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是知识青年的简称,特指我国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在中学毕业或尚未毕业就被分配到农村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初、高中青年学生。当年,全国大、中城市“上山下乡”分配到漳平老区的知青,从1978年底前调离农村或至1979年初返城离开漳平老区,至今已有30个年头了,这些知识青年绝大多数的年龄均已年过半百,少数的已经退了下来,但他们对漳平老区的发展、进步,所起的作用是不可磨灭的。可以说,近10年的朝夕相处,他们和老区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漳平老区人民已把“知青”深深地刻在了自己的记忆里,知青也念念不忘把漳平老区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现在,漳平老区结合当前的发展思路,在实施各项具体发展举措的同时,提出要“挖掘推出知青文化,建立具有体验功能的老区知青馆,再现和体验当年的知青生活”,即建立一个“具有体验功能的知青馆”,这对于弘扬知青精神,凝聚力量,加快漳平老区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建立知青纪念馆,可以满足知青和部分群众的良好意愿
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由全国大、中城市“上山下乡”分配到漳平老区“插队落户”的知青,从总体上看规模不很大,据《漳平县志》和有关资料记载,1968年12月漳平老区首批上山下乡知青125人,在1969年12月,漳平老区才安置晋江和其他城市知青2215人。到1970年,全县共接收安置厦门、晋江、福州等地知青10194人,其中晋江知青1468人,全县知青安置在13个公社105个大队,创办98个知青点。但当时全国的初、高中青年学生都要“上山下乡”到农村“插队落户”,是我国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一个特殊现象。在大、中、小城市,几乎每户都有“上山下乡”知青,有的好几个,对家家户户的震动和影响很大。特别是知青,他们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青年时期,被迫中断学业而走向社会,对他们的震动和影响更为激烈,后来有些知青之所以有成就,他们的起步是从当知青开始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特殊历史条件下的这种特殊现象,虽然人们已开始逐渐淡忘,但知青的家人仍记忆犹新,如有机会,有不少人希望来到自己亲人曾经“上山下乡”的地方,看一看或体验一下亲人原来的劳动和生活情况,包括一些知青的子女也很想了解和看看父辈们当年“插队落户”的真实情况。知青就更不用说了,前来探视的心情更加迫切。这些知青,当年他们在漳平老区乡村劳动了约十个年头,与当地的农民一起艰苦创业,积极为农村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他们不仅与漳平老区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而且对“第二故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对农村山区的建设和发展也都十分关心。
从知青调离或返城到现在已经有30年了,当年知青“上山下乡”的地方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旧的环境已荡然无存,所到之处几乎是贺知章“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两句诗的写照,他们有一种不满足感,特别是有的知青,当看到老区的发展虽然很快,但与沿海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后,很想为老区人民做点事情。由于到漳平老区的知青主要来自于晋江沿海,因此,目前有不少人和不少知青提出,希望我们多加强与晋江知青的联系和勾通,争取得到知青的支持和帮助,并建议组建漳平知青馆,有的知青还为建立知青馆,征集了一些知青当年用过的物件,个别有实力的还表示愿意提供帮助。这是我们建立知青文化展馆的一个现实意义。
二、建立知青纪念馆,对于提升漳平经济和旅游业发展将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近几年来,不少知青携带儿女前来漳平老区,到当年劳动过的地方、住过的房子、管理过的林地等进行探视,看望老同志和老同事,寻访有关的人和事,并边看边向子女讲解当年的艰苦环境,向子女进行艰苦奋斗优良传统教育,然后再到漳平老区各景点旅游观光。在2000年前后,即知青到漳平约30年之际,他们相互邀约,少则几人,多则几十人集体回漳平老区观光,使我们应接不暇,给漳平老区的旅游事业带来了生机。同时,他们的到来,还为当年“上山下乡”的地方添砖加瓦,积极为当地的希望工程、造福工程等公益事业捐赠,仅晋江知青十年来为新桥中学捐款、颁发奖学金100多万元,有些还到“插队落户”的地方投资兴办企业,促进漳平老区的经济发展。
漳平,地处福建南部,有“三区三乡一枢纽”的特点。即老区、矿区、林区和花乡、画乡、茶乡以及地处闽南金三角的圈沿和泉州、漳州、龙岩、三明的结合部,鹰厦电气化铁路纵贯南北,漳龙坎、漳泉肖铁路横穿东西,是闽西南乃至闽粤赣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福建西部旅游的出入口,漳平老区的旅游点以亚热带气候,境内群峰叠嶂,山峦起伏,溪涧纵横,自然人文景观众多,有天台山、九鹏溪、王景弘故里、仙鹤潭瀑布、橘子洲樟树林等,绿色资源丰富,盛产花卉、蔬菜、水果、水仙茶、食用菌等,享有“金山银水绿宝”之美誉,被国家命名为“中国花木之乡”。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两度泛舟游览九鹏溪,漳平籍的明代航海家王景弘就从这里走向世界…目前,天台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九鹏溪风景区逐渐成为闽西地区绿色生态旅游胜地。但尚缺满足部分群众,特别是当年知青意愿的知青馆。
根据掌握的情况,目前全国只有极少数的知青点(馆)。而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发生在我国的知青“上山下乡”到农村“插队落户”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下的特殊现象,不仅对我国的大、中城市影响大,而且对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的影响也极大。当时,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还成立了知青工作领导小组,漳平老区还采取“三充实”、“五个一样”的措施,做好知青工作,全县还为知青修建住房128座、合计1259间,总面积为19058平方米,处理了破坏知青案件30多起,在当年,可以说,一提到知青便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前几年,在我国文坛上,一度时期还出现过“知青文学”现象。但知青只占总人口的少部分,大部分人并未经历过知青生活,他们希望对知青当年的生活作一些了解,有的也希望作些体验。如果我们能及时建立一个知青馆,那就会为漳平老区增加一个新的旅游亮点,吸引更多的知青和游客前来旅游观光。这是我们建立知青文化展馆的又一个现实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