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早春二月,皖南山区,虽然尚春寒料峭,但已是吹面不寒杨柳风。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周恩来从重庆出发,绕道桂林,跋山涉水,亲临新四军军部所在地——皖南泾县云岭。他此行肩负党中央重托,要妥善地解决新四军一些重大问题。
陈氏祠堂不寻常的一天
1938年4、5月间,新四军挺进敌后,在大江南北点燃了抗日烽火。在当时苏皖边区,存在着两种迥异的战略思路:一种意见是西进豫皖伏牛山、大别山区,开展大兵团作战;以项英为代表的另一种主张则是南下发展黄山、天目山、仙霞山地区。项英消极对待中央指令,一直将军部孤悬皖南。同时,他对中共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明显认识不足。周恩来的皖南之行,就是要改变这种不利局面,统一思想。
1939年2月23日,周恩来抵达军部所在地罗里村。他不顾旅途劳顿,立即着手展开工作。他找新四军负责人谈心,召开军部各部门的座谈会,详细了解部队的生活、学习和军训等情况,传达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
3月的一天,当军部工作人员得知周恩来要作报告的消息后,奔走相告,情绪激昂。
16日这一天,陈氏祠堂(军部大礼堂)里面早早地坐满了人,在座的都是新四军排级以上的指挥员。大家喜笑颜开,热切期待周恩来的到来。不一会,周恩来在叶挺、项英、陈毅等人的陪同下,精神焕发,登上了祠堂内的木质舞台,全场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周恩来微笑着向大家招手致意。接着,他环视了一下会场,用洪亮的声音向大家作了《目前形势和新四军的任务》的报告。
周恩来指出,武汉失守后,日寇政策有三大特点:一是认定“扫荡”敌后是它的中心;二是实行政治为主、军事配合的政策;三是继续战争的局面。
最后,周恩来铿锵有力地说:“我们在江南敌后地区确定发展的方向,有三个原则:
一、哪个地方空虚,我们就向哪个地方发展。
二、哪个地方危险,我们就到哪个地方去创造新的活动。
三、哪个地方只有敌人伪军,友党友军较不注意,没有去活动,我们就向哪里发展,这样可以减少磨擦,利于抗战。”
周恩来的这番话把大家的心深深地打动了,陈氏祠堂里一片沸腾。
“你们连叶军长也不想要啊!”
周恩来到皖南的另一项任务,是要调解叶、项矛盾。这里有一段隐情,毛泽东早就关注新四军主要领导人之间的工作关系。他在1938年5月4日给项英的电报中,曾要求项英“始终保持与叶同志的良好关系”。
项英没有遵循毛泽东的嘱托,他认为叶挺不是党员,只是将他当成统战对象。叶挺既看不到中央给军部的电报,也不能参加军部重要会议,所以很难开展工作。
叶挺是个有着鲜明个性的人,他服装整洁,仪表堂堂,有将军风度,喜欢摄影,爱打猎,爱穿夹克衫、戴鸭舌帽。对此,平民出生的项英看不惯,因此在工作生活上疏远他。1938年6月初,叶挺慎重地向周恩来建议成立新四军委员会。周恩来理解叶挺的心情,立即请示延安。延安迅即答复:“同意组织新四军委员会,项为主任,叶为副主任”由于项英不合作的态度,叶挺处境未能得到改善。深感委屈的叶挺于10月愤然出走,回到家乡惠阳,出任国民党第四战区东江游击指挥。叶挺的出走,乐坏了蒋介石,他得意地对中共有关人士说,连叶挺都不能与你们合作,将无人与你们合作。
周恩来非常焦急,他根据中央指示,立即致电叶挺,请他到重庆面谈,叶挺接电后由广东、香港辗转到了重庆。周恩来和他作了长谈,叶挺表示“因自己非党,工作困难,大家信任差,如加入党,则只有往八路军,因在四军,将会怀疑”。周恩来则“力劝其回”,表示要“确立制度”,这样“必须解决工作困难与关系”。在周恩来的耐心说服下,叶挺收回辞呈,随同周恩来回到云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