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丰红色联播
为革命初心溯源 为英烈母亲立传——评白字戏《彭湃之母》(组图)
2020-11-16 10:09:12
作者:张传若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中红网广东广州2020年11月16日电(张传若)白字戏《彭湃之母》是广东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专题创作重点剧目。剧本发表于《剧本》月刊2019年第7期,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度剧本扶持工程。该剧2019年7月首演后,作为“广东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于9月在广州展演,2020年入选全国基层戏曲院团网络汇演剧目,2020年9月30日文旅部网络平台播放全剧。

    《彭湃之母》以其深厚的思想意蕴和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深受观众的喜爱及专家的好评。

    在许许多多的革命先烈中,出生于广东海陆丰地区的中国现代农民革命运动先驱彭湃,是很独特的一位。因为,彭湃出身于工商地主家庭,却甘愿抛弃自家的田产,革自家的命,并从此走上革命道路,直至为理想而献身。2019年,彭湃烈士家乡的汕尾市海丰白字戏剧团将彭湃烈士及其母亲周凤的故事搬上戏曲舞台,着意为我们探寻这一位十分独特的先烈革命初心的由来,展现中华英烈感憾人心的信仰与情怀。

    白字戏《彭湃之母》中的母亲周凤,是当下戏剧舞台众多革命“母亲”戏中最独具色彩的人物形象之一。《彭湃之母》的创作思路是比较特别的,该剧没有停留在表层的故事叙述上,而是在故事演绎中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和情怀,追溯人物行动的思想根源,同时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情操,使彭湃母子的品德、胸怀有根有源,可信可敬而打动人心。呈现在舞台上的这位“彭湃之母”,是戏剧舞台上难得一见的真实可信的艺术形象。

    正如上文所说,彭湃在革命者群体中是很独特的,因为大多数的革命者都是贫苦出身,但彭湃不是,他是富家出身,他的身后是一个殷实的工商地主家庭。这样的富家子弟何以也会投身革命?不管在当时还是后世,这恐怕是所有接触彭湃及其事迹的人都会提出的疑问。但这疑问在其他的“彭湃”戏中难以得到实质性的解答。而白字戏《彭湃之母》的创作初衷,正在于为世人解答这个疑问——因为彭湃有一个出身贫苦而又胸怀大爱的既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所以,表面上看,白字戏《彭湃之母》写的是“彭湃之母”,但其深层次的精神实质,是在集中笔墨为我们探寻彭湃烈士的革命初心、革命力量的源头。有其母才有其子。《彭湃之母》的成功之处,正在于塑造了这位养育出六名英烈子女的革命母亲周凤的独特人物形象。

    彭湃之母周凤,小名周大妹,出身贫苦农家,从小就心地善良且早晓人事,正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剧中演绎:周凤在十二岁时即能体恤大人们的夏日劳作之苦,自己采摘“青草”(熬煮凉茶的草药),煮好“青草凉茶”送到田头供劳作的大人们解渴、解暑。当听到大人们哀叹早稻遭台风而歉收,无力交田租日子难度时,小周凤也跟着伤心难过“泪暗流”,并发出虽稚嫩却很实在的疑问:“为什么满眼田园有耕种,种田人好日却难求?”当她在田间巧遇前来巡看“年冬”的彭藩(彭湃祖父)、黄爷两位田主,因拾宝不昧而受到彭藩赏识要给予奖赏时,她不要钱物奖赏,却为全村歉收的佃农陈灾求情,请求两位田主给众人减租。这一举动,足见周凤虽然出身贫苦,但她自小就不是一个只顾自家的小人物,而是心挂他人的有大爱之人。小周凤的聪慧仁善和心胸见地,使开明的田主彭藩顿感惊讶,不由感叹:“不是今日亲眼见,不知山坳藏凤凰”。这个情节的设置非常感人,清晰地揭示了周凤的思想基础,为其后来的人生故事作了有力的铺垫。

    如果说出身贫苦因而能怜贫恤苦是人之常情,未见特别,那么,当周凤后来嫁入彭家成了富家少奶之后,依然在接济穷亲戚,依然在怜贫恤苦,那就未必是人人能做到的了。一旦翻身就忘本者世上大有人在。在成为彭湃母亲之后,少年时代就心挂他人、悲悯大众的情怀依然在富家少奶周凤身上延续着,而这种情怀以及在情怀支配下帮助穷苦农家的善举,又自然而然地、深刻地影响并塑造着她的儿子——少年彭湃。说是先天的基因遗传也好,说是后天的耳濡目染也罢,我们看到的结果是:少年周凤的“为什么满眼田园有耕种,种田人好日却难求”之问,在她的儿子身上重现了,少年彭湃也向其母发出了“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种田人为什么无田”、“为什么世上要分穷人和富人”等等疑问。看,情怀延续了,被继承了!正是因为有周凤这样的母亲,少年彭湃从其母身上继承、延续了胸怀苍生、大德大爱的秉性和情怀,所以后来一接触到为劳苦大众求解放的革命思潮,彭湃便深深认同和接受,并坚定地走上了革命道路,直至无私无畏地为共产主义理想和信仰而献身。正如该剧“序幕”中彭湃就义前思念母亲的心声倾吐:“娘啊,我这一生若是树木,娘就是根土;我若是溪流,娘就是源泉……”

    作为富家主妇的周凤,原先并没有革命(改变命运)的现实需要,她只是按照她一贯的朴素善良的秉性,力所能及地扶危济困、怜贫恤苦。所以,当剧中演绎到彭湃留学归来要革自家的命、把田契还给佃户时,周凤受到强烈的思想冲击,一开始无法接受,他痛斥儿子败家,对不起故去的祖父。但当彭湃在祖父灵前,向母亲和兄弟们倾吐心中理想,喊出“愿消天下苍生苦”、愿天下“耕者有其田”的终极追求时,周凤心灵深处如同佛陀一般的大德大爱被彻底激发,她被深深触动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周凤终于做出了惊人之举,把帮彭湃保管的田契铺约交还儿子,助儿子成就了烧田契的壮举。在情怀这一方面,彭湃母子是天然相通的,这正如剧中第五场周凤在生死茫茫间回顾一生时所唱:“我的儿心怀天下苍生苦,败家只为兴国邦。体儿心志从儿愿,母子原是同肝肠。”因为与儿子彭湃“同肝肠”,所以周凤自然而然地成为革命的同情者、拥护者、协助者,甚至于在儿子、儿媳等都为革命献身之后,仍坚持着革命的理想,坚守着彭湃未竟的事业,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可信而感人。甚至于,剧中通过站在革命对立面的警察局长之口,点出了周凤的人物底色:“比彭湃还彭湃”。

    革命先驱彭湃与其母周凤,因为有着相同的情怀,这一对母子的人生是相互滋养、相互成全的。诚如剧作者范莎侠在“创作谈”中所言:“彭湃的成长离不开母亲大悲大爱情怀的蕴蔚,反过来彭湃的理想和情怀也深刻地影响了母亲……母子在人生路上互促共进,情怀人格交相辉映。”正因为剧作者对剧中人物理解得透彻,才能集中笔墨为我们呈现人物的思想境界,才能以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体现出信仰之美、情怀之美。

    值得一提的是,该剧的艺术构思非常巧妙,独具匠心:如戏的序幕,以身处龙华监狱的彭湃,在预感将为理想而献身之际,遥念母亲,与母亲进行隔空心灵交流而引出往事,这创意妙在不仅进戏快,也为后面的情节演绎留下灵动的空间。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民族歌剧《红流澎湃》在广东首演(组图)
·下一篇:彭湃的军事思想(图)
·追忆红色医生苏家麒(组图)
·徐向前在海陆丰的艰苦岁月(组图)
·海丰埔仔洞红色文化广场建成启用(图)
·一尊巾帼英雄雕像(组图)
·海丰红色圣地感怀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建设的实现路径探索——基于海丰农民运动的思考
·共产国际电文显示:彭湃1921年入党(图)
·迎接二十大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组图)
·海丰县委书记看望东纵老战士(图)
·“八一”双拥 夏日芬芳(组图)
海丰红宫红场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丰红宫红场”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海丰红宫红场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海丰红宫红场”。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