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年七月十一日,周恩来在北京市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工作动员大会上发表了《跟着新生的力量走》的讲话。在开场白中周恩来说:“很惭愧,我是中学毕业生而不是大学毕业生。从这一点讲,我无法体会你们的心理。但是作为一般的知识分子的思想情况来看,我们可以从政治观点和思想方法上来谈谈这个问题。”时隔一年多,一九五一年九月二十九日,周恩来在北京、天津高等学校教师学习会上作《关于知识分子的改造问题》的报告时,又提及自己的求学经历:“我中学毕业后,名义上进了大学一年级,但是正赶上五四运动,没有好好读书。我也到过日本、法国、德国,所谓留过学,但是从来没有进过这些国家的大学之门。所以,我是一个中等知识分子。今天在你们这些大知识分子、大学同学面前讲话,还有一点恐慌呢。不过,我总算是知识分子出身的,对知识分子的改造有一些体会,联系自己来谈这个问题,可能对大家有一点帮助,有一点参考作用,总不至于成为一种空论吧!”
在周恩来的上述两次讲话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周恩来不是大学毕业生。
让我们回顾周恩来的求学经历,从中去寻找“周恩来大学没有毕业”的答案吧——
周恩来五岁启蒙,进家塾读书。随着居住地的迁徙,曾在外祖父万家、嗣母陈家、表舅龚荫荪家的家塾读过书。在十二岁之前,已经学习了四书五经的一些篇章,阅读了外祖父家的大量藏书,初步接触到一些新思想和时事政治知识。一九一○年春,周恩来远赴东北,先入银冈书院(初级小学,在今辽宁省铁岭市)读书。同年秋,移居伯父周贻赓家,入奉天第六两等小学堂(后改名为东关模范学校,在今辽宁省沈阳市)高等丁班学习。在校两年,“肆力学科,兼好读散文小说及新闻杂志”,各课成绩都名列前茅,作文尤受老师、同学赞许。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言壮语就是一九一一年底的一次修身课上回答老师的提问时说出的。
一九一三年春,由于伯父周贻赓工作变动,周恩来跟随着搬到天津。在此前后,周恩来还曾在父亲周劭纲陪同下去北平报考清华学堂,却因为是南方省籍未予录取。学校针对南方省籍的考生制定了比北方省籍考生更高的录取分数线,周恩来达到了北方省籍的录取分数线,但没有达到南方省籍的录取分数线。周恩来在天津补习了三个多月的英文。八月十六日,考取南开学校,十九日报到入学,编入己三班(以后改为丁二班)。南开学校是仿照欧美近代教育制度开办的,学制四年,相当于中等学校。主科有国文、英文、数学(包括代数、几何、三角)三门,每年都有,英文课每周都有十小时;次科有物理、化学、中国史地、西洋史地、生物、法制、体操等;从二年级起,除国文和中国史地外,各科都用英文课本;三年级起,就要求学生阅读英文原著小说。各门课程每月考试一次,期末有大考,留级和淘汰的都不少。周恩来入学初期,国文成绩“早露头角”而“英文非佳”,经发奋攻读,很快赶上,各科成绩均优。入学的第二年,由于他品学兼优,而家庭经济状况又不好,经教师推荐,学校破例免除他的学杂费,成为当时南开学校少有的免费学生。一九一七年六月二十六日,周恩来参加南开学校第十次毕业典礼,获国文最佳奖,并代表毕业同学致答辞。《毕业同学录》中这样评价周恩来:“君家贫,处境最艰,学费时不济,而独于万苦千难中多才多艺”,“善演说,能文章,工行书”,“长于数学”,“毕业成绩仍属最优”。
关于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天津南开学校读书的情况,都有大量的原始档案资料予以证明。例如,目前保留下来的周恩来最早的文章《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被评为甲等作文,在奉天省教育品展览会上展出,并作为范文先后收入《奉天教育品展览会国文成绩》、上海进步书局出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