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市高柳镇东朱鹿村,立村已有千余年历史,沿着曲折的村中小路,随处可见古朴的老屋。这些老屋多是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保存下来的。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是中共益都县委驻地,有“小苏维埃”之称。仅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该村就有35名烈士壮烈殉国。同时也为我党造就了一大批高、中级干部和地方领导骨干。该村的陈毅斋(陈伯强)曾任解放军后勤部参谋长,陈景三曾任福州军区参谋长,陈凤九曾任山东省纪委书记,王云祥曾任水产部海洋企业局局长,彭飞曾任总政群工部副部长、全军政治工作学科顾问。
8月31日下午,在东朱鹿村主任王海玲和青州市原朱良镇文化站站长陈春亮的带领下,我陪同潍坊晚报李早花记者来到村子中心大街南侧一个古老宅院遗址,参观采访东朱鹿村战时重地“兵工厂”遗址和神秘的“兵工”往事,现仅存的有着千年历史的三棵古槐仿佛依然在向人们述说当年的烽火岁月。站在这座古老宅院遗址前,当我们怀着虔诚的心情去寻觅前辈们不经意间留下的痕迹时,才发现岁月的风霜、烽烟的洗礼,已经让那一段“兵工厂”工业史话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而也只有这被保留下来的“兵工厂”遗址,才使得我们有机会目睹了在70多年前的烽火岁月,这很少有人知道的地方被有意遮盖的本来面目。几十年来,“兵工厂”虽然被通街修路等原因而拆除,但人们并没有将它遗忘,平日里时常还有新闻记者、历史研究者和旅行者前来“兵工厂”遗址寻访考察,将它记录于笔端、收录于镜头,留下无数沉重的思考和感慨。正如陈春亮说的,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财富,值得我们去怀念、去发掘、去保护、去利用。
陈春亮向记者介绍说,抗日战争时期,我军的枪支弹药大都是从鬼子汉奸手里夺来的,有些枪支经常需要修理。随着部队的不断壮大,需要修理的枪支越来越多,于1939年10月,益寿临广四边县委决定在东朱鹿村建立战时重地“兵工厂”,由尹炳章、陈凤山同志负责筹建。经过短暂的准备,“兵工厂”在一座五间青砖灰瓦的老房子里诞生了。其中还有地下室和地道通往村子外面,地下工厂有着很强的隐蔽性和战略性。鲜为人知的地下室和地道神秘而诡异,有人说,它四通八达,其宽度可以容纳两人并行,向西可连接北阳河,向东北可以连接通往寿光的的交通线;还有人说,地道的中心,就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战时兵工厂“地下室”,高达2米。遗憾的是,我们今天却无法再找到这些地下室和地道。 “兵工厂”建立后,由于战时需要,经常流动在高家庄、南星落、曲屯等村。1942年,由于战争形势需要,该“兵工厂”与牛头镇清东地委“兵工厂”合并。听着陈春亮的介绍,瞬间将记者思绪拉回了战火纷飞的年代。
当时,“兵工厂”有干部职工20余人,主要任务是修理枪支,制造大刀、长矛、手榴弹、地雷等武器。
“兵工厂”分为5个组:机修组,专门修理枪支;翻砂组,专门铸造手榴弹;木工组,负责制作枪杆子等等;白铁组,负责白铁等材料加工;后勤组,负责材料供应。
当时的生产水平很低,主要是修理枪支,土法制作步枪,子弹、手榴弹、大刀、长矛、地雷等。
步枪子弹制作过程,首先将收集来的废子旧弹壳,冲出废泡,再用铜元砸成薄片,做出炮子,安装到废子旧弹壳上,然后用铜元砸成的薄片卷成子弹头,装上炸药,就做出了子弹。
手榴弹制作过程,是将收集的废铁,熔化铸成弹壳,装上用硝酸等材料制作成的炸药,就做出了手榴弹。
同时,也研制炸弹,地雷,导火索等武器。用三阳牌火柴,7-8支一小捆,与自造的小铁锉弄在一起,铁锉上涂上油漆,加火调匀后,再调上糊状的炸药混合物,待干后既成。一拉导火索,五六秒钟就可爆炸。
他们还研制了五0小炮。经过发射实验非常成功,在攻打日伪军臧台据点时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