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和张学良为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中,不顾个人安危,逼蒋抗日,终成为"快慰平生"的莫逆之交。尽管在西安风雨同舟仅八昼夜,然而两人的民族情谊却延续了四十载。直至两人临终弥留之际,却仍然分别牵挂着对方,堪称世人交友楷模。
西安谋主 同舟共济
张学良于1936年12月12日实行"兵谏",扣押了来西安督促"剿共"的蒋介石及部分官员,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当日,张学良致电中共中央求计问策。同日,周恩来与毛泽东连续三次致电张学良,帮助出谋划策,并告知"恩来拟到兄处协商大计。"12月17日,周恩来由张学良专机接到西安,安排在张公馆东楼上。晚宴后,两人立即进行了彻夜会谈。张学良首先介绍了事变后的主要情况和国内外的反应。张学良对周恩来说,蒋介石被扣后,起先拒绝商谈一切问题,现在已允许谈抗日问题了。只要蒋介石同意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就送他回南京,还拥护他做抗日领袖。周恩来在会谈中赞扬张、杨发动事变的爱国热忱,同意张学良对蒋的方针,并且具体分析了国内外形势,以及西安事变的性质、前途和处理方针,提出:"这次事变是一件震惊中外的大事,但是这跟革命战争和群众暴动不同,而是采取武装要求的形式。"现在的蒋介石,既不同于十月革命后的沙皇尼古拉,又不同于滑铁卢战役后的拿破仑。这次捉蒋是出其不意,乘其不备,他的实力还原封不动地保留在那里。且在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全国抗日运动高潮的推动下,他的广大官兵的抗日思想,日渐增长,从各方面考虑,对蒋介石的处置极需慎重。接着,周恩来又分析了西安事变可能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前途:如果能说服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就会使中国免于被日寇灭亡,争取一个好的前途。如果宣布他的罪状,交付人民审判,最后把他杀掉,这样不仅不能停止内战,还会引起更大规模的内战;不仅不能抗日,而且还会给日本帝国主义造成进一步灭亡中国的便利条件,这就使中国的前途更坏。历史的责任,要求我们争取中国走向一个更好的前途。周恩来还从谋略上提醒张学良:要保证蒋的安全,但在策略上可以声明,如果南京挑起内战,则蒋的安全无望。既要利用蒋、何的矛盾逼蒋抗日,又要利用蒋的力量压服南京主战派,以实现和平。同时,周恩来指出西安的"三位一体"将是逼蒋抗日和推动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中坚。周恩来从大局出发,权衡利害得失,紧紧抓住张学良的心。张学良虽然也想和平解决,但仅仅是个笼统的想法,远没有周恩来考虑的那样深刻周详、完满可行。通过交谈,张学良对事变的前途看得更清楚了,对逼蒋抗日更坚定,这是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一个重要因素。就这样他们一直谈到深夜。直至20多年后,被幽禁在台湾张学良还深情回忆道:"周至此时,俨为西安之谋主矣。"依然肯定周恩来是他的主心骨。
含泪抱憾 仰天长叹
自从周恩来与张学良会谈后,持续几天,周又分别会见杨虎城、两军高级将领、中下士军官、中共地下党员、西北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的同志、新闻媒体的朋友、在西安的国际友人史沫特莱、贝特兰,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并通过各种渠道宣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主张,对持不同意见的朋友,耐心开导他们以民族利益为重。23日以后,张学良、杨虎城、周恩来与南京政府代表宋子文进行了三轮四方谈判,周恩来首先谈了中共和红军的六项主张,张、杨表示同意,并主张以此作为和平解决事变的谈判基础,24日经张学良安排引见,周恩来分别与宋美龄、蒋介石进行谈话,迫使蒋当即作了三点口头承诺:一、今后停止剿共,联合抗日,统一中国,受他指挥;二、由宋、宋、张全权代表他与周解决一切;三、他回南京后,周可直接去谈判。从而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奠定了基础。接着出现了放蒋与扣蒋的严重分歧。宋子文坚决要求西安方面信任他,表示他愿意负责去进行谈判商定的各项内容,要求让蒋介石、宋美龄在25日离开西安回南京。宋美龄也要求在圣诞节离开,"取个吉利"。张学良表示同意,并愿亲自送蒋走。周恩来同意这些条件,只是认为走以前还须有一个政治文件来表示,并不赞成蒋在25日就走,更不赞成张学良亲自送宁。周对张学良说:"政治是钢铁般无情。蒋介石历来不允许文人反对他,也决不允许武人反对他,邓演达被暗杀就是一个证明。"而张学良认为:"这次事变对蒋介石是个很大的打击,我们现在不但要放走他,而且今后还要拥护他做领袖,还要和他共事,所以现在不能再为难他,要给他撑面子,使他恢复威信,今后好见人,好说话,好做事。我亲自送他,就是这个意思。"张学良还担心设计委员会的高崇民等人生出事端,闹出乱子,不好收拾。于25日下午3时多,突然秘密地陪送蒋介石飞离西安,当卫队营营长孙铭九得知后迅速报告正在开会的周恩来,周大为惊愕,立即和孙乘车赶往机场,想劝阻张学良不要亲自送蒋去南京,可是为时已晚,飞机已腾空而起。周恩来眼望苍天,噙着热泪,反复地说:"张副司令,张副司令……"久久伫立,仰天长叹道:"唉!张汉卿就是看《连环套》那些旧戏看坏了,他不仅要摆队送天霸,而且还要负荆请罪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