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特稿:九一三事件溯源——毛泽东和林彪在文革时期分歧的产生及最后关系决裂的历史考察(二)
特稿:九一三事件溯源——毛泽东和林彪在文革时期分歧的产生及最后关系决裂的历史考察(三)
特稿:九一三事件溯源——毛泽东和林彪在文革时期分歧的产生及最后关系决裂的历史考察(四)
特稿:九一三事件溯源——毛泽东和林彪在文革时期分歧的产生及最后关系决裂的历史考察(五)
谨以此篇献给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九十年的风雨历程向世人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进行的艰难曲折斗争和取得的辉煌成就,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勃勃生机。也献给我们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同志以及他的战友们。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如果没有他多次把党和革命从危机中挽救出来,“中国革命有极大的可能到现在还没有胜利,那样,中国各族人民就还处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之下,我们党就还在黑暗中苦斗。所以说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这丝毫不是什么夸张。”“没有毛泽东思想就没有今天的中国共产党,这也丝毫不是什么夸张。毛泽东思想永远是我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1]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顶着党内外的巨大压力,果断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和平赎买的方式,在中国大地上第一次废除了剥削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为了摆脱苏联模式,找到一条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毛泽东领导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空前探索;为了防止资本主义复辟,保持人民政权的纯洁性,完成在思想文化和政治领域的社会主义革命,打破中国历史上王朝兴衰的周期率,消除干部的腐败现象,保持共产党的长期执政,使党和国家的领导权始终掌握在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的手中,他充分利用广大群众手中的民主权利,积极支持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在这些史无前例的探索中,既取得了成就和经验,也留下了挫折和教训。他做出的独立自主地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抉择,对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的健康发展,避免苏联解体东欧巨变的历史悲剧,历史已经表明这是一个伟大、英明的战略决策,至今我们仍然沐浴着他的思想光辉。毛泽东虽然去世了,但他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巨大的战略遗产。对这笔战略遗产是全盘否定,还是辩证地否定,已经历史地摆在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面前。只有我们结合当今现实,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这笔战略遗产进行剖析之后,我们才能以确凿的史实向世人说明在中国共产党执政后,我们共产党人为探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走过了一条怎样的道路,才能用雄辩地历史史实擢穿那些打着“民主”的旗帜对中国共产党进行攻击的“民主伪善者”,故对于文革全方位的揭示尚待于来日。我们也献给为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英勇牺牲的先烈,你们用一腔热血浇灌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之花,在我们共和国辉煌大厦的基座上镌刻着他们的名字,你们的英名与世长存,万古流芳。也献给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英勇奋斗的人们,你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诺言,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付出了心血和汗水,你们是无名英雄。我们在这里特别向那些当年怀着虔诚的信仰,投身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洪流,但是却屡遭打击,命运多舛,却将自身的曲折和不幸当作革命者的寻常人生,愈挫愈奋,仍然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发展前途赤胆忠心的人们。你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一个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对信仰的坚定与忠贞,令人肃然起敬。这里我们尤为提到的是一位当年怀着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理想国的热情,主动地、自觉地、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文化大革命的洪流,虽处文革风暴中心,却被关押十八年,在狱中以书自愉,渡过了漫长孤独的牢狱风光,出狱后对自己当年的行动仍然充满豪情,对自己曲折的人生无怨无悔,对毛泽东仍然忠贞不渝,崇敬爱戴之情溢于言表的那位老先生。与此相比,那个以毛泽东秘书自诩,当毛泽东在世时,为了自己的仕途不惜下跪求饶,在没有获得期待中的领袖宽恕时,“杀降不武”之言脱口而出,仇恨之心由此萌发。在毛泽东死后,以毛泽东研究权威自居,到处探索毛泽东的只言片语,却将毛泽东思想的真谛给藏了起来,现身说法,拚命狠挖共产党的“祖坟”,对毛泽东进行“鞭尸”,在众人的膜拜下仍然愤世嫉俗,上书不已,哗众取宠,不甘寂寞的那位年逾九旬的耄耋老者,他与前面那位老先生相比,既使抛开信仰不论,单从人格上说也已是天壤之别,云泥之分了。一切真正的革命者都要在大风大浪中锻炼成长,坚定信仰,不断改造世界观,根除私有观念,变成一个能够经受艰难曲折考验的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林彪的人生轨迹给一切革命者提供了沉痛的教训。
—作者手记
目录
一、关于文革发展思路的不同 1、关于“七二0事件”后文革发展方向的分歧 2、在起草九大政治报告过程中产生的分歧
二、关于军队人事变动和指挥权限的分歧 1、关于军队人事变动的分歧 2、关于“揪军内一小撮”产生的分歧 3、关于“第一个号令”产生的分歧
三、关于个人崇拜问题产生的分歧 1、在文革发动时期毛泽东和林彪在个人崇拜上的分歧 2、在文革发动起来后,毛泽东和林彪在个人崇拜方面的分歧逐渐激化 3、九届二中全会上关于“天才”的争论将毛泽东和林彪在个人崇拜上的分歧推向高潮 4、毛泽东在党内公开了他和林彪在个人崇拜上的分歧和矛盾,他们的关系逐渐走向破裂
四、关于在设立国家主席问题上产生的分歧 1、九届二中全会前毛泽东和林彪在设立国家主席问题上的斗争 2、毛泽东为什么不担任国家主席? 3、 毛泽东开始对林彪的权力进行限制 4、 林彪为什么主张设立国家主席? 5、 林彪亲下“动员令” 6、 陈伯达的主动策应 7、 军委办事组主要成员的“四面出击” 8、 毛泽东的果断反击 9、 事情并未了解
五、九届二中全会后对林彪事件的处理 1、毛泽东采取措施消弱林彪集团势力 2、林彪及军委办事组主要成员企图掩盖事实真相 3、毛泽东南巡公开了他和林彪之间的分歧 4、折戟沉沙 5、最后的机会
六、林彪事件的启示与教训
文革中期在中国政坛上发生了九一三事件。九一三事件标志着林彪集团的覆灭并最终退出政治舞台。文革阵营内部的实力遭到严重消弱,中国的政治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而对文革的发展和筑固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这不仅使人们发生疑问: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九一三事件呢?
在文革发动初期,毛泽东和林彪是紧密合作的,林彪在一九六六年八月的八届十一中全会上当选为党中央唯一的副主席,在政治局常委中名列第二位。一九六九年四月,九大时林彪作为接班人写入党章,但在两年以后就发生了九一三事件,毛泽东和林彪的关系彻底决裂了。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们之间关系的决裂呢?
应该说,在文革发动之初,虽然他们在有的问题上存在着分歧,但在主要观点上是一致的。林彪是毛泽东发动文革的强有力支持者。那么,毛泽东和林彪是之间的分歧是怎样一步步演变为关系不可调和,直至最后走向决裂的地步呢?
近年来,随着历史资料的逐渐披露,特别是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及时间的推移使得我们能够从新的视角来解析毛泽东和林彪之间的合作、分歧直至关系决裂的历史过程,理清他们由分歧走向决裂的来龙去脉,揭示他们由分歧走向决裂的真正原因。通过对林彪事件的总结,特别是对林彪这样一位战功卓著的元帅是怎样随着自己在党内和军内地位的变化而导致他的思想意识变化轨迹的剖析,获得有益的启示,汲取沉痛的教训。
一、关于文革发展思路的不同
我们从“七二0事件”后和在起草九大政治报告这两个方面来分析毛泽东和林彪关于文革的分歧。
1、关于“七二0事件”后文革发展方向的分歧
为发动文化大革命,毛泽东做了充分准备。自从一九六六年五一六通知下发全党后,为消除文革发动的障碍,使文化大革命能够发动起来,毛泽东采取了若干重要措施:
(1)围绕“工作组问题”,毛泽东和刘少奇进行了激烈的斗争,这种斗争拔正了文革的方向。毛泽东决定撤消工作组,批发了北大的大字报,在天安门广场八次接见红卫兵,红卫兵运动波及全国。
(2)召开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了“十六条”,改组了中央领导层。毛泽东写了《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在党内高层公开了他与刘少奇的分歧。刘少奇由党内第二号领导人降为第八位,林彪则上升为第二号领导人。
(3)上海一月风暴掀起全面夺权浪潮。毛泽东在一九六六年十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对各地高级领导干部苦口婆心地做工作,对他们说只要能够正确对待文革,改正错误,就不会被打倒。但从后来的实际效果看,毛泽东的思想工作成效不大。因为如果那样的话就不会出现全面夺权了。各地高级领导干部对文革的这种犹豫、观望和不解的态度,使毛泽东很失望,并进而引起毛泽东的不满。当上海出现造反派夺取上海市党政大权时,毛泽东很慎重,没有立刻表态支持。后来经过反复考虑,从开展文化大革命的大局出发,同时也鉴于各地高级领导干部对文革的消极观望态度,毛泽东最终认可了这一行为。这样上海一月风暴迅速引发了全国性的全面夺权浪潮。
(4)二月逆流事件。全面夺权引发了各地的局势混乱,这引起了中央高层一些领导人的忧虑,甚至对文化大革命的怀疑和不满。这个事件是由于毛泽东对陈伯达和江青未经中央批准就提出打倒陶铸的批评而引发,事后江青、张春桥、王力将发言纪要向毛泽东汇报。毛泽东严厉批评了陈毅、谭震林等人,责令陈毅、谭震林、徐向前请假检讨,召开中央政治局生活会,对他们进行批评帮助。此后,中央文革小组碰头会取代了中央政治局的职能。中央高层领导机构进一步改组。
(5)毛泽东命令军队“三支两军”。在当时局势混乱的情况下,毛泽东面临两难选择:
一是结束文革,这样混乱也就随着结束了。文革是毛泽东发动的反修防修的“演习”,是防止资本主义复辟,保持人民政权纯洁性,使中国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必由之路。毛泽东想通过文革来探索这样一条道路。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创举。为防止人民政权的变质,干部队伍的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毛泽东赋予广大人民群众以民主权利,采取大民主的方式,发动群众来监督政府,以保证党和国家的决策权始终掌握在真正的马列主义者的手中。由于这种探索是空前的,也没有经验可循,同时也由于其他复杂的社会和历史原因,因而出现一定程度的混乱也是难以避免的。发现错误要及时纠正错误。同时,混乱也在可控范围之内,不致于真正导致天下失控,因而毛泽东不会采取结束文革的方式。
二是在继续进行文革的前提下,派军队介入文革,通过支左来推动文化大革命的发展(当然这种支左是政治性的),依靠军队控制混乱局面,对一些重点单位或秩序失控的单位进行军事管制,将文革纳入有序轨道,保持工农业的正常发展,保证文革的顺利开展。这就是军队进行“三支两军”的由来。
文革开始后,从毛泽东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看,就是要不但使文化大革命能够发动起来,而且还要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并力求取得实质性成就。
武汉“七二0事件”是一个重要转折。此后,毛泽东采取的文革政策与刚才我们回顾的文革发动阶段有明显的不同。我们可以从毛泽东这一时期的谈话和措施中发现毛泽东对文革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毛泽东对文革布署出现重大调整,也就是由以前的侧重于“放”转为侧重于“收”,由以前的鼓励造反派敢于反潮流转变为遏制极左派的过激行为,安抚当权派,化解矛盾,控制混乱局势,以求社会稳定的轨道上来。这样,组建三结合的革委会就成为新时期的重要目标。毛泽东对文化大革命的战略部署及政策、策略进行了重大调整,并适时结束文革,以便保持局势的相对稳定,避免分裂和内战的危险。这一政策政策调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毛泽东在一九六七年七月至九月发表的谈话。
毛泽东在一九六七年七月至九月视察华北、中南和华东地区时发表的谈话在充分肯定文化大革命中群众已经发动起来,满腔热情地投入到现实斗争中去的同时,也明显地表现出对当时出现内乱局势的忧虑。这是毛泽东自文革开始以来首次发表的比较系统的谈话。对一年多来的文革发展状况进行了总结,就文革的政策及斗争策略做出了重要指示,为下一步文革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毛泽东说:“七、八、九三个月,形势发展很快。全国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形势大好,不是小好。整个形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好。形势大好的重要标志是人民群众充分发动起来了。从来的群众运动都没有像这次运动发动得这么广泛,这么深入。全国的工厂、农村、机关、学校、部队,到处都在讨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问题,大家都关心国家大事。”[2]
由此我们看到,毛泽东在这里说得形势好主要是指人民群众充分发动起来了,这种人民群众积极参加政治生活,关心国家大事,行使民主权利,进行政治斗争,是我国防止修正主义,克服官僚主义,消除腐败现象,保持人民政权的纯洁性,使我国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根本保证。这也是尽管前一段时间出现了不少混乱现象,毛泽东仍然保持乐观,充分肯定这次运动的主要原因。
毛泽东不仅有浪漫主义的情怀,他作为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战略家,更具有现实主义的眼光。他从当时局势的发展中敏锐地认识到文革如果再照以前那样搞下去,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因而,我们通过研究毛泽东的这个谈话,可以看到毛泽东的文革政策发生了重要变化,这个变化成为他和林彪在文革发展上的一个严重分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