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太阳河上架木桥
经过一个时辰的休整,按预定计划要离开太阳寺,继续北上。突然,三连副连长左文辉报告:“习书记,村庄边的独木桥年久失修,恐怕我们300多人难以通过,请各位领导前去查看。”习仲勋等队委领导来到太阳河边,只见河岸狭长,流水湍急,一根独木桥摇摇欲坠,确实难以通过。队委领导立即商量,要北上必须渡河或搭桥。要渡河,齐腰深的水,又会把战士们刚烤干的衣裤弄湿,显然不合乎情理,只有架一座木桥了。习仲勋让通讯员找来村主任文顺德(其子文官秀,75岁,以“文氏铁匠铺”闻名两当河川;其孙文战荣,51岁,现金洞乡太阳工作站太阳寺村党支部书记),问道:“文主任,我们想在太阳河上架一座宽一些的木桥,只要木料问题解决了,架桥就容易。”村主任文顺德听说要给他们架桥,高兴之情溢于言表。并说:“村上人早就想建一座宽一点的桥,就是架不起势,木料村上已经准备了些,还缺几根柱子,对面山上砍几棵青冈树就行。”事不宜迟,部队还要赶路,习仲勋迅速做出指示:“一连负责坎柱子,二连负责搬运乡亲们准备的木料,三连架桥。”一个多时辰,军民合作,一鼓作气,一座崭新的、又长又宽的木板桥架好了。乡亲们听说红军战士给他们搭建了一座新桥,圆了他们多年的梦想,拎着鸡蛋、红薯、洋芋、馒头、腊肉从方圆十几里赶到桥边送别。习仲勋站在桥上,深情地看着乡亲们,握着文主任的手说:“乡亲们,我们是咱老百姓的队伍,是中国工农红军,架桥修路是我们应该做的,大家的心意领了,但东西坚决不能收。太阳寺这个地方山青水秀,物产丰富,民风淳朴,希望大家勤劳致富,早些把草房盖成瓦房,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乡亲们,天快黑了,我们还要赶路,有重要任务执行,后会有期!”太阳寺的老百姓夹道送别,看着习仲勋指挥队伍浩浩荡荡向前川方向而去,洒下了感激的泪水!为了怀念习仲勋的这支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第五支队,老百姓就把这座木桥命名为“红军桥”,80多年来,不断加固维修,一直完好无损,不仅大大方便了两岸百姓的生活,而且方便了南来北往的客商。
发表于《西北军事文学》2015年第3期“美丽中国”栏目
内容提要:此文写了两当兵变前后,发生在两当河川鲜为人知的习仲勋的故事。两当兵变主要领导人习仲勋进驻两当后,在车马店秘密策划、部署兵变,在指挥部安抚张家大院后生张铨、召开紧急会议,撤出战斗,向北挺进。兵变后队伍一路急行军,沿途屡遭敌匪的袭击,但习仲勋临危不乱,遇事冷静,谦和有礼,还时时处处牵挂当地百姓的疾苦。其中,对张铨的深夜叮嘱,对韩大爷、董全保、张志财的悉心关怀,对土匪余孽的谆谆告诫,对太阳寺村民的道歉和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殷切期望,以及补栽小槐树、搭建木板桥等普普通通的事例,表现了习仲勋在参加革命初期就热爱群众、关怀百姓、一心为民的高尚品德,是他成为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卓越政治工作者和军事指挥员的光辉起点,为毛泽东称赞他是“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做了最好的注脚。
作者简介:苟昌盛,男,甘肃通渭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中国博物馆协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陇南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文史研究中心研究员。出版专著《中学文言文扩展阅读与训练》《教研成果选集》两部,编著三部,出版诗集《温情至爱》、散文随笔集《为了太阳》。现供职两当兵变纪念馆宣教科科长(副县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