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红色故事
杨得志的故事
2018-05-17 09:36:34
作者:静诚 编写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杨得志(1911年1月13日-1994年10月25日),出生于湖南省醴陵县南阳桥(今属湖南株洲市株洲县南阳桥乡)的一个小山村。1928年1月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并于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湘南起义。之后参与的战争有:第一次国共内战、抗日战争、第二次国共内战、 抗美援朝和中越战争等。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将军一生酷爱枪

    杨得志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14岁那年,杨得志同他的哥哥杨海堂一起上了井冈山报名参军,在这之前,他们哥俩在衡阳修路工地当“挑脚”。见到红军来了,他们就投奔到朱德和陈毅领导的红七师当了红军。杨得志刚到部队时,一切都感到那么新鲜,他不怕吃苦,干什么都很卖力气。只是有一点,他感到不满意,他想得到一支枪。在他看来,没有枪,怎么能算个兵呢?可是,当通讯员时,给他的仅仅是一杆梭镖。到了特务连,他更是羡慕那些背着枪的士兵,他想:那一天,我也有一支枪该多好啊!

    轰轰烈烈的湘南暴动震动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湘粤两省的敌人向井冈山扑来,杨得志在这个时候参加了平生的第一次战斗,也正是在这次战斗中,他对枪产生了特殊的感情。那天中午,杨得志随部队离开驻地的时候,班长问他,“杨得志同志,今天要是碰上敌人你怎么办?”杨得志把磨得雪亮的梭镖高高举起说:“就靠它来夺两支汉阳造!”黄昏时分,当他们刚刚爬上一个山梁上,果然,山梁下走着一队敌人。敌人也发现了红军,开始猛烈地射击,子弹“嗖嗖”地从杨得志他们的头顶、身旁穿过。趴在地上的杨得志想抬头看一看山下的敌人,班长猛地一把将他按在地上,厉声说:“身子再低点,否则,要吃亏的。”随机班长又对杨得志悄声地说:“不过你也别怕,他们那只是小炮,没有瞄准镜的,只能吓唬人。”杨得志还没忘记曾经说过的要夺两支“汉阳造”的事,就脱口而出:“班长,我想夺两支汉阳造,一支送给你。”天越来越黑,敌人打了几下砲后,见没什么动静,就壮着胆子开始慢慢向山上攻来。杨得志眼睛紧盯着连长,恨不得立即扑上去夺下一支“汉阳造”来。敌人越来越近了,透过夜色,杨得志清楚地看到敌兵们打的晴天白日旗,还有胳膊上的白袖章。只听得连长大喊一声:“上!”班长随即在杨得志背上猛拍一下,说:“快,去夺他们的汉阳造!”由于天黑,敌我混战在一起,虽然敌人有钢枪,但此刻在磨得锋利的梭镖和大刀面前却无能为力。激烈的战斗中,年轻的杨得志犹如下山的小老虎,在敌军的队伍中冲来冲去,他牢牢惦记着要夺敌人的枪,他追击一个拖着长枪不肯放手的敌人,当敌人再也跑不动时,在杨得志闪亮的梭镖下面,双手举枪乖乖地投降,杨得志没有结果他的性命,只是缴了他的枪。后来,杨得志仔细一看,缴获的这支枪还是支杂牌枪,根本不是“汉阳造”,不过它是杨得志在战场上亲手焦距哦的敌人的枪。战斗结束后,杨得志的班长却不幸牺牲了,临终前,班长朝杨得志笑了一下,用手轻轻地指了指身边的一支真正的“汉阳造”,就停止了呼吸。

    杨得志轻轻地拿起班长留给他的那支“汉阳造”,拂去墙上的灰尘,把它背在肩上,眼睛里噙满了泪水,对着班长的遗体说:“班长,我会用这支汉阳造,去狠狠地痛打白匪,为你报仇!”从此,杨得志就背起了班长留给他的那支汉阳造步枪,踏上了新的征途。杨得志深深懂得,这支枪来之不易,是他的班长用生命换来的。那时的杨得志自然没有想到,他扛起这支枪,伴随着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伴随着人民解放事业的伟大胜利,伴随着年轻的共和国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走过了他辉煌的一生。

    新中国成立后,杨得志成为共和国国防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在他办公室保密柜的抽屉里,珍藏着一件用小红布包包裹着的“宝贝”这是一把铮亮的手枪,外表看上去格外精致。这是1933年反“围剿”时,杨得志缴获国民党连长的一支德国造手枪。这支手枪伴随着将军指挥了无数次的战役战斗,戎马生涯几十载,将军一直将它珍藏在身边。

    突破乌江天险

    1934年11月,红军在长征中血战湘江,损失惨重,全军后卫的一个师,所剩无几。虽然蒋介石的第四道封锁线被突破,但局势并没有缓解。吴奇伟、周浑元、薛岳等蒋介石的精锐部队紧追不舍,湘、粤、桂等地军阀处处设防,数十万大军像黑云一样压向疲惫的红军,局势万分危急。

    生死关头,毛泽东改变了中央红军到川黔湘边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主张,率领红军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发。蒋介石命令数十万大军扑向乌江,企图消灭红军。于是,乌江成为决定红军命运的“生死江”,危难中,先遣团红一军团一师一团团长杨得志受命率部强行突破乌江,为全军开路。

    这是一场比拼速度的战斗。红军和蒋介石的兵力谁先到乌江,谁就获得了胜利。杨得志率先遣团拼命开赴乌江。当时,贵州细雨小雪连绵不断,落地结冰,路面像泼了一层桐油,当地群众称“桐油凌”。一路行军,官兵不知摔了多少“桐油跤”,但行军速度不但没有减慢,反而加快了,官兵们白天走,夜间走,急行军转为强行军。经过几天几夜的强行军,先遣团抢在国民党军主力之前到达乌江渡口──龙溪。

    乌江,水深流急,白浪滔天,吼声惊人,两岸几百米高的大山,刀削一般直耸云天。对岸有当地军阀侯之担一个团凭险防守。杨得志迅速集中全团枪、炮向对岸敌人开火,敌人山顶工事飞上了天,残敌退往山后。敌人被暂时压了下去,但渡江成了难题。船被敌人破坏,连块木板也难找,船渡不可能了。架桥,没材料;凫水,湍急等于白送死……渡江方案一个个提出来,一个个被否定。官兵拼命抢来的时间,在江边一分一秒地消耗着。关键时刻,杨得志发现江中漂着一根竹子。他和政委黎林商量,用扎竹排的方式渡江。竹排扎好了,全团选了8名水性好的勇士先行试渡。

    10米、15米,竹排在波峰浪谷中前进。突然,一个小山似的巨浪向竹排凶猛地扑去,勇士全部被水吞没。转眼间,又从水中冒出来。“啪”的一声,竹排又撞在礁石上,接着又被激流卷到漩涡中。竹排翻了,8名勇士被漩涡卷走,全部牺牲。杨得志在悲痛中组织第二梯队渡江。这次他们在竹排上绑了扶手,并在下游水流较缓的地方选择了渡点。十几名战士前仆后继,又冲向凶猛的乌江。“砰!砰!砰!”对岸重新反扑回来的敌人,发现了渡江的红军第二梯队,疯狂阻击。红军战士在枪林弹雨和急流中,拼死向前,一个个竹排像箭一样飞向对岸。红军官兵冲上了对岸,爆炸声、喊杀声,震撼山谷。乌江天险被突破。先遣团顺利过江,红军主力顺利过江。蒋介石得知这一消息后,犹如“迅雷”轰顶,不知所措。杨得志率领红一团又“疾风”北上。

    抢渡大渡河

    1935年5月,大渡河这道天然屏障,横亘在红军的面前,挡住了红军长征的去路。

    大渡河是岷江的一条支流,传说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领袖石达开,曾全军覆没在此地,蒋介石梦想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他接受了乌江行动迟缓的教训。严令薛岳、周浑元、吴奇伟数十万大军火速奔往大渡河。电促四川军阀刘湘、刘文辉死守大渡河所有渡口。

    刘伯承、聂荣臻在离大渡河80多公里的村庄,向先遣团长杨得志下达了强渡大渡河的命令,刘伯承、聂荣臻反复强调3个字:“抢时间!”的确,甩掉蒋介石数十万大军,需要抢时间;出奇制胜,强渡大渡河需要抢时间,使红军转危为安,也需要抢时间。杨得志向全团指战员说:“时间就是生命,红军决不是第二个石达开。”天下着瓢泼大雨,道路泥泞不堪,杨得志带领全团官兵冒雨强行军70多公里,一口气赶到了大渡河渡口安顺场,迅速投入战斗。敌人在我岸一方的两个连被全歼。在渡口,战士们缴获了一条船,这是敌人自留的运输船,后来成为红军强渡大渡河的唯一渡船。

    大渡河像怒吼的凶神,四五公里外都能听到河水的涛声。安顺场两岸是高山,河宽300多米,水深十多米。湍急的河水,碰上礁石,卷起冲天白浪,架桥、凫水都不行。河对岸有敌一个团死守,过河难过登天。党中央显然也意识到了渡河的难度,在命令红一团强渡大渡河的同时,又命令红四团在大渡河上游强夺泸定桥。

    杨得志深感责任重大,他决定成立渡河奋勇队,拼死强渡。17名勇士组成的渡河奋勇队每人一把大刀,一支冲锋枪,一支短枪,五六枚手榴弹,在熊上林队长的带领下整装待发。杨得志在向17名勇士交待任务时,仍突出个“快”字:“快速渡河、快速上岸、快速占领岸头阵地。”他用期望的口气说:“同志们!红军的希望,就在你们的身上。”勇士们发誓:“坚决渡过河去,消灭对岸敌人。”唯一的木船载着勇士和船工们像离弦的箭,射往对岸。杨得志在望远镜中关注着勇士们。突然,敌人碉堡中,喷出一道道火光,一名勇士负伤,杨得志大声呐喊:“给我开炮!” 红军神炮手赵成章几发炮弹就让敌碉堡飞上了天。红军机枪、步枪一齐开火,掩护勇士向对岸逼近。木船在波涛中奋进,船工和勇士们一桨一桨地拼搏。突然,敌人一发炮弹落在了船边,掀起一个巨浪,小船一阵剧烈地晃动。刚平稳下来,又碰在一块大礁石上。尔后,猛烈地旋转起来,向漩涡中滑去。杨得志的心随着小船颤动起来,千钧一发之际,几名船工跳入水中,拼命地用背顶着船,另外的船工和战士奋力撑篙,船终于脱离险境,驶向对岸。勇士们顶着敌人的弹雨冲上岸去。冲锋枪子弹、手榴弹一起飞向敌阵。短兵相接开始了,大刀飞舞,短枪连击。阵地上的敌人被击溃了,大股敌人又从邻近的小村中向勇士们蜂拥而来。杨得志在望远镜中看到后,挥臂猛喊:“给我猛轰!给我猛打!”炮弹、枪弹掠过河面向敌群飞去。

    敌人的增援被打退了,岸头阵地巩固了。红军大队人马陆续过江。大渡河强渡成功,有力地配合了红四团抢夺泸定桥,使红军在长征路上又一次转危为安。

    攻克邯郸

    提起邯郸,无人不知“黄粱一梦”的典故。山东卢生借宿邯郸北面叫黄粱梦的小村,偶遇道士给卢生一枕头,卢生倒头便睡。店主人刚蒸一锅黄米饭,卢生梦见自己做了大官,想尽荣华富贵。一觉醒来,黄米饭还没有做熟。正是在这“四战之地”,蒋介石的黄粱美梦终归泡汤。

    邯郸,春秋战国时为赵国的国都。那时的赵国,东临燕齐,西接秦国,南连韩、魏,北迫匈奴,“数拒四方之敌”,被称为“四战之国”。到了近代,人们又称它为“四战之地”,其战略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1945年10月中旬,国共两党于10月10日签订的和平协议墨迹未干,蒋介石突然发出了向我华北解放区进攻的命令。此次,蒋介石动用了14个军约15万兵力,分3路沿平汉、同蒲、津浦3条铁路,向我华北解放区杀奔而来,气势汹汹,大有一口吞掉我华北解放区之势。蒋介石的用意十分明显,企图控制铁路,发挥美国现代化装备的优势,割裂我各解放区的联系,压迫我军退入农村或山地,以便各个歼灭。这3路进犯蒋军,以攻击平汉路的一路为主。其首要目标,是夺取我晋冀鲁豫解放区的首府——邯郸。

    此时,晋冀鲁豫军区的部队大多仍在上党地区,邯郸前线只有杨得志所部不到2万人的兵力。敌我兵力是五比一。邯郸战役能否成功,关键是看杨得志和他的一纵队,看杨得志能否实施有力的阻击,以等待兄弟部队赶到聚而歼之。这一点,身为一纵队司令员的杨得志是十分清楚的。

    正当杨得志积极筹划抗击北犯之敌时,敌第11战区副司令长官马法五指挥第一梯队杀奔而来。敌军先头部队北渡漳河后,很快占领了距邯郸只有百余华里的磁县,与他们原先盘踞的临漳、成安、肥乡等地形成了对邯郸的扇形包围圈,并齐头并进向邯郸逼进,形势万分危急。

    邯郸南边的小堤村,一纵队作战会议正在进行。

    杨得志决定:派出小部分部队以奔袭的方式,出其不意地袭击地先头部队,以减缓敌人前进的速度。掩护大部队赶至邯郸以南的屯庄、崔曲、小堤等地构筑工事,组织防御。

    命令下达后,各部队分头展开行动。

    为配合野战军整个战役行动,杨得志对纵队攻打崔曲敌106师的行动重新作了部署。杨得志决定:以第一旅七团担任主攻从崔曲村北门至村西北角展开攻击,六团为预备队;第三旅十六团从村东门突破,任助攻;第二旅十团、十二团在崔曲以西担任阵地防御,阻敌增援;第三旅二十团于崔曲南侧阻击敌人。

    夜幕刚刚降下,杨得志发出了攻击命令。在火力队的掩护下,投弹队和梯子队首先投入了战斗。敌人是有准备的,但他们没有估计到我们会这样快地组织反击,更没有想到杨得志会组织200人的投弹队,直奔他们村前沿的“房顶阵地”。

    在杨得志率领一纵队阻击敌人的时候,参加上党战役的兄弟部队赶来了,杨勇带领的骑兵团先期与杨得志会和,组成了前线联合指挥部。

    敌新八军军长高树勋在我军的政治攻势下,率领新八军及由他指挥的河北民军万余人,在码头镇举起义旗。

    高树勋将军战场起义,使得我军更能自如地集中兵力全力对付马法五和鲁崇义。在我军强大攻势下,马法五和鲁崇义的两个军顿时锐气大减,已无心恋战,准备再渡漳河南逃,但这时漳河已被从上党赶来的我军控制。

    马法五率十一战区长官及残军一部开始退却,后退到漳里集一带,企图再渡漳河南逃。杨得志接到刘伯承命令:一纵务必抓住战机,追击马法五所部。

    杨得志心里十分清楚,部队攻打崔曲,伤亡很大且已十分疲劳,但战机在即,不容有丝毫犹豫。他立即命令第三旅任主攻,从漳里集东南方向攻击,杨勇的二纵队从正南方向攻击,并决定于午夜发起攻击。

    纵队指挥所设在北东坊村西一个烧砖的火窑上,杨得志早早来到窑顶上,以便观察。

    战斗再次打响,一纵三旅勇猛突击,敌人拼命顽抗,达成了对峙局面。见此,杨得志对身边的李朝东旅长说:“立即通知部队,一定要利用夜战有利时机歼灭敌人,夜间占领一座房子,等于白天占领一条街道。要努力扩大战果,也要准备更艰苦的战斗。”

    当日夜间,一纵在杨得志的指挥下,不断向敌人发起进攻,战斗持续到拂晓,我主力攻入村内,马法五开始分路突围。杨得志立即命令:“敌人企图向西南和东南两个方向逃跑,各旅要快速围堵、追击,决不让敌人跑掉!”

    北风呼呼地刮着,树上枯黄的叶子纷纷飘落。敌人恰如被飓风卷起的满地落叶,狼狈地仓皇逃窜。整个战场上,烟尘弥漫,枪声连绵,人喊马叫,一纵战士奋勇围歼逃敌。敌人纷纷缴枪投降,战斗很快结束。

    敌人率部北上的两个最高指挥官,一个战场上起义,一个被窝活捉,部队大部分被歼灭,杨得志率领一纵将士,取得了邯郸战役的全面胜利。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万里的故事
·下一篇:杨成武的故事
·新四军研究会四师分会到八宝山革命公墓祭扫(组图)
·八宝山革命公墓强化讲解员队伍建设(图)
·八宝山革命公墓和中红网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图)
·西江月·开国上将赖传珠
·中红网主办首场《人民英雄故事大讲堂》在京举行李大钊之孙做报告(组图)
·第二场人民英雄故事大讲堂在京举行 讲述雷锋和钱振标烈士的故事(组图)
·第23场毛主席故事大讲堂在京举行(组图)
·八宝山革命公墓召开红色文化传承座谈会(组图)
·李锡九同志逝世66周年纪念活动在京举行(组图)
·如何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红色八宝山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红色八宝山”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红色八宝山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红色八宝山”。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