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中红网联合制作
首页 > 学术研究
 
 
甘当公仆:周恩来精神在价值定位方面的准确选择
2007-12-19 17:56:32
作者:张寿春(作者为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教授)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评价历史人物,不仅要看他有没有创造伟业,更要着眼于他有没有以言行一致塑造出值得永世传扬的崇高精神。周恩来是一位既有辉煌业绩又具精神魅力的伟人。他在为谋求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而贡献了毕生精力的战斗历程中,自觉地从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上,把为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的根本宗旨和中华民族重视修身养性的传统美德融为一体,形成了极具感染力和影响力的"周恩来精神"。在这个内涵非常丰富的精神宝库中,周恩来精神的核心是全心全意地为广大人民谋利益,而甘当公仆则是周恩来精神这一独具魅力体系的一个侧面。
  1871年,法国无产阶级革命建立巴黎公社以后,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经验时,曾明确指出要"防止"一切公职人员"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周恩来既然把人生座标确定为全心全意替广大人民谋利益,也就很自觉地把甘当公仆作为人生的最大价值。新中国成立后,他长期处于执政党和中央政府的领导岗位,但是位高而不傲蛮,职显而不特殊,权重而不滥用,功大而不骄横,一心乐于当"人民的勤务员"。新中国成立不久,周恩来就对身边工作人员阐明了新建立的政务院与历史上旧政府的本质区别,明确指出:"中南海是过去封建皇帝呆的地方,在这个黄圈圈里都是穿黄马褂的人,是个与民隔绝又统治老百姓的禁城。现在解放了,我们在中南海工作,就要打破往日的'黄圈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当真正的人民公仆,为人民服务。"1963年5月,他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直属机关负责干部会议上再次强调:"我们国家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应该和群众同甘苦,共命运。"尤其是要求党员干部"应该把整个身心放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以人民的疾苦为忧,以世界的前途为念"。由此可见,周恩来既然自觉地把甘当公仆作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定位,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命运则是甘当公仆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
  周恩来决不只是把甘当人民公仆当作口号,而且切实付诸行动,也不是只要求广大干部甘当人民公仆,而是自己带头身体力行。尤其是每当人民群众遇到重大困难的时候,他的公仆意识更是充分展现出来。
  1966年3月8日凌晨5时许,河北省邢台地区发生强烈地震。3点多钟刚刚上床休息的周恩来被震波从睡梦中惊醒,随即命令北京军区和当地驻军赶赴灾区抢险救灾,接着又召开国务院紧急会议,商量抗震救灾的应急措施。第二天拂晓,他又亲自赶到重灾区,不顾余震继续频繁发生的危险,逐村察看灾情。他见到每个灾民总是亲切地问:家里损失怎么样?锅碗瓢勺有没有?能不能吃上饭?3月22日邢台地区再次发生强烈地震后,周恩来又亲自前往部署抗震救灾。他来到灾情严重的宁晋县东汪公社临时医院简易病房,走遍了每个帐蓬,与140多位伤员一一握手慰问。老贫农贺全胜骨盆严重损伤,周恩来蹲在身边仔细察看伤情和被褥。老贺激动地说:总理啊!亲人解放军把我救出来,您整天操劳国家大事,工作挺忙,还亲自来看大伙,这可叫我们怎么报答您的恩情!周恩来听后亲切地说:"为人民服务应该!解放军是为人民服务的,我也是为人民服务的,我们都是人民勤务员。" 1973年6月,周恩来到革命老区延安考察,看到还有不少地方尚未解决温饱问题,便难过得流泪自责说:我是总理有责任,这个家没管好,我对不起老区人民啊!
  1975年3月底,周恩来作完膀胱癌第二次大手术后,刚醒过来,就把北京日坛医院党委书记李冰找来,嘱咐她一定要组织医务人员去云南锡矿调查工人的职业病情况,研究防治办法。有一天,他抱病去看望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时说:死我并不怕。古人说人生七十古来稀,我已是77岁多的人了,也算得上是高寿了。可是这二十几年的时间,总应该把国家建设得好点,人民的生活多改善一些,去马克思那里报到才感到安心。现在这种状况去报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浅议讲解员应培养的三种职业情感
·下一篇:伯父周恩来“人民外交”的又一杰作——出席一场传统泰国贵族婚礼之感悟
·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在纪念地宣讲(组图)
·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初审结束(组图)
·管理局在全市公务员技能竞赛中获一等奖
·立足5A 谋篇布局——管理局召开5A创建工作汇报暨义务监督员座谈会(组图)
·关于举行周恩来纪念地2015年度文化业务考试的通知
·日本友好访问团参观周恩来纪念馆(图)
·管理局赴京征求纪念周恩来逝世40周年活动意见(组图)
·纪念馆宣讲团在县处级干部进修班宣讲(图)
·叶勇在首届网络信息技能竞赛中获奖
·戮力同心 共创全国文明城市——管理局走进社区开展帮扶活动(组图)
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版权所有 2007 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
技术支持:中国红色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