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凤英,江苏姜堰市西郊前堡村人,1925年出生于一个贫苦渔民的家庭。1944年9月,新四军在讨伐姜堰税警团的战斗胜利后,高凤英的家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人民政权,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二五”减租反霸说理斗争。高凤英这个苦水里泡大的渔家女,第一个站出来控诉恶霸地主剥削和欺压人民的罪行,教育和启发群众参加斗地主、分田地的革命运动。在党和民主政权的领导下,高凤英总是站在惩奸和土地改革运动的最前列,成了斗争中的积极分子,走上了革命道路。由于高凤英爱憎分明,斗争坚决,群众信任,被乡亲们推选为双堡乡妇联主任,姜北区委同时吸收她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46年夏天,国民党反动派背信弃义,撕毁“双十协定”,发动全面内战,5个整编师约12万人向苏中解放区大举进攻。7月18日,国民党整编25师148旅及整编83师1个团占领姜堰。各区乡逃亡在外的反动地主分子纷纷窜回来,组织武装,配合国民党军队进行“扫荡”,斗争形势开始恶化。
高凤英和区乡干部与敌人针锋相对,寸土不让。他们走村串户,发动群众组织保田队、破路队,想尽各种办法打击敌人。为了分化瓦解敌人,高凤英将传单贴到地主、还乡团的门上,警告其不要欺压老百姓,有时将地雷埋在还乡团成员家的门槛下,吓得敌人心惊胆战。
1946年8月的一天,高凤英等5人在竹元乡胡家舍与近40个下乡“扫荡”的敌人遭遇,敌人3挺机枪射出的子弹如暴风骤雨般袭来,后面一条大河挡住了退路。在这生死攸关的危急时刻,高凤英沉着冷静,果断地让班长带领其他3人撤退,自己来掩护。高凤英凭借有利地形和自己能潜水的特长,与敌人周旋,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把敌人引向自己。她边打边退,来到河边,一个猛子潜入水中,摆脱了敌人的追击。
高凤英苦大仇深,对敌人刻骨仇恨,对战友、对群众亲如姐妹。秋收季节,她组织30多个乡亲深夜为民兵队长家抢收黄豆,带领游击队员帮助战友家属抢收水稻。1946年12月,国民党军队发动对姜北区大规模“扫荡”时,战友戴裕美在战斗中腹部受伤,肠子外流,生命危在旦夕。战斗一结束,高凤英安排战友们休息,自己一人撑着船,顶着凛冽的寒风,冒着和敌人遭遇的危险,安全地将伤员送到40多里外的后方医院就治。
1947年1月14日,区队配合县团伏击下乡“扫荡”的敌军之后,刚转移到四面环水的高家垛,突然遭到数倍于己的敌人的“拉网合击”。为掩护大部队迅速突围,高凤英带领突击队接连打退敌人3次进攻,大部队冲开一条血路安全转移。高凤英在掩护过程中被敌人一颗子弹击中腿部来不及撤退,被安置在一位老乡家隐蔽。大部队撤退后,敌人进庄搜查伤员,两次均被老乡以“这是我女儿,被流弹打伤”搪塞过去。没想到,高凤英被叛徒出卖而被捕。
敌人将她押到祠堂里进行审讯,把她反绑着双手吊在屋梁上,用皮鞭抽打,要她说出区队活动规律和县团的去向,但高凤英直到被打得昏死过去都未哼一声。敌人惨无人道地折磨了高凤英一夜,仍是一无所获。第二天清晨,敌人仍不死心,又把高凤英绑到一棵大榆树上,用燃着的烟头烫她的脸,但高凤英始终没有向敌人屈服,没有吐露一点党的机密。凶残的敌人向她射出了罪恶的子弹。年仅22岁的高凤英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1947年3月,延安《解放日报》在纪念“三八”妇女节的社论中号召:“我们要学习苏中高凤英和晋绥刘胡兰的光荣范例,领导广大妇女同敌人作誓死不屈的斗争。”高凤英的英雄事迹,经苏中《江海导报》、华中《新华日报》和山东《大众日报》等报刊传播,深深扎根在苏中人民,特别是姜堰人民心中。至今,在高凤英的家乡还流传着一首《女英雄高凤英》的赞歌:“革命英雄高凤英,英勇杀敌为人民。舍身保国求解放,百姓闻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