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电影《大决战》的人们或许留意到一个被俘的营副,瞪着鸡蛋大的眼睛质问:“你们说我们用美国武器,你们还不是用苏联武器(指“飞雷炮”)打我们?”这就引出电影里的又一场戏,陈毅拍着“飞雷炮”的炮筒说:“世界上哪有这么大口径的炮呀?敌人还当成是苏联援助我们的新式武器哩。”
提起“飞雷炮”,便油然想起“飞雷炮”的发明人,我军某部工兵连连长聂佩彰。
抗战时,在山西沁源的儿童团员,唱过这样一首歌谣:“一个石头蛋,中间钻眼眼,别看个儿小,本事不简单。轰隆一声响,炸得几丈宽。炸死鬼子人和马,缴得他的轻机关。”聂佩彰就正是一名大摆地雷阵的好手。面对日寇的“三光”政策,他和一些工兵骨干用石雷代替铁雷,研制出了踏雷、滚雷、水雷、绊雷、子母雷、连环雷等对敌人很有威胁的武器。他还担任教员,办训练班,培养了大批造雷埋雷的能手。
著名的沁源围困战,长达两年半。聂佩彰培养的300多名爆破能手,在县城外围五里之内的所有大小路上,设置了多层地雷网,共埋了一万多枚各种地雷,一次次吓得敌人心惊肉跳,使龟缩城内的日寇陷入弹尽粮绝的困境。1945年春天,守城的日寇只好让城外派兵接应,狼狈地弃城而逃。1945年9月,工兵连配属772团攻打长子。北门墙高壕宽,敌人居高临下,难于接近。工兵连接受任务,挖掘坑道,秘密接近敌人。短短4天,要在敌人眼皮下挖坑道130多公尺,任务是够艰巨的。坑道作业选在一幢民房里秘密进行,线路上有3个粪池和一条积水很深的外壕,掘进中稍不留神,大粪和积水就会涌入坑道,阻碍施工。必须选择在战地条件下能够找到的仪器,进行尽可能准确的测量。聂佩彰想到了阴阳先生的罗盘和山炮的瞄准镜,立即进行了一丝不苟的现场指挥。
坑道终于无误地完成,数口装好炸药的棺材送进了坑道。随着闷雷般的巨响,外壕和城门被摧毁,攻城部队迎着硝烟冲入城内。
1948年3月,已获“无坚不摧”称号的工兵连参加洛阳战役。西宫发电厂是洛阳外围的重要据点,厂房高大坚固。三角形、梅花形的集团工事,多层次的火力交叉网,8米宽4米深的外壕,外壕外的两道电网,电网外密密的地雷群,构成“固若金汤”的防御体系。经过地形侦察,聂佩彰和伙伴们讨论决定,接近敌人的外壕后,先炸开靠我方的壕壁,再炸垮敌方的壕壁,同时摧毁附近的敌火力点,两个突破口之间以爆破声为协作信号,给敌人一串叫他回不过神的催命雷。
这个方案投入实战,只听见此起彼落的爆破声震撼着洛阳。经过两小时激战,西宫发电厂被我攻克。接二连三的攻坚战,摧毁敌人的明碉暗堡及各种障碍物,往往需要付出较大的代价。聂佩彰和一些工兵骨干心中早已盘算着,如果有个代替人工送炸药的办法就好了。由于战斗频繁,对这事没能过细琢磨。
1947年6月,纵队在翼城集训工兵。聂佩彰和他的伙伴们有机会集中精力研制送炸药的武器。先是聂佩彰根据以前发明的用迫击炮飞送宣传弹和用掷石机抛送石头的原理,制订了“飞雷炮”的试验方案,得到纵队首长和周围同志的支持。试验几经周折,从用梯形土坑到用抛射筒抛送,从抛送地雷到抛送炸药包,从抛不远抛不准到能准确抛送300余米。聂佩彰绘出图纸,以汽油桶的口径为炮的口径,请铁匠师傅制作抛射筒。考虑到“飞雷炮”参战,其惊人的威力必然会引来敌人炮火的反击,又为它添了一对可以灵活转移的胶轮。“飞雷炮”的杀伤力可使半径20米内的敌人完全失去战斗力。
“飞雷炮”参战以后,因为它大大减少了我军前方部队的伤亡,许多友邻部队的战友,在行军途中与4纵11旅工兵连相遇,他们打听了番号之后,便三五成群纷纷问:“你们连长在哪里?”然后他们走过聂佩彰骑的小青马,回头看他在马上腰板挺直的姿态,若有所
|