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重庆渝中区上清寺转盘,车来车往,人流如织。
繁华喧嚣几步之遥,静卧着几幢方砖砌就的青灰色建筑,这里便是闻名遐迩的特园———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3月16日的午后,记者来到这里,几名工人正在做最后的修缮,半个月之后,扩建整修后的陈列馆将正式开馆。
一座历史名城的深厚统战底蕴
80多处遗址见证患难与共风雨同舟
特园始建于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这里原本是江西会馆的一块坡地,后被时任川军总司令部行营参谋长的鲜英买下,并在此造室建园,因鲜英之号“特生”而被命名为“特园”。
1937年底,国民政府迁渝及1938年10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退守重庆后,当时的机关、工厂学校、社会团体,如云集潮涌般地涌入重庆,市区人满为患,住房骤然紧张。
由于特园地点适中,环境安静,庭院宽敞,加上鲜英的豪爽好客,特园也因此成为抗战政治文化沙龙的聚集地,许多社会贤达、文人名流、民主人士常在这里聚会。
“当年的特园鲜宅里,经常是高朋满座,胜友如云。”重庆红岩联线党委书记厉华告诉记者,1938年底,中共代表董必武和周恩来先后抵渝,当时国民党密令重庆一些公共场所不准租借给共产党开展活动,以阻止其与民主党派和进步人士的联系。董必武与鲜英早就认识,他陪同周恩来前去探问鲜英能否提供特园作为中共与各界人士共商国是的场所。鲜英当即应允并毅然开放自己的住宅———特园。从此,特园成为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重庆办事处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场所,成为抗日战争时期民主运动的重要聚集地,被董必武同志誉为“民主之家”。冯玉祥将军题写的“民主之家”横匾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除特园之外,重庆还有80多处与统一战线历史密切相连的遗址,见证了中共第一代领导人与民主党派领袖患难与共、风雨同舟的珍贵场景,记录下双方倾心畅谈、肝胆相照,共商合作大计的感人篇章,写下了多党合作光辉历史的光彩一页。
在这里,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南方局,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旗帜,以中共代表或国民参政员的身份进行国共合作,广泛开展对国民党民主派、社会各界的统一战线工作,发展壮大了进步势力。
在这里,毛泽东与国民党谈判,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政治协商”由此得名,为在国统区形成第二条战线奠定了基础。
在这里,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九三学社和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等民主党派相继成立,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患难与共,为建立新中国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这里,留下了宋庆龄、何香凝、柳亚子、张澜、黄炎培、沈钧儒、罗隆基、章伯均、郭沫若、章士钊、马寅初、许德珩、史良、马叙伦等著名民主人士开展爱国民主运动,同中国共产党团结奋斗的光辉足迹……
解放战争时期,特园又一度成为民盟重庆支部和西南地区组织的活动场所。1948年,经民盟营救出白公馆、渣滓洞监狱的一批进步民主人士出狱后就来到这里聚会。
一处“精神富矿”的开发利用
建立全国首个统一战线传统教育基地
70多年后的今天,新中国的历史已经翻到了实现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崭新一页。然而,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间团结合作、肝胆相照的历史财富,仍然具有巨大的精神力量和时代价值。
为了充分开发利用这一处“精神富矿”,2004年3月,中共中央统战部决定,在重庆建立首个“中国统一战线传统教育基地”。
2005年1月20日,在基地挂牌仪式上,时任民盟中央第一副主席张梅颖激动地表示,选择重庆建立中国统一战线传统教育基地,可以说是实至名归,意义重大。这块牌子不仅挂在重庆这片热土上,还将挂在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后来人的心中,激励着他们接过薪火,代代相传。
按照中央统战部的要求,市委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整合资源、形成优势,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全面整合各方资源。在坚持充分利用已有陈列馆、展览馆、统战人士故(旧)居等载体的基础上,对全市的统战资源进行了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全面整合,先后挖掘整合统战教育景点80余处,建立起以“特园·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为龙头的统战宣传教育联线,由全国著名文化管理机构红岩联线统一管理。
2008年5月12日,耗资3000多万的“特园”正式开馆。开馆仪式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说,特园是第一个反映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共同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实现自身发展壮大历史的综合性展馆。它必将成为民主党派史、多党合作历史传统教育的一个重要平台,从而引导广大成员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的优良传统,深刻理解认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历史传统与优越性,深化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政治交接学习教育活动,更好地推动多党合作事业全面发展。
基地的建设发展,一直受到中央和地方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
2009年2月,来渝考察调研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参观了重庆特园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
贾庆林指出,特园作为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发展的历史见证,不仅给我们留下了多党合作的光辉历史,而且留下了统一战线事业薪火相传的宝贵财富。要认真总结60年来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的宝贵经验,广泛开展多党合作历史和光荣传统教育,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共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光辉未来。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薄熙来也专门指出,特园的创建,就是要珍视历史、仰慕先贤,追寻伟人足迹,教育一代新人。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一直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今后更要薪火相传,共创未来。
一本以史育人的鲜活教材
15万余名海内外参观者感受心灵震撼
据市委统战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市委统战部将参观基地纳入统一战线“三支队伍”教育培训体系,作为“课堂教学+参观考察+实地调研”分段式教学的第二课堂和各民主党派开展政治交接、过特殊组织生活的会场,创新干部培训方式。
2009年3月,特园被确立为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学基地,正式成为全国党外人士学习培训的重要基地,先后承接了来自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和北京、杭州等地的十多班次300余人的培训学员,逐步发挥出基地的教育培训和辐射作用。
2009年11月中旬,冒着绵绵秋雨,天津市统战系统第十期处级培训班的学员,参观了特园、红岩村、渣滓洞和白公馆等传统教育基地景点。
参观结束后,所有人陷入沉思,历史与现实的时空转换,奋斗与牺牲的场景再现,令这批年轻统战干部的心灵深受震撼。
在留言簿中,学员之一、民革天津市委员会的赵秀丽这样写道:走进红岩革命纪念馆和特园,真实地感受到中国建立统一战线的道路有多么艰辛和曲折,深刻懂得为什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参观促使我们年轻党员增强了责任感和紧迫感,必须尽早尽快地接过民革的光荣传统———自觉接受共产党的领导,积极地参政议政,为国家和天津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和发展献计出力。
迄今为止,基地先后接待了来自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国内外的15万余名参观者,这其中既有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和统战部门的同志,也有市民群众、港澳台以及海外各界友人。他们和赵秀丽一样,无一例外被这本“鲜活教材”深深感染。
台盟中央宣传部部长安宗国表示,看完展览“很受教育”,展览浓缩了八大民主党派的历史,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是一部难得的教科书。
大连公路集团工作人员温德坤来渝出差,特意抽出时间前往陈列馆、桂园等地参观,并写下一首小诗:“山城吾行急,不忘来拜祭。伟哉家中华,壮哉合作史。”
来自港澳台和海外的参观者同样心情激荡。
日本《新华侨报》记者肖静,许洪烈参观后留言:“展览内容使我们深感震撼,前人为国家民族所付出的牺牲能让后代知道,这是激励、是鼓舞,让我们受到深刻的启发!”
全球华人华商联合总会主席团特别助理吕阳盛赞陈列馆展览“非常好”,认为这为海内外有识之士开了一个回顾、学习、共叙的平台,并建议收集和展示更多在海外的文物。
参观完基地的若干景点后,来自台湾立法院的朱凤芝如此留言:“多党合作创伟业,爱国爱乡一家人。”
一位署名“90年代新一辈”的参观者,道出了年轻一代的感悟:“重温历史,记住历史,创造历史。”
一大内涵丰富的统战文化品牌
发挥宣传、教育、培训、研究四大功能
2009年2月11日,来渝考察调研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视察特园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时,明确要求进一步完善陈列馆的功能,更好地发挥全国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爱国教育基地的重要作用。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迅速启动了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扩建工程。
该工程启动后,市委书记薄熙来亲自审定陈列馆设计方案和主雕塑方案,并亲赴现场查看雕塑大样,多次到陈列馆检查指导布展工作。
2009年6月,“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历史陈列、中国无党派人士历史陈列”开展仪式暨“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重庆历史研究基地”揭牌仪式在我市举行,标志着全国首个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历史陈列和统一战线历史研究基地也落户重庆。
2011年3月,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新馆建设和布展已圆满完成。新馆建成后,展馆总建筑面积10341平方米,其中展览面积6453平方米,由序厅、八个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展厅及场景复原展厅共12个单元组成。
展馆内共存史实资料120余万字,历史资料图片1500余张,其中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期间的7张图片是首次与大陆观众见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