来北往的群众,也都把母亲围得严严实实。倒是服务站和居委会的一些老姐妹兄弟,他们开始躲是在远处或者藏在就近屋子里悄悄地偷着看。但很快,他们中不少人就被母亲的热情、坦然、大方所感染。很快,他们自觉不自觉地都陆续加入到卖晚报的队伍中。父亲也多次表扬母亲,夸老蒲同志可是为下班人办了件大好事。还玩笑着让母亲的喊叫声再大些。还说“咱家把晚报退了,每天就买你手里的晚报吧。”

    以后每天都是这样,只短短几个小时,服务站就卖出去所有分发的报纸。

    中共交道口街道党委宣传部的李智敏,当年是北京日报、北京晚报等好几家报社的通讯员。他曾经抢拍的母亲叫卖晚报的照片,立马成为当年北京日报和北京晚报的大新闻。他所撰写的通讯报道,也早已为多家报刊相竞转载。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在广播了这个消息后,又专门播送了一篇采写母亲长征的配乐朗诵。再以后,就不断有各方记者来采访母亲。北京晚报的老记者赵尊党、郑理等,也都不止一次地采访过母亲,都发文在他们的报纸上。

    所有这些,这使得60年代,母亲和交南居委会服务站的先进事迹广泛传开。于是,前来参观学习和请去作报告、介绍经验的络绎不绝。一些机关团体、大中小学、幼儿园等,还专门清母亲去讲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和延安大生产的革命传统故事。光接收少先队员的红领巾,就有好几百条。

    对此,母亲特别感谢北京晚报。因为是它首先宣传报道了北京市街道服务站的创建方便了、甚至帮助解决了城市人民经济生活中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从而肯定了街道居民服务站的这种做法。这无形中也肯定了、鼓励了街道居民在城市人民经济生活发展中的作用、积极性,增强了街道居民参加城市建设的自信心、干劲和主人翁意识。应该说,交南大街居民服务站所以能很快发展起来,并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欢迎,北京晚报是功不可没的。正因为它是一份特别受到群众欢迎的报纸,它又在报上发表过相关的通讯报道,还刊登过母亲的照片,而恰恰母亲又在交通部大门口叫卖北京晚报,总而言之,共同的一个缘分,产生出一个共同的合力,成就了这么一段生动而难忘的故事。而今,事过55年了。母亲也已93岁高龄了。不敢说她对当年的细节还有多少记忆,但说起来,老人家总是津津乐道。她看着那张照片,不但能回忆起当时的一些情景,还能那指认照片上的一些人呢。

    但同时,母亲当年也曾经有过一点点的遗憾和无奈。因为她觉得,她和她的那些居委会兄弟姐妹们,当年对媒体铺天盖地的宣传报道很不适应,也没有那么大的承受能力。所以面对那种情况,必然出现了心不静、气不凝的浮躁,出现了自以为是的骄傲情绪。不过呀,这些现象也好,情绪也好、问题也罢,很快就纠正过来了。

    总之,不管怎么说吧,母亲几十年来对北京晚报始终是一如既往地喜欢、热爱。包括看过的报纸,她都整理得平平整整。

    现在,母亲订阅着三份报纸。一份是部里给她订的中国交通报,一份是中国老年报,再一份就是她的最爱——北京晚报。前两份报纸别人可以代取,唯独晚报,是她每天下午都自己拄着拐棍,从居住的二楼慢慢下去,走到传达室去取的必做的功课。她每天午休起来就开始等报,能一趟一趟地往传达室跑好几回。她不看时间,就凭着感觉去。每逢阴天下雨、刮大风,或到冬天,拿晚报就成了家人在揪心的事儿。可是,我那敬爱的、固执的老妈妈哪儿听呀!

    每当这种时候,她把晚报取回来了,就会朝着你做各种表情,让你看看:怎么样?我把晚报拿回来了。我们无论谁在家,都会冲她伸出大拇指,向她表示:您真棒!

    母亲每次取回晚报,都是自己拉开小桌子,摆好小椅子,铺好报纸,拿出眼镜和放大镜,就开始看起来。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特稿:红色收藏意义深——陕西毛泽东敬览馆、红色革命纪念园区参观记(组图)
·下一篇:特稿:历史性、革命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序厅提升方案(组图)
·特稿:仰望中条(图)
·特稿:仰望中条(图)
·特稿:信阳师院外国语学院社会实践小分队走进革命老区何家冲(图)
·特稿:将军胸怀 书写天下——鉴赏赵勇田珍藏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将帅书法作品(组图)
·特稿:树碑昭英烈 存史启后人
·特稿:永远的老兵
·特稿:《为民务实清廉——党风楷模刘少奇》全国巡回展齐齐哈尔站开展仪式新闻通稿(组
·特稿:上党战役回眸
·特稿:《周恩来风采》摄影展览开展暨刘少奇瓷盘像捐赠仪式在刘少奇纪念馆隆重举行
·特稿:长沙市市委宣传部来馆举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特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红色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我支部召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组织生活会
“香港青少年红色之旅福建行”旅行团来我馆参观交流
特稿:仰望中条(图)
王放:仰望中条(图)
特稿:仰望中条(图)
《周恩来风采》摄影展在刘少奇纪念馆隆重开展(图)
文艺表演进军营 唱响军民鱼水情(图)
我带砳砳逛南京(组图)
请给有碍观瞻的景观“理理发”(组图)
陈诗颖:信阳师院外国语学院社会实践小分队走进革命
习仲勋会见原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
解放军厚葬名将张灵甫(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毛泽东称习仲勋:“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到毛
毛主席“粗话”欣赏
习仲勋与儿子近平、远平
毛主席语录
习仲勋生平年表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纪念堂怀念老人家(组图)
特稿:首都各界隆重纪念毛主席诞辰116周年活动在京
9月9,李讷、毛新宇等来到毛主席纪念堂(组图)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
特稿:参加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集锦(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
特稿:华国锋年年到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组图)
纪念毛主席诞辰114周年 原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特稿:邵华遗体告别仪式(组图)
 
中 国 红 色 旅 游 网 版 权 所 有,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建议使用分辩率1024*768浏览本站,16位以上颜色,IE5.5以上版本浏览器
冀ICP备05003408号
E-mail: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