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8 月 20 日清晨六点三十分,已至期颐之年的百岁老人——我们的母亲陆平,走完了不平凡的人生道路,安详地离开了人世。在一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她曾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为我们这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带来了温暖、慈爱和幸福。
陆平,1923 年 11 月 24 日出生于江苏杨中县西来桥,汉族。1942 年,抗日的烽火燃遍全中国。陆平在表侄女戴洵的引领下投身抗日的洪流,参加了新四军,在丹北警卫连服务团文工团做宣传工作。1942 年 11 月,经唐英等同志介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2 年 10月至 1946 年初,先后在江南六师军工部黑药股、新四军二师军工部炮弹装配股当工人,曾因信管爆炸而负伤。1946 年至 1947 年,先后在新四军二师军工部工务科、淮阴射阳军械处一厂任工务科学员。1947 年初至 1949 年夏,任大连建新公司宏昌炮弹股股长。1949 年夏至1951 年初任湖北汉阳兵工厂榴弹股股长。1951 年初至 1957 年秋先后在武汉武昌速成中学、北京工业学院速成中学学习。1957 冬--1959 冬在北京钢铁学院 、211厂、本溪钢铁厂学习、实习。1959 年冬至 1979 年在机械部机械院二处工作。1979 年离休。
母亲是一个充满爱与无私奉献的人。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母亲在新四军二师军工部部长王新民的热心撮合下,她与为了战胜敌人,不惜冒着生命危险研制武器弹药而多次身负重伤的吴运铎结为革命伴侣。面对失去一只眼睛,一只左手的吴运铎,母亲深情地说“你是英雄,你是模范,我要向你学习。你为革命负了伤,我会好好地照顾你。”母亲用一生践行了她最初的承诺。
由于我军物质条件极其匮乏,而战场上又迫切需要武器弹药,因此兵工厂只能在极其简陋、危险的条件下,以生命为代价做炮弹研制的试验。与火药打交道多年的母亲深知炮弹的厉害,但她知道这是革命的需要,每次试验前总是悉心地叮嘱他:“老吴,可要当心点。”父亲多次身负重伤。母亲面对血肉模糊的亲人,一次次坚强地配合医生救治,耐心地护理喂养,一次又一次地陪伴和帮助父亲从死亡线上活过来,重新走上战斗岗位。
解放后,父亲因为多处负伤,伤痛经常发作,吃不下饭。母亲总是给他做最喜欢的饭菜,一遍一遍地给他热饭热菜,不厌其烦。父亲退休后,把青少年教育作为自己的责任,常常应邀到全国各地的学校、工厂、社团去做报告,几次累倒、病倒,住进病房。母亲无奈的同时又非常理解这是父亲在践行自己“把一切献给党”的诺言。一方面母亲非常心疼他,嘱咐、劝告父亲注意身体,另一方面,也会默默地为他准备行装。1986 年,陪护父亲住医院时,忙这忙那的母亲不慎被输氧管绊倒,导致股骨头粉碎性骨折,做了股骨头置换手术。痊愈后,母亲又回到父亲身边继续照顾陪伴父亲……。
母亲是一个勤奋学习的人。为了提高文化水平,更好地投入新中国的发展与建设事业,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母亲,和许多投身革命的工农干部一样,在 50年代初,她们即投入了另一个战场——学校。已经是 5 个孩子的母亲,离开年幼的孩子们,克服重重困难,刻苦学习,相继在武汉武昌速成中学、北京工业学院速成中学和北京钢铁学院完成学业。出于切身体验,母亲深知科学知识的重要。她对于我们几个孩子的学习状态,非常关心与重视,宁肯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也要让孩子们吃好睡好,逢到考试期间,尤其如此。我们在父母重视文化学习的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中,养成了刻苦学习的好习惯,并在各自的工作岗位尽职尽责,努力工作。
母亲还是一个谦虚谨慎、朴实无华的人。母亲的本色就是工农兵,她一生当过工、农、兵的角色,底色就是善良、勤奋、坚毅。她积极向上,和蔼可亲,平易近人。1951 年 10 月 1 日,新华社发表了题为《钢铁是这样炼成的——介绍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兵工功臣吴运铎》的电讯稿,10 月 5 日《人民日报》全文刊载。从此,吴运铎被称为“中国的保尔”。党和人民给了父亲巨大的荣誉,父亲对于荣誉的态度是:“真正的功臣是那些英勇捐躯的人,我们是在享受那些先烈的光荣”。而母亲,则从未因为父亲是英雄而趾高气扬,永远保持着谦虚谨慎的人生态度,进而影响了我们这些儿女。
在我们孩子们眼里,母亲虽然是一个普通的人,但也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人!父亲,因为他的九死一生,作为无数为革命事业流血牺牲的兵工战士的代表,为民族为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母亲作为他的战友,一直伴随在他左右,同生死,共患难。母亲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为家人操劳的一生, 朴实无华的一生!您无愧地走完了百年的人生道路。您的音容笑貌和精神品格 将永远留存在您的子孙后代心中。
安息吧,妈妈!我们永远怀念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