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当一个有文化的农民
万里对子女要求很严格,对四个儿子尤其严厉,他对女儿比较温情,女儿可以在他跟前撒撒娇,哭鼻子,开玩笑,四个儿子从来不敢跟他撒娇,连跟他说话都有点害怕。 长子万伯翱到农村去锻炼后,万里写信告诉万伯翱,他接见了一批即将下乡的知识青年,他跟那些知识青年说:我儿子也是知青,我为儿子感到骄傲。万里不轻易表扬儿子,万伯翱看到信后心里很高兴。万里退休后,有一天他突然对儿子说:你是受到周恩来表扬的模范下乡知识青年,我给你写的信最多了。 万里经常告诫子女要自强自立、自食其力。万伯翱高中毕业,他就主张把儿子送到乡下去锻炼,当时,万伯翱的奶奶和母亲抹着眼泪不同意,万里坚持要送儿子下乡,他说:我就是农民的儿子,希望我的儿子能到农村去接受锻炼,在风雨中成长。 万伯翱下乡之前,万里说:农村是个大学校,你可以研究植物学,你可以研究养殖业,你喜欢写作,下乡丰富生活阅历,一样可以成为作家。临走时,他送给儿子一本很厚的笔记本,在首页题字:一遇动摇,立即坚持。万伯翱一直保存着这本笔记本,里面他写满密密麻麻的文字。 1962年秋,万伯翱下乡时带了三件东西:父亲在抗战时一床旧被子,父亲穿了多年的灰棉袄,还有15块钱。下乡地点在河南省西华县黄泛区农场,虽是农场,但环境和农村一样,住的是茅草屋,睡的是50人的大通铺,要到一里多地外挑水吃,吃的是红薯加咸汤。18岁的万伯翱正在长身体,下乡后总感到吃不饱。和大伙一起干活,有时顶着快40℃的高温、毒辣太阳给果树喷农药,风一吹满身都是农药,再苦再累他也不吭声。 万伯翱回忆,苦的时候累的时候,会想北京城的轻松日子,凭什么要我一人到穷乡僻壤来锻炼。但父亲给他信,鼓励他要好好向农民学习,加强锻炼。在坚持中,万伯翱逐渐熟悉了农村生活,1963年《中国青年报》头版头条《市委书记的儿子参加农业劳动》报道了万伯翱的事情,周总理在首都应届中学生毕业代表大会上,把万伯翱称为干部子弟下乡的典型。能得到周总理的表扬,万伯翱很自豪,坚持了10年下乡锻炼的生活。 万伯翱有了丰富的阅历,他以描写农村生活为素材走上了作家的道路。万里老了以后对儿子说:我年轻时的愿望也是当作家,没想到我们家还真能出个作家了。
[家风]万里家风万里扬
上世纪50年代,万里担任建工部副部长,夫人边涛担任建工部处长,建工部在百万庄,他们家住在东四。 同在一个单位工作,但万里却从不让夫人搭他的顺便车,边涛每天换乘公交车上下班。万里很孝敬老母亲,即便如此,遇上老人生病,从不用公车送老人去医院,而是雇三轮车。 老人爱看戏,万里不利用职权去要票,老人为了省钱,只买靠边的座票。张君秋、云燕铭等京剧大师看到老人家,对万里家人说:我们总是看到一位银发老太太在最角落的地方看戏。后来才知道,原来她就是万老太太啊! 1980年4月,万里任副总理在中南海办公,职务和环境变化了,他明确规定:家人不能随便到中南海;无论何时、无论何人,都不允许打着他的旗号办私事,特别是个人职务晋升、工作调动;不准用他的红色电话机打电话;不准公车私用等。 对子女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要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二是要自立自强。子女们前来看望他时,他总是不断地重复这两句话,并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不时为这两句话注入一些新的内容。 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对自己的明确要求: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问事、不管事、不惹事。以此作为对在位领导干部工作的支持。在实践中,给自己作了三条具体规定:不参加剪彩、奠基等公务活动;不再担任名誉职务;不写序言不题词。 万里从严管家、从严治家,严格要求家人,立家规、树家风,是共产党人本色的体现。万里家风万里扬,这是对万里良好家风的肯定和赞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