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专题>>浙江红色旅游>>最新动态>>正文
浙江60年光辉历程给我们的启示
2009-10-08 11:04:13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收藏】 E-mail推荐:

  交通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支撑。全省铁路营业里程由1949年的390公里增至2008年的1306公里。1971年实现了全省县县通公路,2002年建成了全省“4 小时公路交通圈”,公路通车里程由1949年的2197公里增至2008年的10.37万公里,高速公路达3073公里。宁波—舟山港成为世界级大港。民用航空有杭州、宁波、温州等7个机场,通航城市188个。杭州湾跨海大桥、舟山大陆连岛工程、萧山机场扩建等大型工程项目的兴建,使全省形成了四通八达的综合交通运输网。

  水利兴则天下定。清代中叶到民国期间,水利长久失修,江堤海塘千疮百孔,浙江经常处于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悲惨境地。1911年到1948年38年中,浙江曾发生水灾29次,旱灾21次。1922年60多个县大水,1934年70个县大旱,全省耕地有一半以上受灾,灾民流离失所,饿殍遍野。新中国成立后,浙江省委、省政府带领人民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水利建设热潮,从各地大小水库和珊溪、汤浦、曹娥江大闸,到防台御潮的千里标准海塘、防洪减灾的千里江堤、百城防洪工程等众多的重大水利建设设施,为浙江农业的发展和百姓的安居乐业构筑了一道道护卫生命的“万里长城”。

  科技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脊梁。解放前,浙江科技基础极为薄弱,1948年科研机构仅有科研人员100余人,其中相当于工程师职称的只有16人,全省只有科技人员1302余人。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开展科教兴省和创新型省份建设,率先改革科技体制,建设公共创新平台,全面提升科技、品牌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和拉动作用,大力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2008年,全社会科技投入达到619.5亿元,比有统计数据的1990年增长71倍,年均增长26.8%,R&D(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由0.23%提高到1.61%。目前,全省已有318家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其中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02家,占全国总数的近十分之一,总数居全国之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解放前夕,全省仅有10座电影院,1个电影队,28个专业剧团,41座剧场,2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101个民众教育馆。当时,全省人民平均每年只能看到0.15场电影。文化设施极其匮陋,文物古迹横遭破坏,许多戏曲濒临湮灭,号称“人文渊薮”的浙江文化事业日趋衰败。新中国成立以来,浙江文化事业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推动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多项指标列居全国前列。到2008年底,全省1215个乡镇和32976个行政村的有线电视联网率分别达到99.6%和98%以上。全省县级文化馆、图书馆覆盖率分别达96.7%、87.8%,乡镇文化站的覆盖率达到66%,70%的行政村因地制宜建成了村级文化活动室。浙江文化事业的发展,为浙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解放前夕,全省人口中文盲占80%以上,大中小学在校生加在一起只有90.6万人,仅占当时全省人口数的4.3%,成人业余教育几乎是空白。60年来,浙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不断完善,水平不断提高。在全国率先基本普及从学前三年到高中段的十五年教育和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流动人员适龄子女的入学率达97.5%。高等学校由1949年的4所增加到2008年的77所,在校大学生数由1949年的3112人增加到83.2万人,平均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数从1949年的1.5人增加到169.5人。目前,普通高考录取率达7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40%,高等教育已从“独木桥”走向了“立交桥”的大众化阶段。

  医疗卫生是造福人民的事业。解放前,浙江是霍乱、鼠疫、天花、白喉、疟疾、血吸虫、钩虫、丝虫、姜片虫等传染病、地方病严重流行的地区之一,呈现“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悲惨景象。1949年,全省医疗卫生机构甚少,设备简陋,技术力量薄弱,仅有288所医疗机构、12122名卫生人员、6081张病床。新中国成立60年来,浙江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覆盖城乡的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疾病防治能力不断增强,医疗保障覆盖人口逐步扩大,卫生科技水平迅速提高。到2008年底,全省已拥有医疗卫生机构15870所,卫生人员275047名,病床155622张,每千人拥有医生数由1949年的0.43人增加到2008年的1.99人。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全省平均预期寿命由新中国成立前的约35岁提高到现在的76.6岁,百岁老人也由1953年的5人上升到 2007年的917人。

  浙江60年的辉煌巨变启示我们:一个地区的发展,只有从国家和时代的坐标上去认识,才能更加准确;一个社会的变革,只有从历史和现实的对比中去把握,才会更加清晰。所有亲眼见证这60年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所有亲身投入这60年伟大变革并贡献自己力量的浙江儿女,都有理由为如此的成就感到自豪,都要倍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

  六、人民:创造历史奇迹的根本动力

  新中国的成立,彻底改变了浙江人民受剥削受压迫的社会地位,使他们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成为社会主义的参与者和建设者,从而开辟了人民群众自觉创造历史的新时代。60年来,浙江最深刻的变化体现于人民,最根本的实惠共享于人民,最强大的动力蕴藏于人民。

  浙江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铸就了浙江人兼容并蓄、义利并举、求真务实、发愤图强的优秀精神品格。新中国成立以来,浙江人民秉承深厚的传统文化,融合新的时代要求,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浙江精神。从“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到“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其最本质的核心是创业创新。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优秀品质,一旦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结合在一起,就会形成一种新的品格,进入一个新的境界,在伟大的历史变革中产生排山倒海的力量。

  60年来,浙江人民在历史的创造中留下了他们平凡的身影:在川流不息的队伍中喜送公粮的农民,在隆隆的机器声里彻夜生产的工人,在灯火通明的教室里朗朗诵读的孩子,在巨浪翻腾的大海边守卫边防的战士,在赈灾救灾捐款箱前排成长龙的市民,在市场大潮中酝酿伟业的“浙商”……

  60年来,浙江人民在伟大的业绩中写下了他们不平凡的名字:第一代农业劳动模范陈双田,工人锅炉专家陈有生,著名劳动模范、农业集体化带头人罗祥根,我省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组织者许桂荣,大陈岛早期建设者王宗楣,以改革先行者名闻全国的步鑫生,中国第一位领到营业执照的个体户章华妹,中国民营包机第一人王均瑶,中国第一座农民城的建设者陈定模,中国核农学开拓者陈子元,中国第一位奥运会女子冠军吴小璇,神州第一小商品超市推进者、原义乌县委书记谢高华,全国劳动模范孔胜东,捐资兴建100所希望小学的圣雄集团董事长林圣雄,“金融卫士”刘玲英,几十年在雪域高原无私奉献的陈金水,背着母亲上大学的全国道德模范刘霆,全国公安一级英模王法金,党的优秀理论工作者雷云,优秀基层干部陈柱平、钟伟良、毛文国……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60年来,浙江省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的有821人,被评为省级劳动模范的有4015人,被省政府批准为革命烈士的有20130人,被授予其他各种荣誉称号的有数百万人。他们之中,有工人、农民、战士、教师、学生、医生,有领导干部、科学家、作家、艺术家、思想理论家。他们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标杆,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典范。

  60年来,浙江人民当家作主,在各级党的代表大会上、人民代表大会上、政治协商会议上,庄严地行使着属于自己的权力。他们更是基层民主的主体,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中充分发挥主人翁的作用。

  浙江人民在改变历史的同时,也在创造着自己的美好生活,共享发展成果。解放以前,国弱民穷,广大人民过着“糠菜半年粮”的生活,一遇灾荒就出现卖儿鬻女、逃荒要饭的凄惨场景。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全省城乡居民经过了从脱离贫困,解决温饱,到迈向小康的历程,人民生活发生沧海桑田的变化。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194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仅为116和47元,2008年增加到22727和9258元,比1949年分别增长196和197倍。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由1952年的0.37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4501亿元,人均储蓄28323元。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60%以上降至2008年的36.4%和38%。城镇居民的人均居住面积由1957年的6.4平方米增加到2008年的34.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1962年的11.7平方米增加到2008年的58.5平方米。延续几千年的“皇粮国税”成为历史,社会保障“安全网”越织越密,浙江人民正享受越来越富裕的小康生活。

  60年的历史,是一部浙江各级党组织带领浙江人民创造的波澜壮阔的建设史、艰苦卓绝的创业史、开拓创新的改革开放史。

  60年浙江人民的奋斗历史启示我们: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宗旨。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奇迹的真正动力。

  七、先锋:60年巨变的中流砥柱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是浙江60年历史巨变的卓越领导者。

  浙江是全国建立党组织较早的省份之一。从1921年建党到1927年4月,全省党员从 3人发展到4000余人,党的组织由1个发展到30多个,共产党人的足迹已遍布全省大部分地区。至解放时,全省党员人数有5万多名,党的支部(总支)2389个,其中农村支部2093个。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全省党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结构不断优化,素质逐步提高,党组织的覆盖面不断扩大,展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据统计,到2008年底,全省共有党的基层组织16万个,中共党员301.2万名,其中新中国成立前入党的有20173名。

  浙江历来人才辈出,灿若星河。但是,在浙江历史上,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政治组织像中国共产党这样集中了这么多先进分子,组织得这么严密和广泛,为浙江的解放和发展作出那么多牺牲和贡献。为了迎接新中国的到来,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1949年解放时全国党员人数为300万,而有名可查的党员烈士就有370万,大多数共产党员没有看到五星红旗升起的这一天。浙江的党员干部也是如此。解放前,浙江10任省委书记、代理书记中,就有6人在浙江被捕遇害,他们是年仅21岁的王家漠、30岁的张秋人、31岁的卓兰芳、23岁的徐英、36岁的罗学瓒和37岁的刘英。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60年来,在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哪里任务最艰巨、情况最危险,哪里就有党旗飘扬;哪里群众最需要、工作最艰苦,哪里就有共产党员出现。危急关头,救灾一线,每个支部就是一座战斗堡垒,每名党员就是一面冲锋旗帜。

  浙江各条战线的300多万名专业科技人才中,共产党员占了近60%;最近评选出的浙江省349名劳动模范中,共产党员占85%;2008年新发展的党员中,各类先进模范人物有2961人;在抗震救灾第一线,有274名各类先进英模人物加入中国共产党。

  这些优秀的共产党员来自各个行业,所处的地域不同,工作岗位也不一样,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人民的无比热爱,以一流的业绩和崇高的品格,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由衷敬佩,为党的旗帜增添了光彩。他们是浙江共产党员的代表,在他们的前面有几代浴血奋战的战友,在他们的身旁和身后还有数百万默默奉献的同志,这是一支庞大的英雄队伍。

  当代中国依然处在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之中,我国的发展出现了一些过去没有的阶段性特征,进入了发展的关键期、改革的攻坚期、矛盾的凸显期。党的自身建设任务也比过去任何时候更加艰巨繁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的要求,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努力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坚持把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着力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我们党成立近90年、执政60年、领导改革开放30多年不懈奋斗的历程启示我们:中国共产党是我们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基层组织是我们事业的战斗堡垒,共产党员是我们事业的先锋模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程中,我们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八、展望:描绘更新更美的画卷

  在中国文化中,六十甲子是个特殊的年轮。60年,虽然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却如此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运行轨迹和浙江的时代面貌。

  不久前逝世的大学者任继愈先生曾感慨地说:“只有历尽灾难、饱受列强欺凌的中国人,才有刻骨铭心的翻身感。”肺腑之言令人深思。

  我们以感慨的心情珍重来自不易的今天,我们更要以豪迈的激情去创造明天。

|<< << < 1 2 3 4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红色故土·浙江行(舟山篇):腾飞中的蚂蚁岛
·下一篇:浙江永嘉举行红十三军成立8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组图)
·余云婷:勿忘国耻 梦圆中华——记浙江理工大学乐清支教社会实践团学习习近平主席七七讲
·特稿:勿忘国耻 梦圆中华——记浙江理工大学乐清支教社会实践团学习习近平主席七七讲话
·厘清血债史实 浙江启动编写日军细菌战专题
·单静波:观抗战之史 扬时代之魂——记浙江理工大学参观“永乐人民抗日自卫游击总队纪念
·特稿:观抗战之史 扬时代之魂——记浙江理工大学参观“永乐人民抗日自卫游击总队纪念馆
·浙江理工大学:寻爱国之情,记峥嵘岁月——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子的红色足迹(组图)
·特稿:寻爱国之情,记峥嵘岁月——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子的红色足迹(组图)
·浙江嘉兴发布中共创建史研究成果:一大召开时全国有58名党员
·容全堂:女革命家金维映在浙江的红色足迹(组图)
·特稿:女革命家金维映在浙江的红色足迹(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特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红色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我支部召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组织生活会
“香港青少年红色之旅福建行”旅行团来我馆参观交流
特稿:仰望中条(图)
王放:仰望中条(图)
特稿:仰望中条(图)
《周恩来风采》摄影展在刘少奇纪念馆隆重开展(图)
文艺表演进军营 唱响军民鱼水情(图)
我带砳砳逛南京(组图)
请给有碍观瞻的景观“理理发”(组图)
陈诗颖:信阳师院外国语学院社会实践小分队走进革命
习仲勋会见原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
解放军厚葬名将张灵甫(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毛泽东称习仲勋:“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到毛
毛主席“粗话”欣赏
习仲勋与儿子近平、远平
毛主席语录
习仲勋生平年表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纪念堂怀念老人家(组图)
特稿:首都各界隆重纪念毛主席诞辰116周年活动在京
9月9,李讷、毛新宇等来到毛主席纪念堂(组图)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
特稿:参加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集锦(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
特稿:华国锋年年到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组图)
纪念毛主席诞辰114周年 原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特稿:邵华遗体告别仪式(组图)
 
中 国 红 色 旅 游 网 版 权 所 有,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建议使用分辩率1024*768浏览本站,16位以上颜色,IE5.5以上版本浏览器
冀ICP备05003408号
E-mail: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