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陕甘苏区红军学校教育的意义
陕甘苏区红军学校教育,造就了一支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为代表的政治素质高,纪律观念强,群众基础好的军政干部队伍。许多学员毕业后成为各条战线的精英。七大召开时,陕甘宁边区144个代表中,有30多人出自陕甘苏区。他们不仅为陕甘红军的壮大和根据地的创建做出了特殊贡献,为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立下了丰功伟绩,而且为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事业再建殊勋。
陕甘苏区红军学校教育,加速了西北红军的壮大和正规化进程,策应了各路红军的战略转移,向中央告知了陕甘苏区存在的信息。虽然陕甘红军没有参加长征,但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消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在各路红军长征开始后,牵制了大量的国民党军队,使蒋介石在围追堵截中央红军和“围剿”陕甘红军中南北不能相顾,兵力分散,客观上减轻了长征中红军的压力。陕甘红军的英勇战斗引起了《大公报》的报道:“全陕北二十三县几无一县不赤化,全陕北赤化人民七十万,编为赤卫军者二十万,赤军者二万”。实际上告知了陕甘苏区的存在和陕甘红军力量的壮大,成为党中央及各路红军落脚陕甘的向导。
陕甘苏区红军学校教育,为“南梁精神”的形成提供了实践基地和精神内涵。红军学校教育使西北共产党人和陕甘红军全体指战员胸怀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他们面对数十次武装起义的挫折及红军和根据地创建过程中的失败,百折不挠、至死不渝。在工作和学习中,他们率先垂范,面向群众,关心群众疾苦,在根据地形成了“只见公仆不见官”的和谐景象。虽然陕甘苏区红军学校教育培养的干部有限,但这些干部具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从不计较个人的名誉和得失,即使受到错误的排挤和打击,也始终服从组织决定维护党和红军的团结统一,体现了崇高的精神风貌和人格风范。
陕甘苏区红军学校教育,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干部培养体系。教学方法摒弃了死记硬背和注入等旧方式,采用启发和讨论的民主方法。在教学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组织学员参加生产劳动和群众工作,形成了自主学习和勇于实践的能力,对巩固根据地政权建设和加快红军正规化进程,具有重要的作用。
陕甘苏区红军学校教育传播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广大领导干部将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陕甘革命实际相结合,坚持走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在领导作风上克服了教条主义和“左”倾错误,形成了实事求是、敢于创新的工作作风,创造性的建党、建军、建政和开展武装斗争,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提供了重要途径,为陕甘红军正规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积累了宝贵经验,对今天军事院校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