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陆战博物馆“复原”淮海大战 |
2007-07-23 19:14:07 |
来源:扬子晚报 |
作者:余薛庆 郭小川 王传晴 李星昀 摄影 徐 剑 策划 杨志敏 |
浏览次数: |
|
|
|
|
创作人员利用3台升降机、3台架子车,在这块环形画布上昼夜创作。这幅全景画上,既有硝烟弥漫、火光冲天的大场面,也有细节刻画。由于画面上人数众多,就连主创人员也没有数清,上面到底有多少人。
据悉,创作完成这幅巨作,画家们仅颜料就用去6吨多。
一根小竹竿却是国家一级文物
1959年7月,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刚刚筹建,就成立了“建塔办公室资料处”,负责搜集与淮海战役有关的文物资料。此项搜集工作直到现在都一直在进行。为丰富新馆的展品,2004年前后,纪念馆的几位女同志南下北上,走访中央首长及夫人,征集到一批有较高历史价值的珍贵文物和图片。
现在,陈列在新馆内的文物多达3000多件,其中有1000多件是新征集来的珍贵史料。从当年最先进的飞机、大炮、坦克到原始兵器大刀、长矛、梭镖等应有尽有,甚至还有粪锄子、小车绊、汽灯、手推车等等简单的生产生活用具,它们都静静地安卧在展厅内。这些展品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每个故事又都反映了一段不朽的历史。
在二楼人民支前厅中一个展柜中有一根一米多长的小竹竿,这是新馆内最不起眼的展品,但它却是国家一级文物。它的主人是支前特等功臣唐和恩,唐和恩在这根竹竿上记录了他当年奋勇支前的足迹。
唐和恩家住山东莱东县,1948年秋,上级安排唐和恩给前线运送粮食,他随身带了一根一米多长的小竹竿,累了,用它当拄棍;过河、涉水、踏雪时用它探路。唐和恩还把支前所走过的地方,用针尖刻在小竹竿上面,作为一个永久的纪念。到淮海战役胜利时,唐和恩在小竹竿上面一共刻下了山东、江苏、安徽3个省的88个村庄和城镇的名字,行程1500多公里,胜利完成了支前任务。上级嘉奖了唐和恩,这根小竹竿的故事,也成为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小竹竿的故事后来被搬上银幕,唐和恩就成了电影《车轮滚滚》中的生活原型之一。
在新馆里,还陈列着一副担架,它是馆内最“坚硬”的藏品,见证了胶东招北担架队六分队抢救伤员的感人事迹。淮海战役刚开始时,碾庄外围打得很激烈,担架队上火线来回抬了两趟伤员,但前方还有一部分伤员需抬回来,这时天已大亮,容易被敌机发现,民工们却坚持又上前方抬伤员。在回来的路上,他们遇到12架敌机低空盘旋,担架队员迅速地用柳枝伪装好,盖在伤员身上,然后继续赶路。从淮海战役开始到结束,这支钢铁担架队共抬运伤员999名,7名担架队员光荣牺牲,华东支前委员会奖给担架队“坚如钢铁”奖旗一面。在支前厅,一副纳鞋底用的夹板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是当年开封的一名普通妇女任大娘连夜为解放军赶做军鞋用的。战事紧张时,任大娘就把妇女们组织起来,为部队日夜赶做军鞋。一双双针脚稠密、底子厚实的军鞋通过任大娘的手赶制出来,送到了子弟兵手中;在展馆内,还存放有一艘破旧的小木船,这是当时鲁西南、鲁西地区群众往前线运送粮食船只的其中一艘,当时,这个地区1194艘民船,相继加入军粮转运,从1948年12月2日开始的20天时间内就转运军粮1353万斤。
|
|
|
|
|
|
 |
|
|
|
|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