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七一”石峰村曾举行民间公祭告慰红军英烈。
8公里凉亭于上世纪60年代由该村第5生产队集体修建的,当时主要用于路人避雨和歇脚,前些年中坂村老人余礼堂等曾出资出力维修过。想到红军曾在这里与白军激战,还有多位红军在这里英勇献身,并在这里永生,管培德向当时的石峰5队社员和中坂老余征求意见,打算把这个简陋的凉亭取名为红军纪念亭,把每年的“七一”定为石峰村的红军英烈的公祭日,让村里的党团员和村民在这里举行祭示红军英烈的公祭活动,如果将来村里经济发展了,或有好心人捐助,再用现代建筑材料建一座高大的红军纪念亭。就这样,2006年七一前夕,石峰村党支部书记管培德和村委主任吴修忠等发动村民将8公里凉亭改名为小陶战役白粉山战斗遗址红军纪念亭,亭内的墙报简介简要介绍了小陶战役和白粉山战斗的概况;红军纪念亭内书永安市燕江诗社社长李廉德专门创作的挽联“浩气长存,青山有幸埋忠骨;松柏多情伴国魂”,外墙书写李廉德专门创作的对联“沿足迹继续长征家国固,慰英灵发扬传统子孙贤”。
2006年“七一”前夕,石峰村党支部曾发出了《关于邀请有关单位党员到石峰村参加庆“七一”红色记忆革命传统教育的邀请书》,永安市检察院、永安火电厂发电党支部和发电团总支、安砂水电厂、永安市老干局、永安智胜化工联合公司单位等党团组织都曾组织党团员到石峰参加过该村举办的庆“‘七一’红色记忆革命传统教育”活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原永安市老干局副局长张丽华、永安民间收藏家安孝义,省作协会员、诗人赖微和聂书专等均在第一时间参加了该村组织的红色记忆革命传统教育活动。石峰村的老百姓还在吴盛隆指认的地点上重修了红军墓。2006年7月1日这天,除了石峰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给无名红军烈士墓敬献了花圈;石峰村的老百姓按照当时招待红军的惯例,备下红米饭、南瓜汤、芋子杆等红军餐招待这批来自城里的“红军客人”,同时依照当地祭祖的风俗习惯用石臼打出白米餜,煮好鲜鸭,把供果供品送到红军墓前,虔诚叩拜。
小陶人黄成增和吴盛隆均证实,石坊是石峰村的旧名。据黄成增介绍,当时中革军委给红一军团的任务是“阻敌于永安、连城、朋口之间”。小陶、罗坊、安砂是当时中央苏区的门户,小陶战斗是由红七军团北上抗日引出的一场中央苏区保卫战。1934年8月23日,红一军团全部撤出洪田、小陶地区,经石峰、安砂、清流境内径往江西。小陶战斗之后,敌两个师沿姑田、连城方向,由东线进攻长汀。红一军团又由江西秘密运动到长汀,在长汀和连城交界的温坊,运用运动战的战术,消灭了敌人一旅又一团兵力,取得了红军长征前夕对敌反击战的重大胜利。1934年9月底至10月,红九军团、红一军团踏上了千难万险的长征之路。因此,小陶战役又可称为在中央苏区的门户展开的中央苏区保卫战。
2008年1月,小陶镇中坂村老人余礼堂自发捐资300元请来工匠在“青山有幸埋忠骨;松柏多情伴国魂”的挽联两侧绘上了泼墨写意画宋、竹、荷、梅。
石峰村的小陶战役白粉山战斗遗址红军纪念亭虽然简陋,但却是一座永远的丰碑,是永安老百姓在当地党组织的领导下自发寻找红军墓的过程中发现的一次重要战斗遗址。在这里不久可以亲身感受白粉山战斗的惨烈一幕,还可以眺望,甚至走到红军活捉敌营长的古战场衙岭战斗遗址,同时可以感受衙岭背后、文川河对面的另一个人迹罕至的小陶战役遗址大陶洋矮岭和大行贵山,是永安人民凭吊红军英烈的好去处。小陶战役白粉山战斗遗址红军纪念亭是永安老百姓用他们粗糙的双手为牺牲在小陶战斗中的近千名无名红军英烈竖起的第一座丰碑。为着新中国的成立而在永安英勇献身的红军英烈永垂不朽,小陶战役白粉山战斗遗址红军纪念亭永远是一座高大的丰碑。
2011年5月17日,笔者随同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正厅级巡视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福建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研究员林强在中共永安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陈木旺,永安市副市长严绍裕等“红军的客人”来到石峰村考察,未进石峰村,我们首先来到到位于小陶镇通往罗坊半村公路8公里处的小陶战役白粉山战斗遗址。青山依旧,红军松还是那么高大挺拔,红军亭内还增添了余礼堂老人请人绘制的泼墨写意画。而我们的队伍中,依然还有现已成为永安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的张丽华和始终对红军保持着深厚感情的民间文史收藏家安孝义。
与2006年七一前夕那次参加石峰村红色记忆革命传统教育活动有所不同,这次永安苏区行,张丽华和安孝义等五年前的“红色旅游发烧友”的肩上又增加了申报中央苏区范围的重任,申报中央苏区范围是还原永安苏区的真实历史,是为了对中央苏区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永安人民以及数以千计牺牲在永安这片红土地上的红军英烈有一个交代,是弘扬革命传统、造福老区人民的实际行动。因此,从这个意义来说,“原中央苏区县”的牌匾也是一座无形的丰碑。“要让丰碑永存,让丰碑变得更加高大”,这是我们这批五年前就曾到过小陶战役白粉山战斗遗址的“红色旅游发烧友们”共同的心愿;但这项紧迫而又重要的工作做起来还有许多文物、史迹要去挖掘整理,很多工作要去协调,一个共产党员和一个申苏时期的党史研究室主任的责任感使她感到时间不够用,因此,从石峰、吴地村和小陶村回来后,张丽华又考察了安砂镇老区和贡川镇农工会旧址,2011年七一前夕,张丽华写下了她的红色诗作《时间,我已浪费不起》,诗中写道——
时间,我已浪费不起, 理想和信念的永存, 我们在张家山第一个党支部依然鲜红的旗帜下, 庄严地把双手举起! 时间,我已浪费不起, 白发和皱纹的增添, 小陶村刘老汉刻骨的往事和冯老太太仍然鲜活的记忆, 我们在追忆我们铭记在心里!
时间,我已浪费不起, 安砂烈士纪念碑和贡川农工会石门的长影, 记录着英烈不朽的姓名和历史的缅怀, 青山和燕水作证,你们长眠在这里!
时间,我已浪费不起, 黑夜与晨曦的交替,东西南北匆忙的步履, 我们用一颗敬畏的心,虔诚地煮一锅感恩的沸水, 冲泡历史的酽茶,你们永远活在我们心里!
( 原载2006年6月16日《三明日报•周末特刊》B2版,本次发表前略有改动)
2006年7月1日,时任永安市老干局副局长的张丽华(左二撑伞者)就曾作为“红色旅游发烧友”参加了石峰村党支部发起的红色记忆革命传统教育活动(管其乾 摄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