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定桥革命文物陈列馆位于沪定桥楼的对面。这里收藏了当年红军长征时留下的物品约150件,还展览着详细的文献、资料说明与图片。
开放时间:上午8:00至下午5:00
泸定桥位于县西之大渡河上,修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次年五月峻工,距今295年。
桥身共由13根铁链组成,其中底链九根,扶手四根。每根铁链由862至977节铁环相扣,均由熟铁锻造,每根铁链重1300-1800km。桥身净空103.6m,宽2.9m。桥东西两端各有桥台一座,全用条石砌就,下设落井,并有生铁铸成的地龙桩与卧龙桩,用以锚固铁链。落井之上建有桥亭,飞檐翘角、古朴大方。西端观音阁下有康熙题写之《泸定桥》石碑,桥东有《御制泸定桥碑记》。
解放后。在桥东建有《泸定桥革命文物陈列馆》。
泸定桥是大渡河上第一座稳固的大铁索桥,而一改以往依靠笮桥、溜索与牛皮船横渡的历史。1935年5月29日,长征途中的红军在这里取得了“飞夺泸定桥”的伟大胜利,谱写了中国历史上壮丽的篇章,毛泽东同志为此而写下了“大渡桥横铁索寒”的壮丽诗篇。自此泸定桥名扬手四海。
泸定桥是横跨甘孜州泸定县城西大渡河上的一座古铁索桥。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四川巡抚能泰上奏康熙,提出“距化林营八十里,山址坦平,地名安乐,拟即其处仿铁索桥规制建桥。”康熙“诏从所请,于是鸠工构造”。1705年动工,1706年5月15日合龙告竣。康熙帝“赐桥名曰泸定”,并作《御制泸定桥碑记》,题定“泸定桥”桥名,分别于桥东、桥西镌刻立碑。
泸定桥结构奇特,主体由十三根铁索和东西桥台组成,桥台水平距离100米,十三根铁索横贯其上,其中九根作底索,余下四根各分两边作扶手。底索上铺桥板。桥面长101.67米,桥身底索侧边相距2.7米。东西桥头台用条石砌成,形如碉堡。东桥头建在乱石河滩上,高14.5米。西桥头建在岩石上,高5.2米。东西桥头台内各有落井一口,井内埋着与桥身相平行的地龙桩。地龙桩东落井7根,西落井8根,东西落井内地龙桩下各横卧一根卧龙桩。地龙桩和卧龙桩均用生铁浇铸。桥身的13根铁索通过西东西桥台,用锣锅绊牢固地固定在卧龙桩上。为保护桥台和落井,在桥台上各建木结构亭一座,飞檐翘角,十分美观。
泸定桥以铁构件为主,13根铁索由12164铁制扣环连结而成,重约21吨,加上其它地方的用铁量,总重约40吨。
红军强渡大渡河和飞夺泸定桥成功,打破了蒋介石妄图把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的反革命迷梦,是红军长征中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胜利。
1980年9月,在《御制泸定桥碑》所在地建成泸定桥革命文物陈列馆。1985年3月,邓小平题写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碑名。1985年9月27日,胡耀邦视察泸定桥时,挥毫题写了“飞身可夺天堑,健步定攀高峰”十二个大字。现镌刻在东桥头大门两侧。1986年10月18日,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在离西桥头不远的沙坝落成。
泸定桥位于县西之大渡河上,修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次年五月峻工,距今295年。
桥身共由13根铁链组成,其中底链九根,扶手四根。每根铁链由862至977节铁环相扣,均由熟铁锻造,每根铁链重1300-1800km。桥身净空103.6m,宽2.9m。桥东西两端各有桥台一座,全用条石砌就,下设落井,并有生铁铸成的地龙桩与卧龙桩,用以锚固铁链。落井之上建有桥亭,飞檐翘角、古朴大方。西端观音阁下有康熙题写之《泸定桥》石碑,桥东有《御制泸定桥碑记》。
解放后。在桥东建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